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这是崔峦老师最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到的见解。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集体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一、 快速浏览,抓住文本主旨
快速浏览是默读的一种方式,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由于这种阅读方式不需要经过嘴巴发出声音传入耳朵中感知,而直接由眼睛将所看到的文字收入大脑,转化成信息,比朗读少了一道外部发音和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核准”程序,同时注视次数少,知觉广度大,因此速度比朗读快。快速浏览等于让语言文字坐上了“高速直通车”,迅速送到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反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快速浏览、解决问题的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二、 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
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此时的默读不仅要眼到、心到,还要手到,即在课本上圈画批注,随时留下思想的印痕。
如《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教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默读深思,圈画批注,比较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用法,揣摩其不同含义的。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有两个“抽搐”,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它们的意思不一样。
师:先别急着下结论。联系上下文,仔细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生纷纷静心阅读思考。
生:我知道了,第一个“抽搐”就是字典中的意思,是指肌肉不随意抖动的症状。
师:那第二个“抽搐”呢?刚才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联系前后文思考,当时是怎样的情境?
生:妻子克勒松的生命力即将耗尽,而作为丈夫,皮埃尔眼睁睁地看着爱妻濒临死亡却束手无策,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
师:是的,我们体会一下皮埃尔当时的心情。
生:这一个“抽搐”是指皮埃尔心里感到紧张、痛苦和难受。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在读书时,要联系上下文,再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思,从中来揣摩词语的不同意味。
从学生交流默读的效果来看,这样花时间留给学生默读,是值得的。因为静思默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当学生遇到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去默读课文,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味,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文本。如此静心默读,能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
三、 披文入情,体悟文本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这许多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中,行走在字里行间,沉潜到情感世界里,触摸文字,在静静的默读中,释放心灵,体悟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 ,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四、 深入想象,再现生动画面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默读这一重要形式,无疑是十分有助于这个过程的。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凭借想象,调动积累,还原语文形象,构画课文画面,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启发其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心理图像,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课文语言)——语言画面——语言文字(学生语言)”的心理转换中加强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
下面以《白鹭》一文为例加以说明。以下教学片段便是教者在教学中诱发学生默读联想,活化语言文字的做法。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请同学们静静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要用心灵去感受文字,品味语言,想象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想象出来后可以与同桌互相说说。
生认真默读想象,约5分钟后和同桌交流。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把自己构想出的绝美画面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我最喜欢“白鹭垂钓图”,因为白鹭静静地站在清水田里钓鱼,那样子真是安逸极了,田埂成了玻璃框,水田是清澈的背景,白鹭那么纯洁、动人,优雅地钓鱼,那姿态真是太美了。
师:同学们刚才都走进了文字,静静默读,细细品味,娓娓道来,自由地运用书中的语言再现了白鹭“钓鱼图”、“ 瞭望图”、“晚飞图”三个画面。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作者如诗般的美妙文字。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感悟语言内涵,想象出了文字构筑的画面。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既可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到最低限度,又可免去语言符号向语言声音转换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潜心会文,倾心思考,从而感悟语言内涵,再现文字所构筑的生动画面。
(责编陈剑平)
一、 快速浏览,抓住文本主旨
快速浏览是默读的一种方式,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由于这种阅读方式不需要经过嘴巴发出声音传入耳朵中感知,而直接由眼睛将所看到的文字收入大脑,转化成信息,比朗读少了一道外部发音和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核准”程序,同时注视次数少,知觉广度大,因此速度比朗读快。快速浏览等于让语言文字坐上了“高速直通车”,迅速送到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反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快速浏览、解决问题的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二、 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
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此时的默读不仅要眼到、心到,还要手到,即在课本上圈画批注,随时留下思想的印痕。
如《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教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默读深思,圈画批注,比较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用法,揣摩其不同含义的。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有两个“抽搐”,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它们的意思不一样。
师:先别急着下结论。联系上下文,仔细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生纷纷静心阅读思考。
生:我知道了,第一个“抽搐”就是字典中的意思,是指肌肉不随意抖动的症状。
师:那第二个“抽搐”呢?刚才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联系前后文思考,当时是怎样的情境?
生:妻子克勒松的生命力即将耗尽,而作为丈夫,皮埃尔眼睁睁地看着爱妻濒临死亡却束手无策,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
师:是的,我们体会一下皮埃尔当时的心情。
生:这一个“抽搐”是指皮埃尔心里感到紧张、痛苦和难受。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在读书时,要联系上下文,再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思,从中来揣摩词语的不同意味。
从学生交流默读的效果来看,这样花时间留给学生默读,是值得的。因为静思默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当学生遇到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去默读课文,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味,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文本。如此静心默读,能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
三、 披文入情,体悟文本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这许多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中,行走在字里行间,沉潜到情感世界里,触摸文字,在静静的默读中,释放心灵,体悟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 ,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四、 深入想象,再现生动画面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默读这一重要形式,无疑是十分有助于这个过程的。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凭借想象,调动积累,还原语文形象,构画课文画面,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启发其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心理图像,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课文语言)——语言画面——语言文字(学生语言)”的心理转换中加强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
下面以《白鹭》一文为例加以说明。以下教学片段便是教者在教学中诱发学生默读联想,活化语言文字的做法。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请同学们静静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要用心灵去感受文字,品味语言,想象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想象出来后可以与同桌互相说说。
生认真默读想象,约5分钟后和同桌交流。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把自己构想出的绝美画面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我最喜欢“白鹭垂钓图”,因为白鹭静静地站在清水田里钓鱼,那样子真是安逸极了,田埂成了玻璃框,水田是清澈的背景,白鹭那么纯洁、动人,优雅地钓鱼,那姿态真是太美了。
师:同学们刚才都走进了文字,静静默读,细细品味,娓娓道来,自由地运用书中的语言再现了白鹭“钓鱼图”、“ 瞭望图”、“晚飞图”三个画面。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作者如诗般的美妙文字。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感悟语言内涵,想象出了文字构筑的画面。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既可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到最低限度,又可免去语言符号向语言声音转换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潜心会文,倾心思考,从而感悟语言内涵,再现文字所构筑的生动画面。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