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秋天,巴黎权威摄影展览馆之一的“欧洲摄影之家”为斯罗班举办了六年摄影创作回顾展,展出百幅左右黑白作品,照片尺幅不大,有16英寸、24英寸,装裱朴素。欧洲摄影之家共四层,同时还进行另一位著名摄影师的展览,装裱豪华,照片1.5米左右,还有纪录片介绍该摄影师的创作经历等等。与此相比斯罗班的展览如同他的影像一样,沉静、质朴,但无声却强烈地将一种孤独感、将混合着真实与幻象的场景的忧郁气质传递了出来。
斯罗班的展览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所有照片统一展现的凝重的影调风格。他透过镜头呈现的天空,或低沉厚重,或惨淡阴郁;河流大海,或黑色浓重,或水波微动;他画面中的人物,无论远景微小还是特写逼近,多在阴影中或隔着玻璃而难辨面孔。忧郁的灰和凝重的黑建构了他的画面影调,这种气氛将观众的心境引向了沉静的思索。
斯罗班的目光经常穿越窗户,一个由内心向外观望的视点。有时玻璃上折射着外面的景象,同一画面中两个不相干的景物带来了幻象,空间顿时混淆了,时间仿佛也不确定起来。有时斯罗班借助玻璃窗带来旅途中的恍惚,模糊的玻璃仿佛拉启了梦的幕纱,窗外水天混沌,巨轮孤独,玻璃上隐约印着旅客的身影。似乎是一个美人乘车离去的时刻,斑驳的玻璃窗掩盖了熟悉的身躯,那个陌生的、不确定的眼神似乎预示着她将永远消逝。
斯罗班的所有影像都来自于现实,但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景物空旷还是密集繁杂,都显出一种疏离感,甚至是难以摆脱的孤独感。有评论称斯罗班是“一个永远过时的旅行者”,以自由的精神孤独地工作着。他游走世界,飘忽不定。他靠近被摄的陌生人,读懂的是令人熟知的愁苦孤寂的内心。阴郁天空中独自高飞的鸟是最好的映证。他结构支离破碎的世界,企图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解构了这个世界的表象真实。
斯罗班总是不经意地在现实中创造幻觉和梦境。通过画面四周压暗的影调处理,透过玻璃,借助反射,以及剪影等等,观众似乎也忘却了真实与幻象的界限。那些旅途中飞逝而过的景象,童年家乡的一草一木,陌生国家的喧嚣场景,哪一刻更真,哪一空间更清晰呢?
斯罗班的影象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自始至终表达着内心的静默。他的凝重的影调风格就是他长久沉默的表达方式。
出生于巴黎,童年成长于斯洛文尼亚,又回到法国接受教育,这决定了斯罗班对自我的身份认定,“我是一个外国人,走到那里都一样。”斯罗班14岁开始拍摄,大学却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他说,我爱摄影,我让它在我的身体内始终保持自由的状态。当然,文学的修炼也为他沉静的影象风格奠定了基础。
斯罗班的影像风格从一开始就是鲜明而统一的。1995年他行走于巴尔干地区,拍摄南欧斯洛文尼亚家乡附近陌生村庄中熟悉的同根同族人;1997年拍摄令他惊异的东方文化代表的日本东京;1998年拍摄斯洛文尼亚少年犯;1998-2000年拍摄黑海沿岸五国;2001年拍摄南美洲国家海地、古巴;2002年拍摄耶路撒冷加沙地区。他不知疲倦地跨越大陆、大洲,穿越在迥异不同的文化之间。他的行囊中只有简单的一双好鞋,一个黑色的盒子—他的莱卡相机。他的口袋中总是装着一本书和他忠诚的指南针。
他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拍摄,永远在遥远的风景中静静地品味孤独。
斯罗班的展览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所有照片统一展现的凝重的影调风格。他透过镜头呈现的天空,或低沉厚重,或惨淡阴郁;河流大海,或黑色浓重,或水波微动;他画面中的人物,无论远景微小还是特写逼近,多在阴影中或隔着玻璃而难辨面孔。忧郁的灰和凝重的黑建构了他的画面影调,这种气氛将观众的心境引向了沉静的思索。
斯罗班的目光经常穿越窗户,一个由内心向外观望的视点。有时玻璃上折射着外面的景象,同一画面中两个不相干的景物带来了幻象,空间顿时混淆了,时间仿佛也不确定起来。有时斯罗班借助玻璃窗带来旅途中的恍惚,模糊的玻璃仿佛拉启了梦的幕纱,窗外水天混沌,巨轮孤独,玻璃上隐约印着旅客的身影。似乎是一个美人乘车离去的时刻,斑驳的玻璃窗掩盖了熟悉的身躯,那个陌生的、不确定的眼神似乎预示着她将永远消逝。
斯罗班的所有影像都来自于现实,但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景物空旷还是密集繁杂,都显出一种疏离感,甚至是难以摆脱的孤独感。有评论称斯罗班是“一个永远过时的旅行者”,以自由的精神孤独地工作着。他游走世界,飘忽不定。他靠近被摄的陌生人,读懂的是令人熟知的愁苦孤寂的内心。阴郁天空中独自高飞的鸟是最好的映证。他结构支离破碎的世界,企图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解构了这个世界的表象真实。
斯罗班总是不经意地在现实中创造幻觉和梦境。通过画面四周压暗的影调处理,透过玻璃,借助反射,以及剪影等等,观众似乎也忘却了真实与幻象的界限。那些旅途中飞逝而过的景象,童年家乡的一草一木,陌生国家的喧嚣场景,哪一刻更真,哪一空间更清晰呢?
斯罗班的影象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自始至终表达着内心的静默。他的凝重的影调风格就是他长久沉默的表达方式。
出生于巴黎,童年成长于斯洛文尼亚,又回到法国接受教育,这决定了斯罗班对自我的身份认定,“我是一个外国人,走到那里都一样。”斯罗班14岁开始拍摄,大学却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他说,我爱摄影,我让它在我的身体内始终保持自由的状态。当然,文学的修炼也为他沉静的影象风格奠定了基础。
斯罗班的影像风格从一开始就是鲜明而统一的。1995年他行走于巴尔干地区,拍摄南欧斯洛文尼亚家乡附近陌生村庄中熟悉的同根同族人;1997年拍摄令他惊异的东方文化代表的日本东京;1998年拍摄斯洛文尼亚少年犯;1998-2000年拍摄黑海沿岸五国;2001年拍摄南美洲国家海地、古巴;2002年拍摄耶路撒冷加沙地区。他不知疲倦地跨越大陆、大洲,穿越在迥异不同的文化之间。他的行囊中只有简单的一双好鞋,一个黑色的盒子—他的莱卡相机。他的口袋中总是装着一本书和他忠诚的指南针。
他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拍摄,永远在遥远的风景中静静地品味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