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老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强调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工作极为重要。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许多疾病,因此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予以心理护理,改善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护理方法
1、老年人的特点
1.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觉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現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1.2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老年人的人格变化
老年人的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趋于保守。
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心理各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智力水平、记忆能力下降、情绪的变化以及行为的改变等,而患病后更加重了身心的负担,出现新的心理问题。黄瑞儿等对80例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结果60%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其中孤独寂寞型占21.3%,抑郁多疑型占16.2%,悲观失望型占12.5%,被动依赖型占10%。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2.1否认心理
老年患者最怕的就是成为子女的累赘,给家人增添负担,所以很怕别人说自己年老多病。有时候就算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去看病,甚至不承认自己有病。
2.2自尊心理
老年患者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比较固执,顺从性差。患病后,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常常出现急躁或悲观的情绪,不愿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甚至不愿沟通,有时争强好胜,容易出现意外。
2.3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4恐惧心理
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恐怕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尤其疾病较重时,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较悲观,精神十分紧张,不禁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2.5抗药心理
有一些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而长期治疗的疗效并不明显,所以对预后比较悲观,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甚至拒绝服药。
2.6孤独感,无价值感
老年患者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同时由于自己健康状况的下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缺陷,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
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成功的心理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而完成的,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现成功的心理护理的关键环节。而良好的护患关系应该是以护患双方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为基础的。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通过言语、行动和态度等去影响和感动患者,主动的构建良好的关系。
3.2争取亲属的配合
亲属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要想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一定要取得患者亲属的配合。亲属的支持和安慰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维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应与亲属进行沟通,让亲属明白自己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作用,能够尽可能的安慰、鼓励老年患者。
3.3加强宣传教育
患者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患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正确的认识会使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护理宣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老年患者进行集中宣教。
3.4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
合理的生活安排可以帮助老年患者轻松地面对患病时期的变化,不至于形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依据其个性特点合理安排生活,可以安排适度的运动及各种娱乐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又使得心情愉悦。
3.5合理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现在已经在临床普遍开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也可以进行。比如做好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老年人怕孤独,老年患者更易产生失落感,同时担心自己的病,产生急躁心理,护士应给予关怀,加强沟通,讲话要用礼貌用语,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另外还要注意,医护人员应该通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来分析其心理问题,及时调整护理方法。
4、结论
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必须要重视心理护理,要依据不同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个体需求制订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要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温暖、细腻的语言,真诚、甜美的微笑去照顾患者,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切实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促进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9):160-162.
[2]叶微,杨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6,31(02):125-127.
[3]李金林,李晓阳.优质心理护理对提高临终前老年患者生命质量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6):919-921.
[4]江美洁.住院期间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319-320.
[5]陆静.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09):25-27.
[6]李善玲,徐玉林,杨新丽,周琛华,廖珍惠,龚玉枝,黄红艳.早期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5):73-75.
[7]赵辉.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 9(32):141-142+145.
[8]耿美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132-2133.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护理方法
1、老年人的特点
1.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觉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現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1.2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老年人的人格变化
老年人的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趋于保守。
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心理各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智力水平、记忆能力下降、情绪的变化以及行为的改变等,而患病后更加重了身心的负担,出现新的心理问题。黄瑞儿等对80例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结果60%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其中孤独寂寞型占21.3%,抑郁多疑型占16.2%,悲观失望型占12.5%,被动依赖型占10%。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2.1否认心理
老年患者最怕的就是成为子女的累赘,给家人增添负担,所以很怕别人说自己年老多病。有时候就算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去看病,甚至不承认自己有病。
2.2自尊心理
老年患者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比较固执,顺从性差。患病后,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常常出现急躁或悲观的情绪,不愿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甚至不愿沟通,有时争强好胜,容易出现意外。
2.3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4恐惧心理
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恐怕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尤其疾病较重时,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较悲观,精神十分紧张,不禁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2.5抗药心理
有一些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而长期治疗的疗效并不明显,所以对预后比较悲观,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甚至拒绝服药。
2.6孤独感,无价值感
老年患者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同时由于自己健康状况的下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缺陷,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
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成功的心理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而完成的,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现成功的心理护理的关键环节。而良好的护患关系应该是以护患双方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为基础的。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通过言语、行动和态度等去影响和感动患者,主动的构建良好的关系。
3.2争取亲属的配合
亲属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要想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一定要取得患者亲属的配合。亲属的支持和安慰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维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应与亲属进行沟通,让亲属明白自己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作用,能够尽可能的安慰、鼓励老年患者。
3.3加强宣传教育
患者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患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正确的认识会使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护理宣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老年患者进行集中宣教。
3.4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
合理的生活安排可以帮助老年患者轻松地面对患病时期的变化,不至于形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依据其个性特点合理安排生活,可以安排适度的运动及各种娱乐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又使得心情愉悦。
3.5合理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现在已经在临床普遍开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也可以进行。比如做好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老年人怕孤独,老年患者更易产生失落感,同时担心自己的病,产生急躁心理,护士应给予关怀,加强沟通,讲话要用礼貌用语,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另外还要注意,医护人员应该通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来分析其心理问题,及时调整护理方法。
4、结论
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必须要重视心理护理,要依据不同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个体需求制订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要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温暖、细腻的语言,真诚、甜美的微笑去照顾患者,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切实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促进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9):160-162.
[2]叶微,杨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6,31(02):125-127.
[3]李金林,李晓阳.优质心理护理对提高临终前老年患者生命质量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6):919-921.
[4]江美洁.住院期间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319-320.
[5]陆静.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09):25-27.
[6]李善玲,徐玉林,杨新丽,周琛华,廖珍惠,龚玉枝,黄红艳.早期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5):73-75.
[7]赵辉.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 9(32):141-142+145.
[8]耿美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13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