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园林是一种综合大环境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环境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加工而形成。园林美是进行园林设计的先决条件,进行园林艺术理论研究,应当具备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美学的运用。本文主要结合中国文人画的绘画形式,总结和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美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人画;意境;留白;古典园林美
文人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佼佼者。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后又经苏轼倡导,“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细观其画,画中有诗”,把诗和画联系了起来。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曾形容: “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早期主要是对封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的称呼,待到后期我国文人画发展成为一个派别之后,主要用来特指宋元时期,由于在社会性的隐逸风气和禅宗、老庄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所发生重大的变革,山水画创作由客体再现向主观表意的绘画形式。这类绘画题材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讲求绘画的意向特征、意境的构造及笔墨情趣等。
园林美从概念上主要指通过物质实体表现出来的人化生态环境美,包括了自然美部分和社会美部分。园林美和文人画的绘画形式在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和某种审美观念对现实美进行提炼升华而再创造得出的产物,与创作者的个体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时代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人画与古典园林宏观上的共同点又主要体现在都是集东方古代哲学、美学、文学、诗词、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的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不同表现形态方面探讨两者的艺术结合点:
1. 结构形式静动结合的韵律感
中国文人画的构图形式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而是采用了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观察点不固定,凡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画面。这种横向多点式的观察,将多个画面展示在一个动态过程里,文人画的绘画形式上存在着静中有动的韵律感。园林就其自身来说是一种动的艺术,自由、闲散、宽松的心理状态往往最能感受外界美的信息,可以说园林就是通过统筹静动变化使人领略美的。我们常形容苏州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也恰恰体现了园林空间内在静动结合的自然秩序。园林通过布景的虚实、疏密、色彩、光影和形象上的变化,从而营造动的气势,这种组成空间的生动韵律和章法能赐予园林生气与韵律感。
正是文人画和园林美中分别所营造出来的结构形式与静动结合的韵律感产生了灵动、多变的节奏感和生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绘画及古典园林美中的艺术结合点。
2.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
文人画的程式是一套由历代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练出来,经过艺术总结提炼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艺术语言,借由画中意境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可以看出,画家会通过多采集素材,多观察事物,将自然美进行主观提炼后,再将所产生的创作灵感和意境展现于作品当中。文人画中的自然美到艺术美的过度是通过观察、产生理念、运势动笔、提炼表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园林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形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设计师将自然作为载体,因地制宜,使得园林充满大自然的生气,这是园林设计中自然美的体现。虽然园林有着山水地形美,但这种自然美是通过设计师的加工,效仿自然而成,同中国文人画一样通过了艺术加工。这种再创造的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结合在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 人格要素在文人画和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文人画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画家的个性。他们大多有着闲逸恣情、自洁自爱的人格类型,将自己的情、意、趣都融入到了山水竹石等景物中,体现其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的处世之态。古典园林设计中有着相同的人格要素的体现,往往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清幽,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竹推崇备致,扬州的个园就是一座竹的世界,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园主“性爱竹”,遂取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诗句,故名“个园”,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得以体现。
4. “留白”的形式美体现
留白是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中国文人画中的水墨留白,体现了磅礴之气,提供了虚实对比的视觉效果。这种背景运用的虚白处理手法,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画面更简练,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我国古典园林美中也存在着“留白”,即布景时的疏、视线的放、水景的蜿蜒曲折等等,都會留下想象的空间。只有恰当地空出“白”来,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才能在品鉴的过程中驰骋想象。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文人画绘画形式和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结合点的探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园林这样一种艺术作品,应当如同绘画作品一样,都需承担一种使命,并激发人们尊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两种艺术作品的美对人类的心灵、性格的启迪和影响是相似的,结合我国人文画中的绘画形式美,丰富了园林美艺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寿勤泽. 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 以北宋蜀学为中心[J]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 2009.10
[2]赵思毅,张赟. 中国文人画与文人写意园林[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06
[3]彭修银. 墨戏与逍遥 中国文人画美学传统[M] 北京:文津出版社 , 1995
[4]张书珩,张勇主. 中国文人画绘画艺术[J]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2005.12
[5]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
[6]盛翀. 江南园林意境.[J]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03
[7]衣学慧. 园林艺术[M] 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05
【关键词】文人画;意境;留白;古典园林美
文人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佼佼者。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后又经苏轼倡导,“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细观其画,画中有诗”,把诗和画联系了起来。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曾形容: “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早期主要是对封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的称呼,待到后期我国文人画发展成为一个派别之后,主要用来特指宋元时期,由于在社会性的隐逸风气和禅宗、老庄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所发生重大的变革,山水画创作由客体再现向主观表意的绘画形式。这类绘画题材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讲求绘画的意向特征、意境的构造及笔墨情趣等。
园林美从概念上主要指通过物质实体表现出来的人化生态环境美,包括了自然美部分和社会美部分。园林美和文人画的绘画形式在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和某种审美观念对现实美进行提炼升华而再创造得出的产物,与创作者的个体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时代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人画与古典园林宏观上的共同点又主要体现在都是集东方古代哲学、美学、文学、诗词、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的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不同表现形态方面探讨两者的艺术结合点:
1. 结构形式静动结合的韵律感
中国文人画的构图形式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而是采用了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观察点不固定,凡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画面。这种横向多点式的观察,将多个画面展示在一个动态过程里,文人画的绘画形式上存在着静中有动的韵律感。园林就其自身来说是一种动的艺术,自由、闲散、宽松的心理状态往往最能感受外界美的信息,可以说园林就是通过统筹静动变化使人领略美的。我们常形容苏州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也恰恰体现了园林空间内在静动结合的自然秩序。园林通过布景的虚实、疏密、色彩、光影和形象上的变化,从而营造动的气势,这种组成空间的生动韵律和章法能赐予园林生气与韵律感。
正是文人画和园林美中分别所营造出来的结构形式与静动结合的韵律感产生了灵动、多变的节奏感和生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绘画及古典园林美中的艺术结合点。
2.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
文人画的程式是一套由历代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练出来,经过艺术总结提炼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艺术语言,借由画中意境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可以看出,画家会通过多采集素材,多观察事物,将自然美进行主观提炼后,再将所产生的创作灵感和意境展现于作品当中。文人画中的自然美到艺术美的过度是通过观察、产生理念、运势动笔、提炼表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园林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形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设计师将自然作为载体,因地制宜,使得园林充满大自然的生气,这是园林设计中自然美的体现。虽然园林有着山水地形美,但这种自然美是通过设计师的加工,效仿自然而成,同中国文人画一样通过了艺术加工。这种再创造的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结合在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 人格要素在文人画和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文人画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画家的个性。他们大多有着闲逸恣情、自洁自爱的人格类型,将自己的情、意、趣都融入到了山水竹石等景物中,体现其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的处世之态。古典园林设计中有着相同的人格要素的体现,往往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清幽,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竹推崇备致,扬州的个园就是一座竹的世界,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园主“性爱竹”,遂取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诗句,故名“个园”,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得以体现。
4. “留白”的形式美体现
留白是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中国文人画中的水墨留白,体现了磅礴之气,提供了虚实对比的视觉效果。这种背景运用的虚白处理手法,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画面更简练,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我国古典园林美中也存在着“留白”,即布景时的疏、视线的放、水景的蜿蜒曲折等等,都會留下想象的空间。只有恰当地空出“白”来,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才能在品鉴的过程中驰骋想象。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文人画绘画形式和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结合点的探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园林这样一种艺术作品,应当如同绘画作品一样,都需承担一种使命,并激发人们尊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两种艺术作品的美对人类的心灵、性格的启迪和影响是相似的,结合我国人文画中的绘画形式美,丰富了园林美艺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寿勤泽. 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 以北宋蜀学为中心[J]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 2009.10
[2]赵思毅,张赟. 中国文人画与文人写意园林[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06
[3]彭修银. 墨戏与逍遥 中国文人画美学传统[M] 北京:文津出版社 , 1995
[4]张书珩,张勇主. 中国文人画绘画艺术[J]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2005.12
[5]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
[6]盛翀. 江南园林意境.[J]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03
[7]衣学慧. 园林艺术[M] 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