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雪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安徽、湖南、湖北、贵州、广东等中南十几个省市普降大雪;
  1月21日,国务院应急办公室下发抗灾通知;
  1月22日,湖南、贵州等地通信、电力、供水等网络遭到严重破坏;
  1月27日,长江中、下游14个民航机场因积雪被迫关闭,大量旅客滞留;
  1月2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橙色警报,并预计恶劣天气至少还将持续5天;同时,广州50余万旅客滞留车站;
  截至1月29日,我国有7786万人遭受雪灾……
  罕见的自然灾害,是对中国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的考验,而企业作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所能、所应做出何种举动,其影响不言自喻。然而,2008年的这场雪,却让众多营销人对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乃至中国营销提出了这样的考问……
  
  暴雪来袭,中国企业你在哪里
  文/陈思廷
  
  最能考验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是战争;另一个是灾难。在暴雪肆虐的一个月里,从新闻中我们看到,铁路、电力、交通各部门在不断努力,政府部门救助方案也频频出台。
  然而,作为营销人,却看到了奇怪的一幕:电视里没有企业号召抗灾救助的公益广告,向重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的大企业也为数不多——中国企业集体哑声了。
  
  进一步,考问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上百万人因暴雪滞留在车站、高速公路上长达3天,一袋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需要数十元,此时为什么没有生产企业为他们雪中送炭?当数千万家庭担忧着滞留中途的家人时,为什么移动和联通没有在交通停顿地区开通免费通话,让耽于途中的人与家人保持联络?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奥运盛事赞助上慷慨解囊,舍得一掷千万,却吝于为风雪中的同胞们送上一袋面、一瓶水?
  灾难面前,社会责任再不是高调“务虚”的问题,而是切实的行动。暴雪面前,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上集体失职。
  
  退一步,考问中国营销
  国内企业平时经常高唱“产业报国”,当面临暴雪的民众需要他们展现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内涵的时候,他们却似乎忘记了承诺。
  2008年,要想在“奥运”之外找到一个举国瞩目的传播点,何其难也!但为期1个月的暴雪灾害给了中国企业这样的营销环境,给了中国企业展示自己公益与良心的机会。7786万人受灾,但关注这场灾害的人何止数亿。为什么没有企业大气地站出来展开自己的公益营销?为什么没有企业积极行动为自己的品牌背书上人文情怀?
  有人会说中国企业缺乏应急机制,但这不是理由。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对消费者感受的真正关心和重视。其实,消费者购物的动机更多取决于心灵营销,风雪中的一碗面、一杯水、一个问候,或许比数千万的奥运赞助更能感动人心。
  一场世纪未遇的雪灾,就这样被沉迷于各种营销概念而忽视营销实质、社会责任的企业轻轻放过。颇具些讽刺意味的是,打开1月29日新浪新闻首页,唯一能看到的消费品企业新闻,却是某些企业的提价消息。
  风雪终会过去,期待中国企业“公民”意识和真谛营销早日归来!
  
  雪后谈营销
  文/思 廷
  
  据民政部统计,此次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从营销角度看,风雪期间中国企业的营销损失无疑也是惨重的。我们顶多能记起有那么几家企业捐了款,而能借机在品牌上成功背书下“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的企业少得可怜。对《暴雪来袭,中国企业你在哪里?》的问责或许会有这样的解释:企业不是没有看到机会,而是根本难有作为,因为交通封闭让企业无计可施;很多企业并非没有行动,2月份有很多企业都捐款捐物了;很多企业有行动,不过没有宣传和传播。这样的说辞不能不让营销人在考问后进行这样的讨论……
  
  解读机会
  要问什么是机会,先说什么不是机会。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不是机会;大家都看到的,不再是机会。可机会又随处可见,每一个事件都隐藏着机会,只不过不同的人看到的机会不一样。
  以此次暴雪为例,在许多业务员眼里,是一个可以不用再去巡访终端,可以躲在办事处休息的机会;在精明的经销商和小贩眼里,它是一次可以坐地渔利的机会。只有少数营销人,看到了背后隐藏的营销机会。
  
  再问风雪中营销
  交通堵塞让营销人难有作为?可就有能将产品送到车站甚至高速公路上的商贩。舒服地开着车就能将产品送达,那就不是机会了。答案很简单:组织经销商,利用三轮车、人力车,把货送上一线。
  的确,2月份有很多企业捐了很多钱物,但营销效果要讲究“于无声处听惊雷”,2月份“雷声”都响成一片,谁还能记住你那声儿?
  
  探询风雪中的营销机会
  有人会问,究竟营销机会在哪里?
  1、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品牌美誉度的机会。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往往是一个动情点。风雪中,数百万无助的旅客、几千万担惊受怕的家庭、数亿关注的目光,这是多好的感动消费者的机会。如何利用,聪明的营销人如是做:娃哈哈将数万罐八宝粥加热后,分赠给车站的滞留旅客;郎酒打出了“中国郎酒与您一起抗击风雪”的电视广告;中国移动开通了受灾地区不停机服务,并以短信告知受灾区域的旅客……
  但其中仍有缺憾:一是缺乏系统而持续的营销;二是行动迟缓。娃哈哈最早行动,也是在1月29日;而中国移动的提醒短信,更是到2月6日才姗姗来迟。这时候,营销的最佳机会已经擦肩而过。其实,除了线上传播,线下也有非常多的传播机会。当黑压压挤满滞留人群的车站广场,突然出现某品牌的横幅广告“某某品牌与您在一起”时,你一定能想象到这是怎样的一种宣传效果。
  2、提升销量,出货机会。
  雪灾期间,许多地方跨区道路不通,厂家连货都发不出去,提升销量似乎不太可能。但有一点不容忽略,时近年关,哪个经销商库里没有压上三、四倍于平时的库存?跨区道路封锁了,市内交通还是畅通的,销售机会非常多。暴雪之下,除了滞留人群集中的车站,各个居民小区都有集中、大宗消费的需求。就有卖蔬菜的小贩将运输蔬菜的车开到小区里,满满一车蔬菜1个小时便售罄的实例。企业可以通过经销商用同样的方法满足消费者这种突发的集中消费需求,而不是墨守成规、坚定不移地执行“分销——二批——终端”的销售模式,白白丧失提前抢占消费者口袋的机会。
  套用一句名言:这世界从来就不缺少营销机会,缺少的只是发现机会的眼睛!
  
  假如风雪再来
  文/张 满
  
  质疑或是申辩、支持抑或反对,营销界引发的强烈冲击,激起众多营销人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什么观点、何种建议,真正的意义无非都是为了今后的从容不迫和行之有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此次雪灾这样的突发事件,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快速的营销反应机制,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计应急机制。
  这个设计最好由市场部或品牌管理部来牵头策划,在一位高层指导下完成,并得到各部门的确认。整个机制的设计要包含几个要点:
  1、建立发现和传导机制。
  建立事件发现机制有助于将突发事件跟企业的品牌发展和形象提升联系在一起。通俗的讲,事件发现机制的实质就是调动企业中每一个员工发现机会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奖励事件发现第一人。当然,这还需要一些更大的基础作为支撑,比如这个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凝聚力等等。
  有了发现机制,就要有向上的传导机制。一般来说,初期的信息是单线传播的,一线员工发现事件后传递给主管领导,而后汇总到快速反应小组,如品牌部或市场部。初步整理分析后提出草案,再由高层启动企业针对该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系。
  2、启动之后,召开快速反应策划会。
  首先分析事件的内容、性质,包括细节,再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是否进行投资。投资对短期销售可能帮助不是很大,但对品牌具有积累和加分作用。如果能在突发事件中找到与自己品牌或产品特性相关的地方,自然最好。
  确定投资,接下来就要决定具体的策略,即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承担什么角色。一般来说,财务部负责审计投资回报;市场部负责设计和执行;销售部是执行的最终一环;公关部门负责现场信息记录,向新闻媒体发布,并管理整个传播;品牌部门可将此事件作为要点,运用在将来的品牌传播中;人力资源部门记录突出事迹,作为内部营销之用,以增强员工的认同度和自豪感。
  3、策划会之后的活动执行。
  执行的关键是速度,就是抢时间。原因不仅是要与竞争对手去抢公益事件、公益营销的机会,根本在于突发事件本身持续时间短的特性。另外,如果能打最短的时间差,效率就是最大的,因为它利用了消费者眼球最集中的时机。
  怎么抢速度?取决于两点:一是整个营销团队执行力;二是整个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情况,比如策略是否完整、行动是否可控、支持是否到位、产品包装上是否有“特别供给”的字样。这些虽是细节,却决定着事件营销的成败。
  4、执行之中的反馈。
  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初期信息也不全面,策划会也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因此,要靠不停的检核和反馈机制来让营销活动更为完善。
  在这次雪灾救助中,娃哈哈将八宝粥加热后送给滞留旅客,也许正是现场情况反馈回来完善后的结果。
  5、管理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取决于三点:你做没做、你做得怎么样、你传播得怎么样?如果企业公关部门设置不完善,没有有效的媒体渠道,炒作经验也不丰富,那么传播效果一定不好。
  再以这次雪灾为例,你的救灾物资和服务是不是满足受助人群的需求,受助人群的评价怎样,这都是保证传播效果的根本。如果这一点得到保证,传播效果好坏就取决于公关部门是否足够专业。接下来就看和媒体的关系了,形象地说,你跟媒体的关系是否好到了可以将对方从被窝里拉出来马上处理稿件的程度,如果这些都能做到,你的传播就没问题了。
  
  不管是共同认知,还是一家之言,有疑问才有改进,有借鉴才有进步。从考问到讨论,再到建议,众多营销人士的不同见解正是对某一问题做出的最有逻辑性的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国内企业不再面对营销风雪。
其他文献
本刊讯 日前,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与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40亿元。  危朝安说,农机具购置补贴是我国实行的支农补贴中的一项重要补贴,我国的农业机械近几年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去年,中央财政预算拿出12亿元作为农机具购置补贴;根据各个地方的情况,特别是农民的需要,年中、年末又增加了8亿元,总数达到了20亿元。但在今年,一方面农
期刊
本刊讯 订单农业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户最关心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但是由于一些订单合同缺乏可行性和规范性,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为避免由于订单农业不规范给农户或企业造成损失,全国首部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近日在浙江正式发布。  一年来,浙江省工商部门共为农户或涉农企业制定、规范了403种订单合同文本,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类大部分农产品的品种,并从中收集筛选实际使用的13类159种农产品合同文本,编印了
期刊
丹诏大地梅飘香    “百花谁敢雪中开,梅花独领天下春”。严冬早春时节,素有“花魁”之称的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绽开、暗香浮动、冠领群芳。1月11日,由福建省委农办、省经贸委、农业厅、林业厅、文化厅、文联等单位和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诏安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海峡两岸(诏安)首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在诏安县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彰显特色、展现魅力、搭建平台、推动发展”为主题,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诏安“中国青梅
期刊
今年,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近十年来再次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当前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粮价不仅关乎百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关乎经济全局。粮食能否稳定?粮食增收的难题如何破解?强基固本的农业该如何走?不少人认为,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十分遥远。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实并不遥远。十七大报告也曾明确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期刊
遏制通胀,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最多的话题,粮食问题,成为治理通胀的主要抓手。   但与2007年不同的是,战略已然微调。     “粮食战略工程”取代“粮食安全”     “粮食战略工程”的提法,取代了“粮食安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字意转换背后,其基本实施战略亦有相应调整。   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粮食问题专家李国祥博士认为,这个提法说明国家将把粮食问题纳入系统工程考虑,更具有
期刊
“我种的11亩番茄遭了灭顶之灾,损失两万块钱啊!”日前,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一村村民赵庭家时,他伤心地说起去年番茄的绝收。村党支部书记马晓林告诉记者,2007年全村番茄绝收2000亩,损失近400万元。  在最具优势的地方种植或养殖相应产品,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的集中,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变化。近年来,陕西的苹果、宁夏的枸杞、新疆的瓜果、内蒙古的乳肉绒等一个个
期刊
近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一项淀粉制品质量抽查结果,提示消费者警惕淀粉制品铝超标,影响身体健康。  此次抽查从合肥、阜阳、淮南3个市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抽查了20家企业生产的20组淀粉制品。经检验,合格14组,不合格6组,产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为70%。   安徽省质监局专家称,本次抽查是依据《淀粉制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相应的企业标准,对淀粉制品中的淀粉含量、
期刊
目前,在农牧产品开发上,大多数品牌企业都采取了“公司+农户”的供应链模式。比如蒙牛、新希望、光明等等。如今也有更多的公司开始做农村和农民调查。一些中外企业的老总会选择农村游,试图通过亲历一线市场触摸到更多农村消费者的脉搏。新希望集团(以下简称新希望)从农业起家,如今已经涵盖了饲料生产、动物养殖、流通加工和销售的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延伸的产业链。在与农民做生意的过程中,发掘他们的需求,增强农民契约的意
期刊
时下,不少超市、水果经营户喜欢销售剥掉皮并用塑料托盘和保鲜膜包装好的水果,由于其价格便宜、食用方便,不少消费者对这种食品比较青睐。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小心这些特价水果“脱掉”变质外衣。  据记者了解,这些水果中有不少是被剥掉了变质、腐烂的外衣,放在塑料托盘里出售的,而消费者很难从这些水果表面看出问题,虽然这样的果肉价格便宜,但其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而且裸露的果肉在一定温度下会产生细菌,食用后容易引
期刊
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是通过“市场+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并带动了当地乡镇5000余农户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近几年,该公司独辟蹊径,致力于方便食品的研制与开发。据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炎林向记者介绍,日本人安藤百福于1958年发明了第一碗方便面,这种方便食品迅速风靡全球。   目前,全球每年方便面的消费量为652.5亿份,其中中国消费掉217.5亿份,市场空间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