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鹤小说《黑焰》中的动物叙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是21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著名蒙古族作家,他的动物叙事小说以独特的动物叙事视角、细腻的描写语言在众多生态文学创作中脱颖而出,占得一席之地,其在小说中着重展示的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引发了我们对于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动物文化的思考,也引导我们当代人更加关注草原生态问题。从动物叙事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与解析黑鹤作品《黑焰》,能够增强人们对于动物叙事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后的动物叙事小说创作带来叙事角度的经验和方向指导,同时也为个体与社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叙事方式—真实的动物叙事
  在黑鹤的动物叙事下,动物是作为具有独立思想和地位的主体而存在的典型。《黑焰》以藏獒格桑“生于草原-离开草原-流浪城市-重回草原”的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了格桑与各式人的互动关系,来展示人类与生态自然的冲突与融合。
  格桑出生在藏北高原,日复一日地行使着身为高原藏獒的守护天职,不料有一天却被贩狗分子暴力绑架到拉萨,在藏獒展销会上,格桑摆脱束缚,栖身于大昭寺旁一个小寺院里,夜出昼伏,陪伴住在院子里画唐卡的老画师。夜奔时,格桑目睹了同类遭遇枪击而亡的悲剧,制服了偷盗唐卡的无耻之徒,后又跟随黑脸汉子来到另一个小镇,却又再一次被铁链束缚,失去了奔跑的权利,在经历了同类绝食而亡之后,利用牦牛撞断固定铁链的木桩才得以最终逃脱苦海。
  在逃亡流浪途中,他遇到了自己的此生挚爱—韩玛。跟随韩玛的大队一路行进,经历了一系列古怪离奇的事件,在这一系列离奇的经历中,格桑总是能尽职尽责地完成他所认定的“任务”,得到他所期待的“奖励”。最终,格桑随着韩玛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成为一名协助盲童的导盲犬,在一次罕见的雪灾中,格桑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救下了被大雪吞噬的四个孩子。
  在如此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格桑始终努力坚守身为雪域高原獒犬的高贵天性,同时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又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过程虽然是曲折的,结局却是美丽动人。黑鹤在叙事过程中赋予在格桑身上的优秀品质,不仅寄托了黑鹤理想化的自我,也显示了黑鹤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反思。黑鹤在表达这努力与坚守的背后,也透露一丝无奈与苍凉,语言文字背后是无法掩饰的苦涩与严肃的思考。
  二、叙事视角—第三人称的动物视角
  动物视角又被称作“上帝视角”,是第三人称的一种别称。以动物视角来看世界,这种角度的“看”,使得动物能够细致地观察到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及人类对待其他生物的行为态度,从灵活的动物个体来“深思”动物、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爱恨交加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叙事角度,作家更加能够真实细致地观察动物。
  黑鹤的小说之所以读起来无比真实,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除了利用“我”的视角和儿童的视角来叙事之外,他还是从这种“动物看万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种动物叙事风格是黑鹤动物小说创作中最鲜明的艺术特点。
  在《黑焰》中,作者多次以“动物看动物”的角度描写格桑与比自身体格强大的猎犬之间的搏斗。这些猎犬有着格桑从未见过的强壮体格,它们的牙齿闪着刺眼的光芒,对格桑虎视眈眈。虽然格桑的体格比其他一些犬类小,但格桑在嗅觉和听觉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或许是出于面对来自陌生外来物的警惕心理,三只猎犬凶神恶煞,狂吠不止,在直击身体的狂吠声中,战火一触即发,帷幕就此拉开。此时,《黑焰》就像是作者架设的录像机器,从第一人称把自己所看到的全部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段动物间的搏斗描写得非常具体,把格桑的行为举止描写得细腻生动,黑鹤还潜入格桑内部挖掘角色内在的心理活动。这个叙事者巧妙地潜入格桑的内心,格桑的所思所想和一举一动都能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文字来体会动物的感受,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通过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其他物种,才能真正理解动物的生存智慧,才能理解和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自然就不再是只有陌生和恐惧,更多的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即使物种之间还存在大量生存的艰辛,但这也才是真正的、全面的动物世界。
  三、叙事风格—动物世界里的幽默与諷刺
  幽默讽刺能够传递出一种力量,在笑过之余传达出一种直达人心的震慑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用性。黑鹤在动物叙事过程中将这种幽默讽刺与动物的遭遇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类的无知、无耻与残暴,继而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首先,黑鹤在《黑焰》的动物叙事的过程中对情节的描写是具有幽默风格的。在格桑去超市工作那段时间,它遇到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盗贼,盗贼以为格桑也像他之前偷盗的那家超市的德国牧羊犬一样,是只会听从指挥命令的傻狗,然而格桑与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看门犬不同,在它灵魂深处一直保持着自我与对职责的恪守,当那个愚蠢的盗贼以指挥德国牧羊犬的方式指挥格桑之后,回应他的只是扑面而来的恐惧—那就是格桑,这个盗贼被格桑玩弄于指尖,当保安听到异响赶到现场时,只看到一个赤裸着身体的男人趴在大厅一扇屏风上丧失理智地嗷嗷大叫,而带给他恐惧的格桑就蹲坐在他对面,静静地凝视着,仿佛在欣赏一块美味的牛排。类似这样的富含幽默风格的叙事情节在文中还有很多,这些令人发笑的情节大多是因人类无法理解格桑引起的,又或是因格桑对人类的某些虚情假意的反击而引起的。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跌宕起伏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讲述发生在人类与格桑之间的事情,读起来确实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文字兼具了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得读者能够置身其中,透过格桑的“眼”来看人类社会的笑话与闹剧,进而从深层次表达人类对自然还是存在着认识的偏差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反映了某些自以为是的人群对动物、对自然的错误认知。
  其次,《黑焰》在动物叙事时角色的情感表达上也时时表现出讽刺的意味。这种讽刺也是通过格桑的情感或者内心体验展示出来的。讽刺是从格桑的情感中流露出来的,抑或是从他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格桑被绑架到拉萨后,他在人头攒动的道路上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同类,同类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心满意足的情态,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懒散地躺卧在地上,等着吃人们布施的食物。这样的场景在格桑看来是可笑的,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无所事事的乞讨般的生活方式,根本是他的理解能力所不能接受的。黑鹤正是通过格桑之眼来表现其爱憎态度。   再者,《黑焰》在人与动物的纠葛关系描写上是富有讽刺意味的。在与人类的相处中,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格桑是一只真正的“双标狗”—对人对事具有双重标准,但这个“双标”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对格桑好的人,比如给予他食物与歇脚处的拉萨老画师,格桑会为了感谢而本能地承担起捍卫画师院落的职责。格桑对任何伤害自己的人和物都会做出纯粹而本能的反抗:对侵犯领地与财物的入侵者,格桑会毫不犹豫地捍卫;面对想要将格桑贩卖出去的行为,格桑毫不犹豫激烈反抗;对故意挑衅的同类,格桑也会被激起的胜负欲驱使而与他们展开搏斗。在目睹同类惨死人类手下之后,格桑也终于看明白,在这个社会里,危险不是来自同类间,而是来自人类的欲望,来自掌握在人的手中的那个散发着死亡气息、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取自己的生命的枪。曾经的格桑丧失了对人类的任何信任,但在遇到拯救自己的志愿者韩玛时,他愿意“抛弃”自由、奉献整个自我,甘愿做回一只被韩玛“驯化”的爱犬。
  从开始的藏北高原到最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格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不管发生什么事,格桑总是能坚守住自我本性,保住自我的智慧和尊严,反而围绕在格桑身边的人却一个个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幽默与讽刺的集结使作品在幽默之余不乏深沉,负中有正,乐中有哀,笑中有泪,嘲讽中也带出了更多的反思。
  文學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可以说是作者智慧的体现,是文学创作者干预社会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创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与自觉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黑鹤在《黑焰》中对动物叙事的精彩把握,对情节、情感、主题的灵活驾驭正体现了作者的无穷智慧,让广大读者不管是阅读《黑焰》还是黑鹤的其他作品,都能借由黑鹤的文字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领悟到深刻的教育意义。黑鹤用他独特的方式站在世界中心发出呼喊,唤醒人们内心的理解与信任、善良与正义、责任与尊重,同舟共济,关爱彼此,把人引向自我更新的道路。
  四、小结
  《黑焰》就是这样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的动物叙事小说,在行云流水的叙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藏族人民和志愿者们对于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尊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邪恶欲望,这团不知节制的欲火正在以潜滋暗长的方式摧毁自然、践踏生灵。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无法阻止也不可能阻止,但是民族的东西、自然的东西我们要加以保护,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文明的消退、生命的消逝更加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期望黑鹤还能继续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自我,为我们、为世界创作出更多感动人心的优秀作品,再一次洗涤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灰暗与污浊的心灵。
其他文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报道中,新华社微信公众号首发了一大批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新媒体作品,充分发挥了国社公号粉丝基数大、覆盖面广的优势,达到了“破圈”传播的良好效果,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
在中日文学的审美意识上大多数比较注重于对意境的研究,其多数情况下,会利用一些人、事、物的描写来反映作者的生活现状和道德情操。日本的文学作品主要注重细节的描写,作品常常以“近景式”的手法来刻画;亦以自然元素为主,寻求人和自然之间追求和谐的状态,常以“物哀”“深幽”的形式进行表达,文风直接。与之相对,在中国的文学创作当中,大多数是以“大格局式”的、总体性的描写来进行表现,其多以群体为中心进行创造,用文
期刊
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都是基于“善恶一体论”的条件下创作的.“善恶一体论”是芥川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善恶都来自人的本质,善恶为一如,并不相反而是相承.芥川生活
期刊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坛公认的散文名篇,在这篇一万三千字的作品中,史铁生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思,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沉思和重新发现”这一核心观念,
期刊
贺仲明的文学批评观涉及作家心态、新文学、文学本土化理论等众多方面。就批评家个人而言,他强调文学批评应当从心灵出发,要坚持文学批评的审美原则和独立自主精神,坚持批评的勇气。贺仲明通过研究作家文化心态,梳理出新文学发展的时代变迁与作家、作品的关系,为文学本土化理论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以乡土文学为重点的文学本土化建设注重多元、开放发展,以实现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有效融合。他对待文学批评的现实的眼光和开放的
期刊
20世纪,我国文坛出现诸多明星作家,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张爱玲。张爱玲在其作品中,成功展现出各普通人物的传奇之处,将市井人物的悲喜人生充分体现。张爱玲应用绚丽、华美的人物刻画形式及语言,结合娓娓、多姿、柔艳的讲述方式,将世俗人生在纸上一一展现。张爱玲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赞誉,是我国最为重要且优秀的作家之一。张爱玲还是一位极具才华且成果丰硕的翻译家。张爱玲一生,翻译了20多部作品,其中有很多散文、
期刊
在以往关于中国文学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经济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一种文学教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
期刊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文学家,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文章以作者青年时期日日夜夜所居住的书斋项脊轩为焦点,围绕归家几代人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
期刊
《维清》诗旨历来有所争议,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以孔疏为代表,认为此诗作于成王时,诗人睹“象舞”而怀文王五伐,故作诗以“颂文王之法”;以朱熹为代表,认为此诗用以祭祀文王,然诗中未提及“象舞”,故疑小序有误;以方玉润为代表,认为此诗用于祭祀文王、颂其文德,小序不误,而误在郑笺。可见,学者们虽认同《维清》颂文王之功,但对此诗与小序之间关系的理解各不相同,这导致所诠释的诗旨略有差异。  一、《维清》经文释
期刊
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李清照,一个是受近代文明熏陶的西方女性,一个是被封建礼教钳制的东方闺秀,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从这两位女性的诗词作品中探寻她们人文思想中的闪耀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