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IL-6水平变化以及NFAT1对IL-6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不同病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液与滑膜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探讨其与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T cell 1,NFAT1)表达水平在此类患者疾病进展中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选取自2017-05-2018-12住院治疗的5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轻度组8例,中度组31例,重度组17例.检测患者血液和滑膜组织中IL-6含量及NFAT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NFAT1与IL-6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结果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中IL-6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液,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AT1的mRNA水平高于滑膜组织.重度组血液与滑膜液中IL-6含量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滑膜组织中NFAT1的mRNA水平低于中度组,而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93T细胞中沉默NFAT1将显著降低野生型IL-6荧光报告质粒驱动的荧光素酶活性,但是突变型IL-6荧光报告质粒驱动的荧光素酶活性并无明显变化.结论 IL-6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NFAT1作为一类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转录因子参与介导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IL-6表达,而IL-6高表达将加速疾病进展,因此在骨性关节炎早期即对NFAT1的作用进行抑制或许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航模板在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9-2019-09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术前获取患者膝关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标准化手术程序,重建下肢力线,设计股骨远端截骨模板及胫骨平台截骨模板,通过3D打印机制作出患膝实物模型及截骨模板,术中采用个性化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31例术后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随访期间膝关节活动度改善,疼痛症状缓解.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膝内翻畸形得到矫正,下肢力线恢复正常
目的 探讨钢丝张力带在合并外侧壁损伤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0-05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合并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介绍钢丝张力带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股骨近端外侧壁重建、股骨大粗隆重建时的应用方法.4例置入主钉时出现股骨小粗隆再次移位,5例主钉置入后出现外侧皮质远端张口现象,在置入螺旋刀片后再次尝试复位外侧皮质,发现无法维持外侧壁稳定性,因而决定在股骨近端外侧加用上肢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50~90 m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治疗前后炎症状态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氧疗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状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血气指标[pH值、动脉
目的 探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操作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纳入51篇文献,共1893例.31篇文献报道术中膝关节屈曲度为15°~30°,39篇文献报道于髌骨上极2 cm处作长3 cm纵形切口.27篇文献报道进针位置在正位透视下胫骨外侧棘突内侧缘,侧位透视下前侧皮质与胫骨平台边缘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翻修手术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8-01-2020-01完成的1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8例出现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翻修手术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髋关节置换原因、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