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怎样才能使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下作业,考试成绩等,表现好的加分,表现不好给小组扣分,分别以小组积分的形式记录下成绩,每周一总结,评出周光军,月冠军,团体冠军,并将结果等在每周的板报上,对于成绩非常优异飞的个人或小组颁发一定的奖品。
学完每一篇新课文,我给学生限定一定的时间,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看哪个小组表现最积极,朗读最有感情,每当这时,学生们总是团结协作,积极准备,有时采用个人朗读比赛形式,每一次比赛,都给同学们一次创新的体验,竞争的愉悦。
在生字教学中,对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鼓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加快,又可以使学生有极高的兴趣,又不会感到枯燥。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各组之间相互出题、提问(古诗词接上下句,理解性背诵)。对于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为提高同学们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计时,会不断地有同学打破记录。教师想在短时间内检查大部分同学的背诵情况,可让小组接龙比赛背诵,以时间最短为团体第一。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积累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时有事可做,而且乐于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这样的不足或缺陷,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大胆尝试,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想为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点,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放下书包,融入生活
学习了一天,放下沉重的书包,到室外透一下新鲜空气,到街头巷尾听听人们议论的话题,邻里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或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打开电视机,或听听音乐,看看报纸……同时,搜集一些人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观察并抄写一下各家的春联,并拿到课堂上进行评比等等。小憩之后再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不仅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又能在轻松中搜集了写作素材。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习语文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2)走进课堂,观察生活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春暖花开,可组织学生一次春游,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会有真情实感。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与学生接触与交往,使师生之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它在教育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形式多样灵活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把一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知识,娱乐性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1)组织学生在班里办一个“图书角”。每个同学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拿来。有专门同学负责借还,互相传阅,不仅增进友谊,而且大大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在每周的说话课点评所看的书籍。
(2)组织学生成立“小小编辑部”。让学生自办周刊,征集文稿,修改文稿,设计版面,题目,刊头。在实践中体验办报的辛苦和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3)经常安排一些辩论会,朗读比赛,故事会,背诗比赛等。每节课前可安排“三分钟广告”、“小小影评家”、“今日新闻”等。甚至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招工老板的一幕,让学生自己推销自己,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对他们将来有多大的帮助,自觉地将自我提高的动机转动到学习语文上来。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并不是真的对语文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学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被点燃起来。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下作业,考试成绩等,表现好的加分,表现不好给小组扣分,分别以小组积分的形式记录下成绩,每周一总结,评出周光军,月冠军,团体冠军,并将结果等在每周的板报上,对于成绩非常优异飞的个人或小组颁发一定的奖品。
学完每一篇新课文,我给学生限定一定的时间,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看哪个小组表现最积极,朗读最有感情,每当这时,学生们总是团结协作,积极准备,有时采用个人朗读比赛形式,每一次比赛,都给同学们一次创新的体验,竞争的愉悦。
在生字教学中,对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鼓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加快,又可以使学生有极高的兴趣,又不会感到枯燥。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各组之间相互出题、提问(古诗词接上下句,理解性背诵)。对于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为提高同学们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计时,会不断地有同学打破记录。教师想在短时间内检查大部分同学的背诵情况,可让小组接龙比赛背诵,以时间最短为团体第一。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积累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时有事可做,而且乐于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这样的不足或缺陷,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大胆尝试,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想为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点,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放下书包,融入生活
学习了一天,放下沉重的书包,到室外透一下新鲜空气,到街头巷尾听听人们议论的话题,邻里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或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打开电视机,或听听音乐,看看报纸……同时,搜集一些人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观察并抄写一下各家的春联,并拿到课堂上进行评比等等。小憩之后再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不仅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又能在轻松中搜集了写作素材。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习语文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2)走进课堂,观察生活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春暖花开,可组织学生一次春游,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会有真情实感。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与学生接触与交往,使师生之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它在教育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形式多样灵活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把一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知识,娱乐性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1)组织学生在班里办一个“图书角”。每个同学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拿来。有专门同学负责借还,互相传阅,不仅增进友谊,而且大大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在每周的说话课点评所看的书籍。
(2)组织学生成立“小小编辑部”。让学生自办周刊,征集文稿,修改文稿,设计版面,题目,刊头。在实践中体验办报的辛苦和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3)经常安排一些辩论会,朗读比赛,故事会,背诗比赛等。每节课前可安排“三分钟广告”、“小小影评家”、“今日新闻”等。甚至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招工老板的一幕,让学生自己推销自己,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对他们将来有多大的帮助,自觉地将自我提高的动机转动到学习语文上来。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并不是真的对语文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学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被点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