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调研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为所有专业新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2000年10月,在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可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主要教学目标。
为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对教师英语教学的综合评价,本研究面向大一新生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内容涵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等。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环节设计方面)
基于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近一半学生认为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但是基于现如今高职院校大班教学甚至合堂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克服环境的影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慢慢地寻找切实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方案。
2.教学方式不得当
英语课堂教学为何吸引力不够?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主要目标为“交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以实践为主。以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近年来,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据调查,近90%的高校已基本建成校园网,多媒体网络硬件环境有了极大提高。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手段。但是,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并不到位,多数英语教师仅把PPT课件作为唯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目前英语信息化教学并不满意。
(二)学生层面
1.学习动机转变
综合问卷调查表中的内容,对所回收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可以看出:近91%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考虑到英语学习对自身将来的需求,而并非单纯地为应对考试和找工作。能否学好英语,个人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占主导地位,同时,学习环境也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愿望强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普及化,高职学生一人一机或多机已随处可见。通过调研,发现一半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近95%的学生因为觉得有用和出于兴趣愿意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设备进行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课堂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内容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信息化的学习方式。
在调研中,通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着单一化教学弊端,这些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语言应用实际需求。
三、调查结论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成为当前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职英语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是课堂中的配角,只需配合教师,专心听课,回答教师提出问题以及完成布置的作业即可。而“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让学生反客为主,在课堂中扮演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前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提前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同学、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及总结,并最终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解疑并总结,完成课程学习。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学生各方面英语技能,同时,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二)构建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互动式自主学习环境
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开启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新篇章,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傳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各类新信息与资源的获取。
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使师生、生生之间及时地交流和沟通。微信、QQ、手机APP、网络平台里面有聊天、群聊、实时对讲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实现交流、沟通。可以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通过调研,发现构建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和基于微信、移动网络的多元互动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接受并深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在对网络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看法的调研中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希望通过混合式教学提升自我。
在提供移动网络平台互动式自主学习调研中,86%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课外学习,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师生间难以互动的缺点,扬长避短,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该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为所有专业新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2000年10月,在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可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主要教学目标。
为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对教师英语教学的综合评价,本研究面向大一新生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内容涵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等。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环节设计方面)
基于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近一半学生认为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但是基于现如今高职院校大班教学甚至合堂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克服环境的影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慢慢地寻找切实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方案。
2.教学方式不得当
英语课堂教学为何吸引力不够?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主要目标为“交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以实践为主。以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近年来,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据调查,近90%的高校已基本建成校园网,多媒体网络硬件环境有了极大提高。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手段。但是,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并不到位,多数英语教师仅把PPT课件作为唯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目前英语信息化教学并不满意。
(二)学生层面
1.学习动机转变
综合问卷调查表中的内容,对所回收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可以看出:近91%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考虑到英语学习对自身将来的需求,而并非单纯地为应对考试和找工作。能否学好英语,个人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占主导地位,同时,学习环境也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愿望强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普及化,高职学生一人一机或多机已随处可见。通过调研,发现一半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近95%的学生因为觉得有用和出于兴趣愿意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设备进行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课堂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内容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信息化的学习方式。
在调研中,通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着单一化教学弊端,这些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语言应用实际需求。
三、调查结论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成为当前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职英语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是课堂中的配角,只需配合教师,专心听课,回答教师提出问题以及完成布置的作业即可。而“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让学生反客为主,在课堂中扮演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前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提前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同学、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及总结,并最终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解疑并总结,完成课程学习。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学生各方面英语技能,同时,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二)构建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互动式自主学习环境
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开启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新篇章,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傳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各类新信息与资源的获取。
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使师生、生生之间及时地交流和沟通。微信、QQ、手机APP、网络平台里面有聊天、群聊、实时对讲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实现交流、沟通。可以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通过调研,发现构建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和基于微信、移动网络的多元互动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接受并深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在对网络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看法的调研中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希望通过混合式教学提升自我。
在提供移动网络平台互动式自主学习调研中,86%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课外学习,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师生间难以互动的缺点,扬长避短,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该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