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归宿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1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父亲要搬到新居,对于爱书人来讲,搬家就是“搬书”。父亲已九十三高龄,一辈子积聚的图书,所剩无多,但搬起来还是显得很大的量,单是一部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就有小三百本!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说过一句感叹之语:“这么多书没人接班呀!”现在父亲又老调重谈,他说自己岁数大了,眼睛也不好,书肯定是要散的,但不能全散光,他还是要留一些书在身边“娱老”,所以在布置新居所添新家具里有一项是书柜。
  搬书之累,甚至要大过搬家之累。我想,若是线装书,搬起来会轻松很多。现在出的书大多用的是好纸,纸的克数很高所以书很重。搬家公司到你家若是看到一大堆纸箱装的是书,立马要增加搬运费,不答应就不给搬。以我之搬家经验,搬一车书的钱是搬一车家什的3倍,别看钱给得多,人家其实也不愿受这份累。因此,每搬一回家,家藏万卷者就会思考聚书之累,临了,你考虑过书之归宿么?
  由父亲的书想到搬家之难,再深一想,即“书之归宿”。最近读了一本日本的书,讲到书的归宿。一位藏书家写道:“藏书究竟如何处理比较妥当呢?学者的儿子如果是研究同样的领域,那可以免税金而继承下来。儿子自然也免去老子所受的搜书之苦。我准备把书依类分别,送给不同专门领域的学弟、后学。听说过捐给中国或韩国的研究单位的话颇受欢迎,我想这是好点子。”
  这位藏书家提到遗产税,这个离我们似乎有点远,这点儿劳神子的破书还要算遗产,还要额外拿出一笔税款,那得是富可敌国的藏书家的遗产吧?这个藏书家说到“搜书之苦”,他怎么不想想“搜书之乐”?我觉得这个藏书家的说法有些天真,也有些书呆子气,也许是国情各异吧。
  另一位日本藏书家,对于书之归宿描写得十分凄凄切切,读之“心惊胆寒”。他写道:“想起,随着岁月的逝去,书斋也逐渐老朽,瓦落、雨漏、灯残,人影幢幢的某夜,旧友远离,令人寂寥:已濒临末日/病中突然惊起时/只孤单坐着/吹来了冷风凄雨/进入我那寒窗中。想起多恨的老衰心境,目下倒反有几分乐趣。”
  叹服之后,忽然感觉这段俳句的意思似曾相识,一查,果然是从中国唐朝诗人元稹那借去的意思——“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我仍然叹服日本人的学习精神和模仿能力。
  中国明朝藏书家李济尝云:“借书一痴,惜书二痴,索书三痴,退书四痴。予以曰;藏书乃五痴也。”这第五痴最是切中要害,起根儿不藏书,何来那多苦恼?但是既然染上藏书之癖,书之归宿,还是顺其自然为上策。
其他文献
匈牙利的油画、柬埔寨的雕像、布拉格的玻璃艺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不出国门艺术爱好者们就能欣赏到来自不同国度的精彩艺术品。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异域文化的精髓,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受益匪浅。  来自高棉的微笑  9世纪至14世纪为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高棉的微笑”蜚声国际。日前,“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在首都博物馆
期刊
2014年的玉雕收藏市场已经一目了然了,从拍卖的成交状况来看,基本延续往年的大格局,风格成熟、知名度较高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群体依然稳居一线,其代表性风格作品也最为高端藏家所关注。从题材类型来看,山水、花鸟题材占比有上升趋势,作品内涵也由过去的“讨口彩、图吉祥”,逐渐向审美化、艺术化的方向转变,这与收藏群体日益提升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密不可分。  在传统玉雕创作的语境中,山水题材常以“山子雕”的
期刊
我在嘉德四季工作了4年,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下半年的拍卖,因为当时正好碰到了市场的拐点。从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市场都很不错,四季拍卖的成交量也比较大。到2011年9月份的拍卖,也就是2011年下半年的第一场四季拍卖,我们依然按照之前的预估,规模和上半年差不多,光瓷器专场就做了两本图录。但最终拍卖的结果却不太好,成交额一下子掉了很多。当时自己压力特别大,立刻反思成交额下降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期刊
据悉,2015年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 Maastricht)将于3月13日至22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展览中心举办。此次博览会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的274位世界顶级艺术品和古董经销商,他们将带来当前市场上最优秀的艺术品。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古典绘画大师作品和古董,您还可以欣赏及收藏到其他各种类型的古典、现代和当代艺术品,如珠宝、20世纪设计和纸本艺术等。    大师  欧洲艺术博览会因其展览和出售
期刊
米哈伊·蒙卡奇(1844年至1900年)是19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因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被誉为匈牙利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此次参展的作品曾于2014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前来参观,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为了让首都观众也能一睹19世纪这位艺术巨匠的风采,北京画院美术馆特从其中挑选出51幅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藏精品在京展出。  蒙卡奇生于19世纪中叶的匈牙利东部,坎坷的童年命运及
期刊
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地。长期以来,布拉格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中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玻璃的艺术展——捷克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日前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亮相。  此次展览从捷克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典藏的4万多件玻璃器中遴选出211件(套)精品,囊括了从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的各个重要
期刊
煮茶、焚香、挂画、插花,被宋人合称为“四艺”(也称为“四事”),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且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这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学与讲究个人品位的生活态度极为一致,亦与当今的东方美学主流意识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以茶器和香器为代表的“艺术消费品”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器关注“四大金刚”
期刊
或许当地球上有了人类时便有了储蓄活动,最早的储蓄是人类将雷电劈中的燃木储存起来,使其成为火种。其后,人类便积存谷物、牲畜之类的食物用于抵御灾害。  在我国,“储蓄”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据《后汉书·章帝记》中说:“古者耕种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南北朝时,吴均写的《西京杂记》中提到了汉武帝时已经流行的“扑满”储钱方法。而另一种形式是“窖藏”,把钱币埋于地下或墙壁内。此时的储蓄尚处在萌芽
期刊
筌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胡风东渐之势传入中国的新型坐具。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中,有一尊北齐时代的贴金彩绘思维菩萨坐像,菩萨半跏倚坐于一件束腰座上,此束腰坐具即为筌蹄。通过观察这尊略残的菩萨坐像,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筌蹄的基本形制—其上下两端各有一圆面,上端是供人坐之处,下端则接地,两圆面间以线条连接,中部留有束腰。    奇怪的名字  “筌蹄”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其文曰:
期刊
近日,浙江温州瓯海法院先后两次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上公开拍卖了一批落款为现当代名人的书画。而这批公开拍卖的书画作品中有一部分在拍前就已被鉴定为赝品。  这两次一共有包括9件真迹和13件赝品在内的22件书画作品在淘宝网司法平台上拍卖,其中不乏现当代名家的赝品。最终19件成交,成交率达86.3%,总成交额为39万余元。根据相关网站的数据显示,当时单笔拍卖围观人数最多达5572人次,出价次数最多达44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