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理论,自我认同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体验到了成功,他的竞争意识和行为的动力就会不断增强,有助于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促使他今后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而过多的失败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无能的感觉,渐渐形成自卑心理,对未来生活期望不高。
优秀少年却厌学
魏少君今年10岁,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中等。一直以来,他是父母的骄傲,因为他很聪明,在课外班学了一身好本领,钢琴、游泳、跆拳道、书法、围棋都能露两手。但是大家都看得出,魏少君好像不快乐,整天愁眉苦脸的,放学回到家很少再出门跟小伙伴玩耍。对此,他的爸爸魏先生说:“孩子是挺可怜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竞争多激烈啊,学习成绩不突出就得用课外的技能补!”
魏少君的妈妈胡女士说:“我可不是盲目给少君报课外班!都是老师说这孩子有潜质,我才花钱培养的。再说,今后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最吃香,既然少君聪明,我更应该对他高标准严要求。”
2012年8月初,眼看暑假过去了一半,胡女士无意中翻看儿子的暑假作业,不禁大吃一惊:各科暑假作业练习册居然干干净净,连一页都没写!她问儿子是怎么回事。魏少君低下头一声不吭,妈妈逼急了他就嘟囔一句:“没兴趣!要写你写。”
胡女士感觉不妙,和丈夫一起找儿子谈心,可是魏少君坚决拒绝做暑假作业,还露出口风:开学后不想上学了。见儿子这么任性,魏先生气急了,要揍儿子,被胡女士拦下。第二天,魏少君连书法班也不想上了,却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一会儿说肚子疼,一会儿说这两天失眠,没力气出家门。胡女士慌了,急忙带儿子找到我的心理诊所。
胡女士告诉我,魏少君从一出生就是她和丈夫的心肝宝贝,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丈夫在外忙生意,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丈夫平时顾不上儿子,可是一旦儿子有什么需要,他都会满足。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魏少君被爸爸妈妈送到成都最好的双语幼儿园。刚上小班时,魏少君表现得活泼开朗,老师和小伙伴都很喜欢他。可是没多久,胡女士发现儿子在家从来不肯开口说英语。她有意识地引导儿子说英语单词,用简单的英语描述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可魏少君不怎么配合,好像对英语没感觉,口语有点吃力。胡女士认为儿子是胆子小、害羞,于是更加努力地引导,还告诉儿子:“英语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小把英语学好!”她还特地为儿子报了一个英语的早教班,加强口语训练。魏少君很努力,小小年纪就养成了早晨6点起床背单词的习惯。可是,他依然对英语感到吃力。用英语老师的话说,他好像对英语“不开窍”。在课堂上被教师奚落过几次后,魏少君越来越不敢开口说英语了,甚至不愿意去幼儿园。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魏少君的日子仍然不好过。他一上英语课就紧张,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读课文,害怕同学嘲笑,但他的英语笔试成绩很好,老师也只好少提问他。上英语课几乎成了魏少君的噩梦,同时,他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退缩。
在家长会上,胡女士了解到儿子的情况,非常不满意,回到家就训了儿子一顿,勒令他马上改掉胆子小的毛病,上课要积极发言。魏少君不敢顶嘴,只能默默忍受。后来,因为不敢开口说英语,魏少君经常被爸爸妈妈训斥,渐渐地也就习惯了。胡女士和丈夫很担心儿子的状况,焦虑中吵过两次架。魏少君愣愣地在一旁看着父母争吵,一言不发。他觉得是自己的不争气害得父母失和,羞愧难当。他开始害怕英语,害怕上学,于是出现了上文拒绝做寒假作业的一幕。
成功体验不可少
与胡女士的沟通中我了解到,魏少君缺少责任感和危机感,简单说就是做事不积极主动。他的口头禅是:“我吃不到那根胡萝卜。”原来,魏先生在家里讲过一个小故事:赶驴车走夜路的人为了自己能睡觉而让驴不停下来,就在鞭子杆一端绑上一根胡萝卜,伸到驴的前方,另一端固定在车上。驴想吃胡萝卜却够不到,以为走两步就能够到,于是一刻不停地往前走。
魏少君告诉我,他没有驴那么蠢,更没有驴的毅力;同时,他认为自己的确像是一头赶夜路的驴,没完没了地学习、做作业,一刻不得清闲。“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达不到爸爸妈妈的要求。”魏少君满脸羞愧地说。
很明显,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患上了厌学症。
“厌学症?天啊!怎么会这样?”胡女士惊呼。
等她情绪稍事稳定,我耐心地给她解释魏少君厌学症的由来。众所周知,自信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构成情商的基石。自信首先是认识自己,即自我认知,继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自我认知在儿童阶段主要和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对待他的态度密切相关。对于魏少君来说,尽管他很聪明,但来自父母的那些高不可攀的要求,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阻碍了他的自我认知,没有让他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无数次的失败体验也让他失去了内心的快乐。
本来魏少君对英语不感兴趣是正常的行为表现,或许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许是他不喜欢英语老师,但他的父母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拿更高的目标来要求他,这让他一直生活在压力和否定当中。尤其是妈妈那一句“英语是最重要的”强化了他对英语这门课的负面感受,让他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的信心。
“对孩子来说,挫折教育当然有必要,但成功体验绝对不能少,否则孩子无从建立自信心。”我说。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理论,自我认同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体验到了成功,他的竞争意识和行为的动力就会不断增强,这有助于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促使他今后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但过多的失败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无能的感觉,渐渐形成自卑心理,对未来生活期望不高。魏少君的厌学症正是由于父母的过高要求让他缺少成功的体验,本来就欠缺的自信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屡受打击,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无条件接纳孩子
“那么,少君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要是他真的拒绝上学,那可怎么得了!”胡女士焦急地问。
“别着急,少君的问题或许没那么严重。”我说,“他拒绝上学,其实是回避失败,维护自尊和自信,这是他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说明他的心理状态尚属正常。”
我告诉胡女士,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是他认为自己是笨孩子,自己是没用的,自己是不被喜欢的,所以,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自信和成长的勇气。而做到这一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是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无条件接纳孩子,帮助孩子重建自信。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缺陷、孩子犯下的错误,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回报地爱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会拥有自信和勇气。
第二,理性地爱孩子。孩子两岁以前,父母要给予孩子最温柔的呵护,但绝不能过度地关注和照顾;孩子3岁以后,父母要学会面对孩子的第一逆反期,拉开与孩子的距离,避免用自己的喜好和期望要求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自主、独立地成长。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是非理性行为。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强大的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第三,不断完善自己。每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挫折和痛苦,每个人身上也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父母都望子成龙,虽然我们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心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父母的脆弱和自卑,以及心理和人格的不完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都反映出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自信心不足等缺陷,还有的父母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反映出父母爱孩子爱得不成熟。父母只有及时修复心理创伤,让自己的心理和人格不断完善,才能给予孩子真正健康的爱。
经过每周两次,总共三周的心理辅导,魏少君逐渐摆脱了心理阴影,同意去上学。
我问他:“怎么又想去上学了?”
他回答:“我想同学。”
“同学不是经常嘲笑你吗?你不恨他们了?”
“他们有时候对我也挺好的,我想跟他们一起玩儿。”
“可是,你的英语……”我故意戳他的痛处。
“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他打断我,“还有,我跑步也很快,运动会上拿过第一呢!”
听他这么说,我放心了。集体生活对他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且他已经从别的方面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说明三周的心理辅导有了成效,他的自信正在慢慢恢复。
【编辑:陈彤】
优秀少年却厌学
魏少君今年10岁,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中等。一直以来,他是父母的骄傲,因为他很聪明,在课外班学了一身好本领,钢琴、游泳、跆拳道、书法、围棋都能露两手。但是大家都看得出,魏少君好像不快乐,整天愁眉苦脸的,放学回到家很少再出门跟小伙伴玩耍。对此,他的爸爸魏先生说:“孩子是挺可怜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竞争多激烈啊,学习成绩不突出就得用课外的技能补!”
魏少君的妈妈胡女士说:“我可不是盲目给少君报课外班!都是老师说这孩子有潜质,我才花钱培养的。再说,今后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最吃香,既然少君聪明,我更应该对他高标准严要求。”
2012年8月初,眼看暑假过去了一半,胡女士无意中翻看儿子的暑假作业,不禁大吃一惊:各科暑假作业练习册居然干干净净,连一页都没写!她问儿子是怎么回事。魏少君低下头一声不吭,妈妈逼急了他就嘟囔一句:“没兴趣!要写你写。”
胡女士感觉不妙,和丈夫一起找儿子谈心,可是魏少君坚决拒绝做暑假作业,还露出口风:开学后不想上学了。见儿子这么任性,魏先生气急了,要揍儿子,被胡女士拦下。第二天,魏少君连书法班也不想上了,却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一会儿说肚子疼,一会儿说这两天失眠,没力气出家门。胡女士慌了,急忙带儿子找到我的心理诊所。
胡女士告诉我,魏少君从一出生就是她和丈夫的心肝宝贝,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丈夫在外忙生意,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丈夫平时顾不上儿子,可是一旦儿子有什么需要,他都会满足。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魏少君被爸爸妈妈送到成都最好的双语幼儿园。刚上小班时,魏少君表现得活泼开朗,老师和小伙伴都很喜欢他。可是没多久,胡女士发现儿子在家从来不肯开口说英语。她有意识地引导儿子说英语单词,用简单的英语描述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可魏少君不怎么配合,好像对英语没感觉,口语有点吃力。胡女士认为儿子是胆子小、害羞,于是更加努力地引导,还告诉儿子:“英语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小把英语学好!”她还特地为儿子报了一个英语的早教班,加强口语训练。魏少君很努力,小小年纪就养成了早晨6点起床背单词的习惯。可是,他依然对英语感到吃力。用英语老师的话说,他好像对英语“不开窍”。在课堂上被教师奚落过几次后,魏少君越来越不敢开口说英语了,甚至不愿意去幼儿园。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魏少君的日子仍然不好过。他一上英语课就紧张,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读课文,害怕同学嘲笑,但他的英语笔试成绩很好,老师也只好少提问他。上英语课几乎成了魏少君的噩梦,同时,他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退缩。
在家长会上,胡女士了解到儿子的情况,非常不满意,回到家就训了儿子一顿,勒令他马上改掉胆子小的毛病,上课要积极发言。魏少君不敢顶嘴,只能默默忍受。后来,因为不敢开口说英语,魏少君经常被爸爸妈妈训斥,渐渐地也就习惯了。胡女士和丈夫很担心儿子的状况,焦虑中吵过两次架。魏少君愣愣地在一旁看着父母争吵,一言不发。他觉得是自己的不争气害得父母失和,羞愧难当。他开始害怕英语,害怕上学,于是出现了上文拒绝做寒假作业的一幕。
成功体验不可少
与胡女士的沟通中我了解到,魏少君缺少责任感和危机感,简单说就是做事不积极主动。他的口头禅是:“我吃不到那根胡萝卜。”原来,魏先生在家里讲过一个小故事:赶驴车走夜路的人为了自己能睡觉而让驴不停下来,就在鞭子杆一端绑上一根胡萝卜,伸到驴的前方,另一端固定在车上。驴想吃胡萝卜却够不到,以为走两步就能够到,于是一刻不停地往前走。
魏少君告诉我,他没有驴那么蠢,更没有驴的毅力;同时,他认为自己的确像是一头赶夜路的驴,没完没了地学习、做作业,一刻不得清闲。“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达不到爸爸妈妈的要求。”魏少君满脸羞愧地说。
很明显,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患上了厌学症。
“厌学症?天啊!怎么会这样?”胡女士惊呼。
等她情绪稍事稳定,我耐心地给她解释魏少君厌学症的由来。众所周知,自信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构成情商的基石。自信首先是认识自己,即自我认知,继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自我认知在儿童阶段主要和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对待他的态度密切相关。对于魏少君来说,尽管他很聪明,但来自父母的那些高不可攀的要求,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阻碍了他的自我认知,没有让他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无数次的失败体验也让他失去了内心的快乐。
本来魏少君对英语不感兴趣是正常的行为表现,或许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许是他不喜欢英语老师,但他的父母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拿更高的目标来要求他,这让他一直生活在压力和否定当中。尤其是妈妈那一句“英语是最重要的”强化了他对英语这门课的负面感受,让他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的信心。
“对孩子来说,挫折教育当然有必要,但成功体验绝对不能少,否则孩子无从建立自信心。”我说。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理论,自我认同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体验到了成功,他的竞争意识和行为的动力就会不断增强,这有助于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促使他今后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但过多的失败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无能的感觉,渐渐形成自卑心理,对未来生活期望不高。魏少君的厌学症正是由于父母的过高要求让他缺少成功的体验,本来就欠缺的自信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屡受打击,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无条件接纳孩子
“那么,少君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要是他真的拒绝上学,那可怎么得了!”胡女士焦急地问。
“别着急,少君的问题或许没那么严重。”我说,“他拒绝上学,其实是回避失败,维护自尊和自信,这是他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说明他的心理状态尚属正常。”
我告诉胡女士,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是他认为自己是笨孩子,自己是没用的,自己是不被喜欢的,所以,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自信和成长的勇气。而做到这一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是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无条件接纳孩子,帮助孩子重建自信。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缺陷、孩子犯下的错误,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回报地爱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会拥有自信和勇气。
第二,理性地爱孩子。孩子两岁以前,父母要给予孩子最温柔的呵护,但绝不能过度地关注和照顾;孩子3岁以后,父母要学会面对孩子的第一逆反期,拉开与孩子的距离,避免用自己的喜好和期望要求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自主、独立地成长。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是非理性行为。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强大的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第三,不断完善自己。每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挫折和痛苦,每个人身上也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父母都望子成龙,虽然我们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心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父母的脆弱和自卑,以及心理和人格的不完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都反映出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自信心不足等缺陷,还有的父母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反映出父母爱孩子爱得不成熟。父母只有及时修复心理创伤,让自己的心理和人格不断完善,才能给予孩子真正健康的爱。
经过每周两次,总共三周的心理辅导,魏少君逐渐摆脱了心理阴影,同意去上学。
我问他:“怎么又想去上学了?”
他回答:“我想同学。”
“同学不是经常嘲笑你吗?你不恨他们了?”
“他们有时候对我也挺好的,我想跟他们一起玩儿。”
“可是,你的英语……”我故意戳他的痛处。
“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他打断我,“还有,我跑步也很快,运动会上拿过第一呢!”
听他这么说,我放心了。集体生活对他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且他已经从别的方面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说明三周的心理辅导有了成效,他的自信正在慢慢恢复。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