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一一去细析,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拆成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字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想象的萎靡和课堂教学的沉闷。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之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搭建想象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的自由驰骋中、情感的独特体验中和积极的广泛参与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说的过程,既是学生绽放思维的过程,又是学生放飞想象的过程,还是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如: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受到了什么教育?等等,也可以设计“ххх,我想对你(你们)说”等等方式的说话训练,让他们在翩翩的联想想象中,在充分的各抒己见中,激活课堂气氛,得到思的启迪、能的培养和德的陶冶。
二、让学生大胆地去“补”
语文教材中,由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有许多省略、跳跃和设置悬念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大胆地去“补白”或续写,以引发想象,激活课堂。比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笔者抓住哈尔威船长沉海之前“屹立舰桥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的情节,鼓励学生想象补充哈尔威船长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学生有的写道:“亲爱的伙伴们,让你们受惊了。我死不足惜,只要能让你们成功脱险,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人这一生,要遇到很多灾难。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像没头苍蝇的慌乱、无序和自私自利……”;有的写道:“永别了,洛克机械师!永别了,奥克勒福大副!永别了,我亲爱的伙伴!永别了,我可爱的祖国!请永远记住我吧——一个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的普通战士……”;而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则利用文末留下的悬念,鼓励学生想象续补。学生有的想象三年了,爷爷始终不见来领小凡卡,可怜的小凡卡竟被狠心的老板折磨死了;有的想象小凡卡等爷爷不见,找机会逃出了老板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乡下;有的想象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立即赶来,设计制服狠心的老板,领回了小凡卡;有的则想象小凡卡经受不住老板的折磨,独自逃出后,一纸诉状将老板告上了法庭,凶残的老板被处以绞刑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激活了课堂气氛。
三、让学生自由地去“画”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只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也只是粗浅的表面的,此时,如果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也必然会再去细读课文,认真找出文中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头脑中的课文表象进行再加工再补充再完善,创造性地画出课文内容和学生经验相交融的具体的清晰的完整的可视性画面。例如,笔者曾在教学《春晓》一诗时,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学生不但画出了众多的小鸟、风吹的树稍、鲜艳的花朵,而且还很有创意的画上了青青的山、初升的太阳、漂亮的房屋、美丽的蝴蝶、飘落的花瓣、弯腰捡花的人物等等,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各种能力,收到一画胜千言的效果。
四、让学生尽兴地去“演”
许许多多的课文,都可以鼓励学生编成课本小剧,让他们在掌握文中思想感情,把握好扮演角色的语气、声调、动作、神态及性格特征,并借助联想和想象,创造性的处理好场景、道具、服饰和情节的基础上,尽兴地去演一演。比如,在教学《千锤百炼为一绿》一课时,可让一生扮演王安石,表演其炼字的过程,体会其严谨的治学精神;而在教学《丑小鸭》、《包公审驴》、《鸡毛信》等课文时,由于情节比较曲折复杂,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文字的叙述变成具体直观、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样,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多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既获得了美感享受,又得到了品德陶冶,从而扩展了思维空间,促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想象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改写、扩写等方式搭建想象平台,培养想象能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大量语文实践的天地里,自由去想象,自由去驰骋,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五彩纷呈摇曳多姿,也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较好培养。
一、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说的过程,既是学生绽放思维的过程,又是学生放飞想象的过程,还是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如: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受到了什么教育?等等,也可以设计“ххх,我想对你(你们)说”等等方式的说话训练,让他们在翩翩的联想想象中,在充分的各抒己见中,激活课堂气氛,得到思的启迪、能的培养和德的陶冶。
二、让学生大胆地去“补”
语文教材中,由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有许多省略、跳跃和设置悬念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大胆地去“补白”或续写,以引发想象,激活课堂。比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笔者抓住哈尔威船长沉海之前“屹立舰桥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的情节,鼓励学生想象补充哈尔威船长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学生有的写道:“亲爱的伙伴们,让你们受惊了。我死不足惜,只要能让你们成功脱险,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人这一生,要遇到很多灾难。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像没头苍蝇的慌乱、无序和自私自利……”;有的写道:“永别了,洛克机械师!永别了,奥克勒福大副!永别了,我亲爱的伙伴!永别了,我可爱的祖国!请永远记住我吧——一个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的普通战士……”;而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则利用文末留下的悬念,鼓励学生想象续补。学生有的想象三年了,爷爷始终不见来领小凡卡,可怜的小凡卡竟被狠心的老板折磨死了;有的想象小凡卡等爷爷不见,找机会逃出了老板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乡下;有的想象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立即赶来,设计制服狠心的老板,领回了小凡卡;有的则想象小凡卡经受不住老板的折磨,独自逃出后,一纸诉状将老板告上了法庭,凶残的老板被处以绞刑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激活了课堂气氛。
三、让学生自由地去“画”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只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也只是粗浅的表面的,此时,如果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也必然会再去细读课文,认真找出文中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头脑中的课文表象进行再加工再补充再完善,创造性地画出课文内容和学生经验相交融的具体的清晰的完整的可视性画面。例如,笔者曾在教学《春晓》一诗时,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学生不但画出了众多的小鸟、风吹的树稍、鲜艳的花朵,而且还很有创意的画上了青青的山、初升的太阳、漂亮的房屋、美丽的蝴蝶、飘落的花瓣、弯腰捡花的人物等等,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各种能力,收到一画胜千言的效果。
四、让学生尽兴地去“演”
许许多多的课文,都可以鼓励学生编成课本小剧,让他们在掌握文中思想感情,把握好扮演角色的语气、声调、动作、神态及性格特征,并借助联想和想象,创造性的处理好场景、道具、服饰和情节的基础上,尽兴地去演一演。比如,在教学《千锤百炼为一绿》一课时,可让一生扮演王安石,表演其炼字的过程,体会其严谨的治学精神;而在教学《丑小鸭》、《包公审驴》、《鸡毛信》等课文时,由于情节比较曲折复杂,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文字的叙述变成具体直观、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样,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多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既获得了美感享受,又得到了品德陶冶,从而扩展了思维空间,促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想象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改写、扩写等方式搭建想象平台,培养想象能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大量语文实践的天地里,自由去想象,自由去驰骋,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五彩纷呈摇曳多姿,也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较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