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中学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偏低,整合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脱离实际,忽视学情;追求网络,学生“迷航”; 顾此失彼,乱了阵脚;违背宗旨,不分主次等问题。广大农村中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支持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情境创设、知识表达、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新课改、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不管是否需要,花费大精力制作课件都成为一种潮流。课上得简单、机械,缺少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只把技术手段作为一种简单的教学工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常常事倍功半,有时虽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才呈现在公开課、示范课上,但依然不能优化教育教学。我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参与了多学科的课件制作,听了不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公开课,现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调查研究,从影响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中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仅供同仁参考。
一、脱离实际,忽视学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中去。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实施科学教学。否则,只会是教师的“单相思”,虽历经苦练,学生也难以修成“正果”。有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与性质”时,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由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让学生通过调节a、b、c的大小,观察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的位置、图像与Y轴交点位置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学生对“几何画板”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一样,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画出图像,大部分学生画得不理想。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忙、老师更忙,折腾了十几分钟,还有部分学生在忙于画图,学生的兴趣还是停留在图像的生成上,直到下课也没能搞清楚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是什么。
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刻意追求结果,但这节课只有过程生成,没有新知生成,导致课的结构不完整,没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这部分教学内容只需教师演示操作,引导学生在图像生成过程中,观察、思考,通过交流,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再加以应用即可。
二、追求网络,忽视学情
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其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有些教师正是看好了这一资源优势,要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网络,以求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位年轻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人的新个体发育”这一节时,利用互联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①从网上找到有关“人的新个体发育”的内容,再查阅相关的信息,并记录分析;②小组长组织交流学习心得;③写一篇200字的文章——“我的成长过程”。单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紧跟新课改,简单易行。事实上,学生从搜索引擎里找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和信息太多,目不暇接,无从下手,相关的网站成人化的东西太多,导致部分学生“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深入了解,甚至转向别的网站;部分学生则长驱直入,观赏“一路风光”。学习任务早就丢到脑后了。况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浏览大量信息完成对信息的搜索、收集、整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结果可想而知。
网络上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就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这堂课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课前将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在校园网上,再供学生使用,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三、流于形式,忽视学情
在有些信息技术支持的整合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心里只有“课”,而没有学生,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对计算机等媒体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或课件掌握不够好,只顾操作,机械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或只顾师生交流,忘记操作,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这种情境展示与教学内容不统一的状况,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双双陷入被动,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的局面。由于整合课程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临时性问题,有时学生举了半天手,教师为不影响上课进度,视而不见。殊不知有些课堂问题虽是临时性的,但可能具有普遍性,解决不好也会影响课堂教学。如一位数学教师在上“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就坐在计算机前边操作边讲解,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当学生喊“老师,听不懂”时,才走到台前,拿起书再讲,当说到“请看大屏幕”时,大屏幕上并不是所讲的内容,学生一脸茫然。学生在练习解第一道应用题时遇到了困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当一位学生举手发问时,教师并没有给予指导,而是急于询问学生的答案。当学生报出了错误的答案后,教师干脆给出了正确答案,叫学生看大屏幕上的解答。面对学生再一次举起的手,教师却用大屏幕给出了下一道练习题。在教师的主导下,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走出多功能教室时,我清楚地听到两名学生的对话,学生甲:“这节课讲的什么?”学生乙:“没听清楚,一题也不会做!”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既精通信息技术又能驾驭课堂,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策略和实施经验,就会使课上得简单、机械,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发挥整合优势,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这节课在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着重讲解或临时增加一道同类型的例题,中止技术操作,而教师因缺少心理准备或难以割舍精心准备的素材,忽视学生的需求,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四、不分主次,忽视学情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现代化教学本身。课堂教学应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仅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要现代化。要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优势,必须处理好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关系。新课改的主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不能弱化教学内容,更不能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台计算机就能代替的,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是强刺激的画面和声响就能开启的,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用技术渲染课堂,主次不分。现实教学中,一部分青年教师盲目关注技术,追求技术,炫耀技术,为技术而技术,甚至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比如在大力提倡开发“精品课件”精神指导下,某实验中学的一位数学教师的一堂示范课,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教学中,大量的动画、丰富的色彩背影,流行的音乐贯穿始终,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成了教师玩“酷”的舞台。此教师在呈现课堂练习题时,若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则会立马跳出一个卡通人物,张着大嘴巴喊“哇!对了。”若学生回答错误,则会跳出一个卡通人物,瞪着眼睛叫:“哈!错了。”听者和学者捧腹大笑,回答问题的学生则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根本没有心思思考问题。课后听课教师提出一个共同问题:这节课是信息技术课还是数学课?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多使用信息技术,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移,结果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或在新奇中错失教学重点。这种不分主次、偏离教学目标的技术活动,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只会给学生学习新知造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切入点,适时、适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如何从内容到方法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况且,还有很多课堂偶然因素、学生个体因素等也可能随时影响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来应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马启龙.教育技术学的专门研究方法综述.
[3]杨开城.论教育技术之研究方法.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支持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情境创设、知识表达、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新课改、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不管是否需要,花费大精力制作课件都成为一种潮流。课上得简单、机械,缺少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只把技术手段作为一种简单的教学工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常常事倍功半,有时虽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才呈现在公开課、示范课上,但依然不能优化教育教学。我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参与了多学科的课件制作,听了不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公开课,现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调查研究,从影响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中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仅供同仁参考。
一、脱离实际,忽视学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中去。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实施科学教学。否则,只会是教师的“单相思”,虽历经苦练,学生也难以修成“正果”。有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与性质”时,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由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让学生通过调节a、b、c的大小,观察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的位置、图像与Y轴交点位置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学生对“几何画板”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一样,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画出图像,大部分学生画得不理想。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忙、老师更忙,折腾了十几分钟,还有部分学生在忙于画图,学生的兴趣还是停留在图像的生成上,直到下课也没能搞清楚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是什么。
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刻意追求结果,但这节课只有过程生成,没有新知生成,导致课的结构不完整,没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这部分教学内容只需教师演示操作,引导学生在图像生成过程中,观察、思考,通过交流,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再加以应用即可。
二、追求网络,忽视学情
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其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有些教师正是看好了这一资源优势,要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网络,以求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位年轻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人的新个体发育”这一节时,利用互联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①从网上找到有关“人的新个体发育”的内容,再查阅相关的信息,并记录分析;②小组长组织交流学习心得;③写一篇200字的文章——“我的成长过程”。单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紧跟新课改,简单易行。事实上,学生从搜索引擎里找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和信息太多,目不暇接,无从下手,相关的网站成人化的东西太多,导致部分学生“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深入了解,甚至转向别的网站;部分学生则长驱直入,观赏“一路风光”。学习任务早就丢到脑后了。况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浏览大量信息完成对信息的搜索、收集、整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结果可想而知。
网络上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就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这堂课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课前将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在校园网上,再供学生使用,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三、流于形式,忽视学情
在有些信息技术支持的整合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心里只有“课”,而没有学生,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对计算机等媒体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或课件掌握不够好,只顾操作,机械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或只顾师生交流,忘记操作,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这种情境展示与教学内容不统一的状况,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双双陷入被动,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的局面。由于整合课程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临时性问题,有时学生举了半天手,教师为不影响上课进度,视而不见。殊不知有些课堂问题虽是临时性的,但可能具有普遍性,解决不好也会影响课堂教学。如一位数学教师在上“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就坐在计算机前边操作边讲解,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当学生喊“老师,听不懂”时,才走到台前,拿起书再讲,当说到“请看大屏幕”时,大屏幕上并不是所讲的内容,学生一脸茫然。学生在练习解第一道应用题时遇到了困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当一位学生举手发问时,教师并没有给予指导,而是急于询问学生的答案。当学生报出了错误的答案后,教师干脆给出了正确答案,叫学生看大屏幕上的解答。面对学生再一次举起的手,教师却用大屏幕给出了下一道练习题。在教师的主导下,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走出多功能教室时,我清楚地听到两名学生的对话,学生甲:“这节课讲的什么?”学生乙:“没听清楚,一题也不会做!”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既精通信息技术又能驾驭课堂,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策略和实施经验,就会使课上得简单、机械,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发挥整合优势,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这节课在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着重讲解或临时增加一道同类型的例题,中止技术操作,而教师因缺少心理准备或难以割舍精心准备的素材,忽视学生的需求,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四、不分主次,忽视学情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现代化教学本身。课堂教学应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仅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要现代化。要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优势,必须处理好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关系。新课改的主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不能弱化教学内容,更不能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台计算机就能代替的,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是强刺激的画面和声响就能开启的,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用技术渲染课堂,主次不分。现实教学中,一部分青年教师盲目关注技术,追求技术,炫耀技术,为技术而技术,甚至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比如在大力提倡开发“精品课件”精神指导下,某实验中学的一位数学教师的一堂示范课,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教学中,大量的动画、丰富的色彩背影,流行的音乐贯穿始终,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成了教师玩“酷”的舞台。此教师在呈现课堂练习题时,若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则会立马跳出一个卡通人物,张着大嘴巴喊“哇!对了。”若学生回答错误,则会跳出一个卡通人物,瞪着眼睛叫:“哈!错了。”听者和学者捧腹大笑,回答问题的学生则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根本没有心思思考问题。课后听课教师提出一个共同问题:这节课是信息技术课还是数学课?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多使用信息技术,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移,结果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或在新奇中错失教学重点。这种不分主次、偏离教学目标的技术活动,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只会给学生学习新知造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切入点,适时、适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如何从内容到方法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况且,还有很多课堂偶然因素、学生个体因素等也可能随时影响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来应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马启龙.教育技术学的专门研究方法综述.
[3]杨开城.论教育技术之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