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实践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针对沼气池建设及建后服务管理,提出县级农村沼气项目优化管理模式和建后服务管理方案。
关键词:县域 农村沼气 建设 管理 模式
红河州的农村能源工作起始于1984年。“八五”以前,农村能源工作发展缓慢且内容单一,即以节柴改灶为主,兼有少量沼气池。据统计资料显示,至1989年底,全州累计完成节柴改灶7.79万户;累计建成沼气池仅896口。进入“九五”以来,逐渐转移到沼气建设,同时推广省柴节煤灶、太阳能和微水电,由于得到政府重视,部、省的大力支持,期间建沼气池28247户,节柴改灶112463户,微水电2745千瓦,太阳能21247平方米。截止2008年底,红河州累计完成农村沼气建设21.8098万户,省柴节煤灶67.4573万户,太阳能8.24万平方米。在这方面的工作,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县的建设过程和管理实践、存在问题及取得成绩的探研,为县级沼气建设技术及建后管理模式提供部分参考。
1 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思路
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注重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农村沼气建设方针,坚持以沼气为纽带,坚持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以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发挥农村沼气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 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沼气建设以其科学实用性倍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各级政府都把它作为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来建设,广大农村通过沼气建设实施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因此,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更多地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农村沼气建设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建沼气池的村子栽花种树种草的人多了,上山砍树砍柴的人少了,山上的林子、房前屋后的树木变多了变绿了,举目眺望,花草果蔬相连,田连阡陌,风景如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实现了村容整洁,过上了沼气小康生活。通过沼气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有效发挥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村建沼气池的积极性。目前,随着各级领导重视程度的提高,农民意识的增强和积极性的高涨,农村沼气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也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2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德政民心工程来抓
以沼气为主体的“一池三改”、“五配套”等生态能源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置农村沼气建设于当地和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当中,着眼于使农民受益,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沼气建设之所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受益群众的赞誉,关键在于始终把农民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农民受益,发挥农村沼气的纽带作用,寓沼气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使农民在建设中得到实惠、见到效益。以效益吸引农民,以项目带动农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农民主体作用,把农村沼气建设的推广利用作为德政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泸西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于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和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大县”的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是建县之基,把沼气建设作为县政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县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妇联等部门把沼气作为使农户脱贫致富,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力,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实事来抓,不断调整和充实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积极配套资金,形成了全县沼气池“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
1.3把农村沼气建设做成一个大产业
“小沼气,大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云南省政府连续5年将农村能源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泸西县也一直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大行动把沼气当作大产业来发展。为提高农村沼气建池技术水平和农村沼气能源生态工程的质量,促进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泸西县林业局、能源站对午街铺镇杨柳坝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请示云南省能源站同意将杨柳坝村列为省级第一个“新农村能源精品示范村”,2006年5月11日,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140余名农村沼气建设技术人员在杨柳坝村开展了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技能竞赛,经过10天的努力,共建成精品沼气池26口,改厕改灶台26户,三结合率达到100%,已全部投入使用。为展示此次竞赛活动的沼气建池技术,同年5月19日,邀请全省各地州、市(县)农村能源站长及省级、地州县有关领导200余人汇集该村进行现场交流及研讨建池技术,让各地州相互学习了经验和做法,看到了差异和不足,进一步了解了各地农村沼气建池技术水平的差异。杨柳坝村省级“新农村能源精品示范村”的建成,按照“三结合”和“一池三改”的要求,初步展现了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模式,对规范化、标准化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调整农村用能结构、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促进泸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这个集全省精英打造的精品示范村已成为沼气建池参观学习的热点,全省各地州的技术员源源不断来此参观现场借鉴学习。2007年10月,香港长春社、云南省林业厅资助泸西县建两个沼气示范村建设项目顺利启动,于2008年3月16日竣工,圆满完成建设两个沼气示范村300口沼气池的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建设步伐。没有典型就没有说服力,这两大举措的成功实施,不仅调动起了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以点的榜样带动面上的工作,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村沼气的快速全面发展。
2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沼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是依靠科技,要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创新技术模式,推进配套建设和综合利用。大胆改革,积极探索,让每口沼气池力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便于管理。泸西县委、政府根据省、州人民政府的要求,重视农村能源建设,把农村能源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负责国债项目的林业、农业两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按照国债项目沼气建设的技术标准认真完成任务。县、乡、村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职责,严格检查验收和年度考核制度。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沼气建设,既是一项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巩固退耕还林、天保等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环境、开展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种养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更是为农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2.2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
农村沼气建设要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投资体制。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能源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州级对泸西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资金投入,在保证原来投入的基础上,力求有新的增长。保证投入资金足额到位,并按时兑现到农户手中,严禁拉用、挪用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资金。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整村推进的发展原则,大胆探索工作新路子,即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统计,分口上报;统一专户资金储存,统一支付,统一报账;技术人员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的工作模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沼气建池质量和综合效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为农民增收开拓新的捷径。
2.3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泸西县的沼气池建设队伍逐年壮大。目前,县能源站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6人,全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135人,有获得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农村能源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71人,虽然为实施专业化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建池户数的不断增加,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应加大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和沼气施工队伍的建设,开展沼气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模式、综合利用等新知识的培训,再在农民队伍中培训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人员,使之能结合实际,研制出降低建池成本,符合当地农户使用的新池型,真正做到农户想建有人指导,农户想学有人培训,综合利用有人教,农户使用不正常有人服务,达到持久发挥沼气池效益的效果。2008年3月,泸西县还派技术员参加红河州举办的农村沼气建后管理和综合利用培训班的学习,课堂听省能源站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解沼气的安全使用,科学管理、综合利用等知识;现场向省能源仪器设备厂的工程师学习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沼气灯具等配件的结构原理、功能及使用方法,并通过现场拆、装等实际操作,更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了各种配件的修理。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沼气池建设最重要的环节还是管理,通过培训让沼气技术员提高了建后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为加强农村沼气的建后管理和综合利用,抓好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云南省能源站还于2008年决定在全省各地建立200外省级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村级服务点,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网络,业务部门明确1名专职人员从事建后服务管理指导工作,村一级则利用农村沼气技工建成农村能源服务点,并使之从事沼气池建设、安全管理、科学使用和建后服务工作,红河州分配到16个,泸西县就有2个。
2.4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
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特别是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一个沼气池就是一个小工程,要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泸西县围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坚持“国家投入引导,多元化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县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工作站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池建设和服务组织体系,为沼气用户建设规范、安全的沼气池,并提供相应优质、高效的建后管理服务,在巩固沼气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泸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结合实际,制订了《泸西县2008年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以县能源站为龙头,以乡镇、村为基本单位,300~500户沼气用户为一个片区,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报酬、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记录、有零配件专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网络,力争完成未使用沼气池的修复工作,把集中连片建池转变为恢复使用,片区农民技术员和网点管护员培训力争达100%,沼气池完好率和使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并由县能源站组织对各片区、各村级网点进行督促检查,一看网点是否建立,人员是否到位;二看制度、价目表是否上墙,工具、配件是否到位;三看培训工作是否完成;四看表册、记录、台帐和档案是否健全。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的限期查缺补漏,及时整改,确保全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进入正常运作,使泸西县的沼气建设在数量、质量和规划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3小结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农村沼气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一定的探研,为县级农村沼气建设和管理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方淑荣,大力发展沼气,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沼气,2003(2),43-44
[2] 张国强,论沼气在小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沼气,2004(1),49-51
[3] 马坤云,马丽琴,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经济分析,中国沼气,2006(1),36-37
[4] 张辉文,农村沼气项目县级管理探讨,中国沼气,2006(4),57-59
[5] 刘国胜,加快定西市农村沼气建设的思考. 中国沼气,2007(1),47-48
[6] 谢灿明,富而美的和弦,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回眸,1997-2006,108-115
[7] 张树芬,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思路及对策,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回眸,1997-2006,116-117
[8] 张树芬,论沼气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云南林业,2004,第25卷
[9] 张树芬,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云南林业,2006,第26卷
关键词:县域 农村沼气 建设 管理 模式
红河州的农村能源工作起始于1984年。“八五”以前,农村能源工作发展缓慢且内容单一,即以节柴改灶为主,兼有少量沼气池。据统计资料显示,至1989年底,全州累计完成节柴改灶7.79万户;累计建成沼气池仅896口。进入“九五”以来,逐渐转移到沼气建设,同时推广省柴节煤灶、太阳能和微水电,由于得到政府重视,部、省的大力支持,期间建沼气池28247户,节柴改灶112463户,微水电2745千瓦,太阳能21247平方米。截止2008年底,红河州累计完成农村沼气建设21.8098万户,省柴节煤灶67.4573万户,太阳能8.24万平方米。在这方面的工作,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县的建设过程和管理实践、存在问题及取得成绩的探研,为县级沼气建设技术及建后管理模式提供部分参考。
1 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思路
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注重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农村沼气建设方针,坚持以沼气为纽带,坚持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以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发挥农村沼气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 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沼气建设以其科学实用性倍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各级政府都把它作为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来建设,广大农村通过沼气建设实施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因此,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更多地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农村沼气建设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建沼气池的村子栽花种树种草的人多了,上山砍树砍柴的人少了,山上的林子、房前屋后的树木变多了变绿了,举目眺望,花草果蔬相连,田连阡陌,风景如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实现了村容整洁,过上了沼气小康生活。通过沼气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有效发挥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村建沼气池的积极性。目前,随着各级领导重视程度的提高,农民意识的增强和积极性的高涨,农村沼气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也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2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德政民心工程来抓
以沼气为主体的“一池三改”、“五配套”等生态能源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置农村沼气建设于当地和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当中,着眼于使农民受益,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沼气建设之所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受益群众的赞誉,关键在于始终把农民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农民受益,发挥农村沼气的纽带作用,寓沼气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使农民在建设中得到实惠、见到效益。以效益吸引农民,以项目带动农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农民主体作用,把农村沼气建设的推广利用作为德政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泸西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于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和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大县”的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是建县之基,把沼气建设作为县政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县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妇联等部门把沼气作为使农户脱贫致富,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力,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实事来抓,不断调整和充实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积极配套资金,形成了全县沼气池“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
1.3把农村沼气建设做成一个大产业
“小沼气,大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云南省政府连续5年将农村能源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泸西县也一直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大行动把沼气当作大产业来发展。为提高农村沼气建池技术水平和农村沼气能源生态工程的质量,促进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泸西县林业局、能源站对午街铺镇杨柳坝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请示云南省能源站同意将杨柳坝村列为省级第一个“新农村能源精品示范村”,2006年5月11日,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140余名农村沼气建设技术人员在杨柳坝村开展了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技能竞赛,经过10天的努力,共建成精品沼气池26口,改厕改灶台26户,三结合率达到100%,已全部投入使用。为展示此次竞赛活动的沼气建池技术,同年5月19日,邀请全省各地州、市(县)农村能源站长及省级、地州县有关领导200余人汇集该村进行现场交流及研讨建池技术,让各地州相互学习了经验和做法,看到了差异和不足,进一步了解了各地农村沼气建池技术水平的差异。杨柳坝村省级“新农村能源精品示范村”的建成,按照“三结合”和“一池三改”的要求,初步展现了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模式,对规范化、标准化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调整农村用能结构、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促进泸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这个集全省精英打造的精品示范村已成为沼气建池参观学习的热点,全省各地州的技术员源源不断来此参观现场借鉴学习。2007年10月,香港长春社、云南省林业厅资助泸西县建两个沼气示范村建设项目顺利启动,于2008年3月16日竣工,圆满完成建设两个沼气示范村300口沼气池的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建设步伐。没有典型就没有说服力,这两大举措的成功实施,不仅调动起了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以点的榜样带动面上的工作,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村沼气的快速全面发展。
2泸西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沼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是依靠科技,要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创新技术模式,推进配套建设和综合利用。大胆改革,积极探索,让每口沼气池力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便于管理。泸西县委、政府根据省、州人民政府的要求,重视农村能源建设,把农村能源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负责国债项目的林业、农业两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按照国债项目沼气建设的技术标准认真完成任务。县、乡、村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职责,严格检查验收和年度考核制度。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沼气建设,既是一项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巩固退耕还林、天保等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环境、开展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种养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更是为农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2.2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
农村沼气建设要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投资体制。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能源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州级对泸西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资金投入,在保证原来投入的基础上,力求有新的增长。保证投入资金足额到位,并按时兑现到农户手中,严禁拉用、挪用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资金。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整村推进的发展原则,大胆探索工作新路子,即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统计,分口上报;统一专户资金储存,统一支付,统一报账;技术人员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的工作模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沼气建池质量和综合效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为农民增收开拓新的捷径。
2.3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泸西县的沼气池建设队伍逐年壮大。目前,县能源站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6人,全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135人,有获得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农村能源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71人,虽然为实施专业化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建池户数的不断增加,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应加大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和沼气施工队伍的建设,开展沼气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模式、综合利用等新知识的培训,再在农民队伍中培训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人员,使之能结合实际,研制出降低建池成本,符合当地农户使用的新池型,真正做到农户想建有人指导,农户想学有人培训,综合利用有人教,农户使用不正常有人服务,达到持久发挥沼气池效益的效果。2008年3月,泸西县还派技术员参加红河州举办的农村沼气建后管理和综合利用培训班的学习,课堂听省能源站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解沼气的安全使用,科学管理、综合利用等知识;现场向省能源仪器设备厂的工程师学习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沼气灯具等配件的结构原理、功能及使用方法,并通过现场拆、装等实际操作,更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了各种配件的修理。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沼气池建设最重要的环节还是管理,通过培训让沼气技术员提高了建后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为加强农村沼气的建后管理和综合利用,抓好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云南省能源站还于2008年决定在全省各地建立200外省级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村级服务点,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网络,业务部门明确1名专职人员从事建后服务管理指导工作,村一级则利用农村沼气技工建成农村能源服务点,并使之从事沼气池建设、安全管理、科学使用和建后服务工作,红河州分配到16个,泸西县就有2个。
2.4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
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特别是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一个沼气池就是一个小工程,要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泸西县围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坚持“国家投入引导,多元化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县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工作站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池建设和服务组织体系,为沼气用户建设规范、安全的沼气池,并提供相应优质、高效的建后管理服务,在巩固沼气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泸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结合实际,制订了《泸西县2008年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以县能源站为龙头,以乡镇、村为基本单位,300~500户沼气用户为一个片区,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报酬、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记录、有零配件专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网络,力争完成未使用沼气池的修复工作,把集中连片建池转变为恢复使用,片区农民技术员和网点管护员培训力争达100%,沼气池完好率和使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并由县能源站组织对各片区、各村级网点进行督促检查,一看网点是否建立,人员是否到位;二看制度、价目表是否上墙,工具、配件是否到位;三看培训工作是否完成;四看表册、记录、台帐和档案是否健全。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的限期查缺补漏,及时整改,确保全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进入正常运作,使泸西县的沼气建设在数量、质量和规划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3小结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农村沼气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一定的探研,为县级农村沼气建设和管理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方淑荣,大力发展沼气,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沼气,2003(2),43-44
[2] 张国强,论沼气在小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沼气,2004(1),49-51
[3] 马坤云,马丽琴,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经济分析,中国沼气,2006(1),36-37
[4] 张辉文,农村沼气项目县级管理探讨,中国沼气,2006(4),57-59
[5] 刘国胜,加快定西市农村沼气建设的思考. 中国沼气,2007(1),47-48
[6] 谢灿明,富而美的和弦,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回眸,1997-2006,108-115
[7] 张树芬,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思路及对策,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回眸,1997-2006,116-117
[8] 张树芬,论沼气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云南林业,2004,第25卷
[9] 张树芬,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云南林业,2006,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