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的学问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与烦恼,觉得自己失去了自己,变得世故、虚伪,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都痛恨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自己改变的太多,失去的太多。然而,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是不能仅仅依靠“方”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为人至“方”,那只是我们一个美好的理想,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以“圆”来保护自己免受这个世界的伤害。
  
  为什么有的人处处碰壁,事与愿违,总是吃力不讨好?为什么有的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事业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功在于他掌握方圆之“道”—“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
  孟夫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今人黄炎培说过:“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灵活性;“内方”就是“肃若秋霜”的原则性。“做人做事方与圆”是一条人生的座右铭,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传统观念中的“方”,注释为“有棱角”,就是说做人要刚正不阿、坚持原则,有独立人格。方是做人之本,堂堂正正是做人的精神脊梁,是一種优秀品质,意味着具有很强烈的道德感,随时准备服从自己的良知,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历史上,刚直无私的包拯、清正廉洁的海瑞、浩然正气的文天祥,都不失为“行方”的典型,他们因此而流芳百世。但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坚而不韧,一拗就容易断。
  “圆”意大抵是指人机巧、伶俐,能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个恰到好处“行圆”的人,能协调人际关系,建成和谐氛围,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可是缺了方为本,就成了无本之木,他们虽然也有思想,但其思想的持久性很差,不时地随着时势的更替而改变,常常被人嘲讽为“意志不坚”、“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一个只圆不方的人,久而久之,没人愿意与其打交道,自然也是做人的失败。
  内圆外方,此种处世之道,纯然是一套奸伪的作派,这种人表面上十分方正、很讲原则,骨子里却世故得很,他们即使做了坏事,你也不易察觉,有时还认为他公正无私、铁面无情。这种人在暗处大得好处,明处却赢得一片赞扬声。不客气地说,此种人实在是最为可恶。
  内方外圆,此乃最理想的处世之道。一方面把原则牢记心中,另一方面,又能顾及人、物、时、地的不同,使自己的言行恰到好处,既不与原则相悖,又能把该办的事情办妥,这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世之道。
  “方”是方正的世界观,“圆”是圆通的方法论。做人,不能光看到“行方”的意义,而忽视了“行圆”,也不能只看到“行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行方”。一个明智处世的人,会将“行方”和“行圆”当作与人相交的两大策略,应该“行方”时就“行方”,应该“行圆”时就“行圆”。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做事的锦囊。方使人卓越、圆使人保全。做人要圆、内容方,不忘大原则。做事要方、内容圆,不钻牛角尖。做人心量要圆,做事性格要方。方圆无碍者快意人生,方圆无度者跋涉艰难。律己要方,待人要圆。识人要方,用人要圆。取方者是正直的人,取圆者是聪明的人。做人有方,就能堂堂正正;做事有圆,就能得心应手。
  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圆并取者,是智慧的人。外圆内方,可谓人生最高境界,为此就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成就大业。
其他文献
38岁的窦先生腰痛已经八年,_近两年明显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他曾在多家医院就诊,也做过腰椎X线片和CT扫描。来到武警总医院就诊后,脊柱外科彭宝淦主任为他进行了椎间盘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窦先生的两个椎间盘纤维环撕裂,因此诱发腰痛。彭主任随即将一毫升的亚甲蓝药液直接注入撕裂的椎间盘纤维环裂隙。治疗第二天,窦先生就下地自如行走,他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两块钱的一支药就解决了困扰我八年的腰痛。”两年来
期刊
为加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三高四病预防工程项目的管理,使工程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化,工程办公室在山东济南举办第三期负责人培训班,培训班历时五天,分为动员教育、理论学习、制定措施、总结效果四个阶段。来自全国15个省市40余人参加了培训。          三高四病工程办公室主任乔得径作了动员报告,对培训的方法、步骤、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李深会长也在动员会上发表了讲话,介绍了协会健康
期刊
1949年,我国仅4亿人口,但有50万名中医师、8.7万名西医师;去年我国西医师达到了175万,而中医师只有27万,27万中医里只有10%能开汤药处方。中医的萎缩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全民养生保健的成本。对此,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的教授波克特说:“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也没有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更没有从全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却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
期刊
2007年8月18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医养生保健工程、三高四病预防工程、红色健康行2007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联络部主任程勇、总后卫生部保健局局长王文忠、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关舟、中央保健局原局长王敏清、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宋奎兰、空军卫生部原副部长方寅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李深、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家喜,以及工程办公室主任乔得径、卫生部健康教育首
期刊
中药到位事半功倍    什么是治疗呢?中医的认识非常明确,就是調整。拔火罐、刮痧、针灸、按摩都不是针对某一个病,而是进行调整。20年来,职工工资提高了10~20倍,但是医药费上升的幅度达到了100~200倍。农民中流传很多顺口溜: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救护车一响,半条牛白养。我国目前贫困人口中,大约有30%~60%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所以加强预防保健是促进脱贫,实现和谐社会
期刊
前一段,曾经有人在网上对中医进行过一些讨论,有些人说中医是伪科学。伪者,欺世盗名之术也。我国在1840年以前,所有的健康和医学,都是靠中医支撑。5000年,我们的民族活下来,不是越活越少,而是越活越多。我们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包括日本发动了细菌战,但是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像欧洲高死亡率的黑死病。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医体系是科学的,是它支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  1950年~1980年,
期刊
日本对中医的认识    难以解决的社会医疗经济难题,使日本重新认识中药。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采取废医存药的政策,就是保留了中药,但废除了中医。所以,日本人现在不知道怎么用药。有一年,我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陆广莘教授家做客,他给我看了一份资料,是日本厚生省的一个文件,说中药无毒的神话已经破灭。我一看,是说日本酗酒的人多,所以患胃病、肝病的人特别多,于是日本人就把中国的小柴胡汤做成冲剂,喝完酒,就喝小
期刊
1996年,世界卫生組织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了医学模式会议,这个会议的结论是: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中医是文化,西医是技术,而当今很多领域是技术统治着文化,并不是文化指导着技术。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了仪器公司和药材公司的控制,越来越没有真理。  我最近到肿瘤医
期刊
美国有一名酷爱写作的少年,把他的习作寄往报社,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文章见报的消息。这个少年为此很伤心,也很灰心。  他的母亲说:“你的文章写得挺好的。”少年说:“妈妈你不用安慰我,我知道我的文章很烂,所以才没有见报。”母亲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看低自己呢?你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一束玫瑰花。”“对,这正是我们都熟悉的玫瑰花。但是,它在姑娘们的眼中,是扮美的鲜花;在卖花人的眼中,是赚取利润的
期刊
“食不可无绿。”“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蔬菜有疏通之功。为什么叫蔬菜?蔬者疏通也。古语云,“草能食者为蔬”。神农尝百草不是为了找药,是为了找食物。那么,能食的草是蔬菜,不能吃的是草,能治病的才是草药。  菜花在欧洲被称为“穷人医生”和“抗癌之花”,为什么呢?原来在欧洲有一种糖浆叫“布哈尔夫糖浆”,这个糖浆就是将菜花榨出汁以后和蜂蜜配制而成。这个糖浆可以治咳嗽、感冒、肺结核。我们知道,导致乳腺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