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称对乡村教师来说,既是职业价值的标尺,也是养家糊口的基石;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乡村教师评定职称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政府和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
1.“三虎”当道职称之路多坎坷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一位乡村教师如此直言。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多年来,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
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3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反问:“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
二是硬件差。“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提到职称评定,不少乡村教师苦不堪言。单就写论文来说,城市教师条件好,视野宽,写一篇论文可能轻而易举。而对乡村教师而言,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乡村教师获奖的概率大大低于城市教师。一位乡村教师慨叹:“同样的师范毕业,同样的学识修养,不同的是一个扎根乡村,默默无闻;一个身处名校,金光闪耀。很多人工作了20多年都没有得过一张县级证书,甚至连乡级证书都没有!难道他们的无私奉献就顶不上一张县、乡证书?”网友“郑逢芳”留言说:“真正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弄那么多证书的。”
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也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逾越的“资历槛”。一位青年教师质疑:“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年老者上,年轻者让,根本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
2.弊端不少伤神伤人伤感情
“职称问题是农村教师关注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其职业价值的标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说:“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职称除了经济利益联系之外,主要关涉到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得到了肯定的问题。”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职称评定引发的遗憾让乡村教师格外失望。“评职称简直是伤神、伤人、伤感情……”在乡村执教多年的于老师说。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职级设置不够合理等。
“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如期而至,我那颗平静工作生活的心再次被搅乱。”9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参与网络在线问政时,一位教师直言。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常常出现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说:“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由于评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职称评定弊端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在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愿景,或从小学进到中学,或从农村“冲”进城市,有的甚至放弃教师工作,转而追求行政职务。青岛的一位教师说:“很多年轻小学教师都拼命地往城里的高中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网友宋茂银呼吁:不能再靠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咬牙坚持了!不能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了!
3.政府推动评定职称求突破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2011年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同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
其实,自2009年2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在陕西宝鸡、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共有121 51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务过渡,15 560位中小学教师获得晋升及聘任。
过去小学教师中级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可以当正高职的“教授”了。在改革中被评为高级教师的宝鸡市东仁堡小学教师陈展宏说:“我们小学教师获得了尊重,受到了激励。”
“主管部门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说。潍坊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具体评审权力还给学校,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也心服口服。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师成为职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省衢州市实行倾斜政策,农村教师不仅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
福建省对申报评审中、高级职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统一评审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并特别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不能忽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袁桂林指出,职称问题,还要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入手解决,让不同身份的教师都有可以追求的晋级目标。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涉及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上千万教师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进行。当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愿改革能让职称成为安定乡村教师的“定海神针”,让乡村教师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
(据《人民日报》 张 烁/文)
◇责任编辑 张惟祎◇
1.“三虎”当道职称之路多坎坷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一位乡村教师如此直言。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多年来,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
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3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反问:“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
二是硬件差。“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提到职称评定,不少乡村教师苦不堪言。单就写论文来说,城市教师条件好,视野宽,写一篇论文可能轻而易举。而对乡村教师而言,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乡村教师获奖的概率大大低于城市教师。一位乡村教师慨叹:“同样的师范毕业,同样的学识修养,不同的是一个扎根乡村,默默无闻;一个身处名校,金光闪耀。很多人工作了20多年都没有得过一张县级证书,甚至连乡级证书都没有!难道他们的无私奉献就顶不上一张县、乡证书?”网友“郑逢芳”留言说:“真正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弄那么多证书的。”
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也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逾越的“资历槛”。一位青年教师质疑:“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年老者上,年轻者让,根本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
2.弊端不少伤神伤人伤感情
“职称问题是农村教师关注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其职业价值的标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说:“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职称除了经济利益联系之外,主要关涉到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得到了肯定的问题。”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职称评定引发的遗憾让乡村教师格外失望。“评职称简直是伤神、伤人、伤感情……”在乡村执教多年的于老师说。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职级设置不够合理等。
“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如期而至,我那颗平静工作生活的心再次被搅乱。”9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参与网络在线问政时,一位教师直言。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常常出现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说:“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由于评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职称评定弊端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在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愿景,或从小学进到中学,或从农村“冲”进城市,有的甚至放弃教师工作,转而追求行政职务。青岛的一位教师说:“很多年轻小学教师都拼命地往城里的高中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网友宋茂银呼吁:不能再靠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咬牙坚持了!不能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了!
3.政府推动评定职称求突破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2011年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同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
其实,自2009年2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在陕西宝鸡、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共有121 51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务过渡,15 560位中小学教师获得晋升及聘任。
过去小学教师中级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可以当正高职的“教授”了。在改革中被评为高级教师的宝鸡市东仁堡小学教师陈展宏说:“我们小学教师获得了尊重,受到了激励。”
“主管部门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说。潍坊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具体评审权力还给学校,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也心服口服。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师成为职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省衢州市实行倾斜政策,农村教师不仅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
福建省对申报评审中、高级职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统一评审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并特别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不能忽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袁桂林指出,职称问题,还要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入手解决,让不同身份的教师都有可以追求的晋级目标。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涉及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上千万教师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进行。当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愿改革能让职称成为安定乡村教师的“定海神针”,让乡村教师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
(据《人民日报》 张 烁/文)
◇责任编辑 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