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入手,探讨了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一)挑战传统的思政教育
传统的传媒传播环境往往建立起相对完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的管理机制和方法,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然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文化传播和新闻宣传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积极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舆论引导难以像传统媒体环境那样有效控制。首先,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和组织的数量大大增加,大量的信息、观点和陈述在网络中传播,没有合理的选择,最终影响了意识形态和舆论。其次,互联网增加了学生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并且能够直接与网络中他们喜欢的所有信息进行通信,并浏览或下载它们。由于信息传播的随意性、信息获取的随意性以及网络中主动性的增强,难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
(二)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1)在政治素质方面,意识形态保守主义与观念西化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由于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人因为西方“互联网化”在互联网上的作用开始信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还有人无法真正解放思想,不能正确的认识互联网,持有抵制的情绪。
(2)在道德和文化素质上,外在要求与内在信念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但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交流状态和知识权威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与学生平等地工作。因此,他们的内在信念和外部要求之间可能存在频繁的冲突。
(3)在心理素质方面,教学权威与教师人格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资源共享和个体特征,这使得教师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具有挑战性,学生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因此,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平等的新关系来促进互联网的使用。
(4)在能力素质上:落后与先进之间的不适应性。当前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不清楚网络,有的还不能够熟练使用,这就造成他们在思政教育的工中很难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二、网络文化带给高职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工学结合要求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对传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计划的开放性和便利性,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也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通过建立适应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充分利用微博、QQ群等网络资源,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网络平台。高等学校实现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期的无缝对接,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学习
网络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趣和生动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可以将传统媒体的相关内容传递给网络,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有效快捷地传播信息。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多姿多彩的,它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将爱国主义主题、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多媒体中的声音、色彩、图画、动画等技术处理方法进行巧妙的演绎,将抽象的概念、内容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突破时空界限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社会化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和现实需要,通过内外两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互动,从而促进高职思想的发展。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保持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实效性。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以往相对狭窄和静态的教育空间进入一个非常广阔、开放、动态的教育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大大扩大,继而普及。将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量的外部资源中,突破时空界限,有助于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水平。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网络,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途径,利用网络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国婷.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学[J].知识经济,2017(19):108-109.
[2]金威.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七省七校调查数据的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6):309-311.
[3]陈慧军.关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時效性解读[J].理论观察,2016(08):164-165.
作者简介:王崇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一)挑战传统的思政教育
传统的传媒传播环境往往建立起相对完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的管理机制和方法,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然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文化传播和新闻宣传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积极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舆论引导难以像传统媒体环境那样有效控制。首先,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和组织的数量大大增加,大量的信息、观点和陈述在网络中传播,没有合理的选择,最终影响了意识形态和舆论。其次,互联网增加了学生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并且能够直接与网络中他们喜欢的所有信息进行通信,并浏览或下载它们。由于信息传播的随意性、信息获取的随意性以及网络中主动性的增强,难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
(二)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1)在政治素质方面,意识形态保守主义与观念西化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由于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人因为西方“互联网化”在互联网上的作用开始信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还有人无法真正解放思想,不能正确的认识互联网,持有抵制的情绪。
(2)在道德和文化素质上,外在要求与内在信念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但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交流状态和知识权威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与学生平等地工作。因此,他们的内在信念和外部要求之间可能存在频繁的冲突。
(3)在心理素质方面,教学权威与教师人格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资源共享和个体特征,这使得教师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具有挑战性,学生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因此,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平等的新关系来促进互联网的使用。
(4)在能力素质上:落后与先进之间的不适应性。当前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不清楚网络,有的还不能够熟练使用,这就造成他们在思政教育的工中很难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二、网络文化带给高职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工学结合要求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对传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计划的开放性和便利性,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也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通过建立适应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充分利用微博、QQ群等网络资源,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网络平台。高等学校实现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期的无缝对接,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学习
网络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趣和生动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可以将传统媒体的相关内容传递给网络,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有效快捷地传播信息。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多姿多彩的,它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将爱国主义主题、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多媒体中的声音、色彩、图画、动画等技术处理方法进行巧妙的演绎,将抽象的概念、内容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突破时空界限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社会化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和现实需要,通过内外两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互动,从而促进高职思想的发展。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保持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实效性。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以往相对狭窄和静态的教育空间进入一个非常广阔、开放、动态的教育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大大扩大,继而普及。将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量的外部资源中,突破时空界限,有助于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水平。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网络,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途径,利用网络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国婷.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学[J].知识经济,2017(19):108-109.
[2]金威.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七省七校调查数据的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6):309-311.
[3]陈慧军.关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時效性解读[J].理论观察,2016(08):164-165.
作者简介:王崇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