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然而,在我们实际的小说教学中还存在着满堂灌,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小说文本解读过于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旨在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初中小说教学进行策略研究。
关键词:接受美学;小说教学;策略研究;《孔乙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作出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1]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未做到把学生当作阅读教学的主体。由此,当今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改变现状,而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地位与当今教育界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以部编本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为例,深入分析文本,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为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指明新方向。
一、接受美学理论阐释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其盛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流派,“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依据。”[2]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包括读者中心论、召唤结构理论、期待视野理论。
读者中心论就是将读者摆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仲裁者。“召唤结构”理论是指“作品内容上、形式上、意义上的未定点、空白点、空缺点和否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多层面的开放性结构。”[3]正式由于作品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所以才召唤着读者能动的参与到文学作品中来,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进行自主的再创造。所谓“期待视野”就是由于读者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的不同,而在阅读之前已经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前理解”。
二、接受美学视野下初中小说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读者中心论,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当主体的现象,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必须要尊重学生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独特理解与感受。比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一堂课四十分钟,老师的讲、灌输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简要分析文本后,便得出《孔乙己》这篇课文的主题:第一,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第二,社会底层中小人物的无奈;第三,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但其实《孔乙己》这篇课文还远远不止这三个主题,比如还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等等。这些主题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探究,而不是教师喧兵夺主。正如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一样,作者写的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读者能从中读出什么。总之,要借鉴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召唤结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空白与否定的文体,需要通过读者对作品进行填补、想象、思考、再创造。这样才使得一部作品充实起来,同时也正是这种特征,才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孔乙己》这篇经典小说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视角来叙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在他一出场就说他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的人,这样看似矛盾的写法恰好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其次,描写酒客们的哈哈大笑与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从侧面描写烘托了孔乙己的的可笑之处,同时也暗示了孔乙己结局的悲惨,这个暗示就是文本的“空缺之处”,需要学生在分析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想象。所以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或者矛盾之处,然后巧妙地设问让学生发现这些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中的意义,而是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发现阅读的有趣之处。
(三)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
学生当开始阅读文本时,他的期待视野也会同阅读一起进入文本,并与所看到的文本信息产生反映,与自身知识结构有关的便同化,与自己期待视野不符的便否定或扬弃。那么文本中总是有与自己原有视野不一样的东西,这就需要学生打破自己的定向期待去调整自己的视野结构,形成自己的“创新期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孔乙己》这篇课文,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的学生尝到过人间疾苦,明白生活的艰辛,可能对孔乙己这种底层小人物的无奈感同身受;有的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可能对其中科举制度的批判深有感触;有的学生人生阅历丰富的,能够对酒客们的看客心态、人们的冷漠嗤之以鼻。总之,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对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诗无达诂”、“文无定评”。所以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特感悟。
三、结语
接受美学与当今教育界提倡的学生主体地位不谋而合,都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如今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落实的现象,同时由于许多教师缺乏接受美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接受美学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联系。综上,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为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22.
[2][3][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版:4、335.
关键词:接受美学;小说教学;策略研究;《孔乙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作出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1]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未做到把学生当作阅读教学的主体。由此,当今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改变现状,而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地位与当今教育界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以部编本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为例,深入分析文本,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为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指明新方向。
一、接受美学理论阐释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其盛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流派,“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依据。”[2]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包括读者中心论、召唤结构理论、期待视野理论。
读者中心论就是将读者摆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仲裁者。“召唤结构”理论是指“作品内容上、形式上、意义上的未定点、空白点、空缺点和否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多层面的开放性结构。”[3]正式由于作品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所以才召唤着读者能动的参与到文学作品中来,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进行自主的再创造。所谓“期待视野”就是由于读者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的不同,而在阅读之前已经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前理解”。
二、接受美学视野下初中小说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读者中心论,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当主体的现象,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必须要尊重学生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独特理解与感受。比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一堂课四十分钟,老师的讲、灌输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简要分析文本后,便得出《孔乙己》这篇课文的主题:第一,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第二,社会底层中小人物的无奈;第三,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但其实《孔乙己》这篇课文还远远不止这三个主题,比如还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等等。这些主题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探究,而不是教师喧兵夺主。正如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一样,作者写的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读者能从中读出什么。总之,要借鉴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召唤结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空白与否定的文体,需要通过读者对作品进行填补、想象、思考、再创造。这样才使得一部作品充实起来,同时也正是这种特征,才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孔乙己》这篇经典小说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视角来叙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在他一出场就说他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的人,这样看似矛盾的写法恰好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其次,描写酒客们的哈哈大笑与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从侧面描写烘托了孔乙己的的可笑之处,同时也暗示了孔乙己结局的悲惨,这个暗示就是文本的“空缺之处”,需要学生在分析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想象。所以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或者矛盾之处,然后巧妙地设问让学生发现这些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中的意义,而是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发现阅读的有趣之处。
(三)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
学生当开始阅读文本时,他的期待视野也会同阅读一起进入文本,并与所看到的文本信息产生反映,与自身知识结构有关的便同化,与自己期待视野不符的便否定或扬弃。那么文本中总是有与自己原有视野不一样的东西,这就需要学生打破自己的定向期待去调整自己的视野结构,形成自己的“创新期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孔乙己》这篇课文,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的学生尝到过人间疾苦,明白生活的艰辛,可能对孔乙己这种底层小人物的无奈感同身受;有的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可能对其中科举制度的批判深有感触;有的学生人生阅历丰富的,能够对酒客们的看客心态、人们的冷漠嗤之以鼻。总之,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对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诗无达诂”、“文无定评”。所以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特感悟。
三、结语
接受美学与当今教育界提倡的学生主体地位不谋而合,都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如今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落实的现象,同时由于许多教师缺乏接受美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接受美学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联系。综上,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为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22.
[2][3][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版: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