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材的特点入手,通过三个小标题进行论述:1.恰当地借助“教材中的空白”,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改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3.以教材为范文,放飞学生的想象。注重评价的作用,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关键词】写作;教师;教材
语文教学的根是阅读教学,果实是作文教学,只有根能为大树提供足够的养分,才可能结出更甘甜的果实。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先生所说的作用。
教材先是写作的基础,再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立根于教材,而教材中的每一篇美文,都是教育名家精挑细选的结果,既有丰富的人文性,又蕴含丰富的情感,语言更是规范、丰富、生动,篇章布局更是有特点。学生的作文空洞,主要原因是找不到下笔的内容以及怎样表达情感。所以,让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找到可以写作的源泉。此外,筛选和处理素材也注重技巧。技巧则从阅读教学中提炼。因为教材中的“空白”也是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以教材为范文,让学生模仿高明的写作技巧。这样的教学契机可从日常教学找到:
一、恰当地借助“教材中的空白”,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
教材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则此处被称为“教材中的空白”。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和插图以及标点符号中,经常会找到写作的灵感。因此,教师需要将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在课堂中找到训练点,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想象,以小练笔的形式把补充教材中的空白。这样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从标点符号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云雀的心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教学的智慧,同一段话,教师能读成感叹号,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感慨中领略文本;教师能读成问号,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感悟文本;教师又能引导学生们读成省略号,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想象中深化文本,震撼心灵……每一次不同的读都让听课的我们感觉到文章的魅力,文本的深不可测。这些无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标点符号的不同,能起到神奇的點化作用。同样,好好借助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也能起到好效果。
在讲《爬天都峰》的时候,学生们述说着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中,一个学生读到“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个省略号让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题发挥”点吗?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发挥想象,接着用“一会儿”写下去,写的越多越好。
一会儿工夫,学生小健的“一会儿喘口气,歇一歇”开了好头。接下来,有几个学生都纷纷发了言,如,小琳的那句“一会儿迫不及待地向上爬”让笔者又一次发现,这个学生使用词汇的准确度很高。
2.利用插图或文段中作者的“欲言又止”开启学生的思考大门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在教材中有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文中插图既有对小阮恒的神态描绘,也有医护人员的描绘,但文中对医护人员的描写比较简单。在教学中,笔者在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抓住画面中医护人员的神情、语言进行深入想象,仔细描绘出来。通过描述文章中的插图,学生不仅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从侧面突出了小阮恒的高贵品质。
而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语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这样就留给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将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这些在古诗教学中特别能起大作用。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设计了:送走了挚友的李白,这时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并写了一篇下水文:
李白所思
何日东返黄鹤楼,
扬州虽好无久留。
碧空忽见千帆影,
浪潮滚滚送客来。
没想到,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提笔回应:
思浩然(林少华)
早日返回黄鹤楼,
下时不被扬州困。
空尽缓来上千船,
浪潮滚滚把友返。
念浩然(周峻毅)
故人再返黄鹤楼,
扬州美景不久留。
游游山水喝美酒,
吟诗作对多逍游。
就像挖掘水源一样,认真去找,总能找到开启学生们思路的大门。
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改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当我们真的把课堂作为舞台,放心地让学生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他们会创造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精彩。
《春日》这首古诗是笔者第二次接触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至提到那句著名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都是春”。本来就极喜欢其中的满目春光,再加上学生们的妙语连珠,更让笔者喜出望外“眼光所到总是春”“百花盛开总是春”“五光十色总是春”……
如果说,《春日》这堂课带给笔者的是触动,那《荷花》的课堂给笔者的就是惊喜。
接触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对那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一定的印象。听听学生们的声音,“我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对这段进行改写‘荷花有的还在睡梦中,有的在半梦半醒之间,有的已经张开了眼睛。’”学生小彪这样说。淑敏立刻跟着话音说:“我可以换个角度来补充,‘小莲蓬有的在黑暗中沉睡,有的在半明半暗之间睁开眼睛,有的在明亮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看见“荷叶挨挨挤挤的”,学生小健写下了“荷叶手挽手,好像朋友一样快乐”。怎样灵动的童真才可以写下这样的诗句啊!
三、以教材为范文,放飞学生的想象、注重评价的作用,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第一次习作以教材课文为范文,让学生的思绪在无拘束的境地飞舞。可是,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看着零散交上来的作文,看着只写着三四行字就称为作文的原稿纸,笔者没有灰心,决定锻炼学生,从最基本的几句话开始,鼓励学生由原来的几句话争取写到一段话,再逐渐成文。
“老师,什么时候改好作文呀?我写了180个字呢。”听着学生充满信心的问话,笔者知道学生的写作虽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但此刻他们也希望教师能肯定自己,能在较短的几句话钟发现他们的优点。
发挥“近视眼境界”——朦胧的世界更美好。笔者决定让他们都找到写作的快乐,只要学生认真思考了,动笔了,就能得到笔者的称赞。
用宽容的心去面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期待值。充满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们燃起起写作的希望。因此,学生们的作文评价是多次及逐层递增的。正面评价加作文建议是综合分数的体现。首先,在第一次作文时出示一个初步分数。让学生们在心中明确自己的作文大致等级。然后,第二次修改后生成的分数才是最终分数。当学生们认真修改了自己的原文并要超越自己时,成绩会进一步提升的。为此,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就被点燃了。他们不断地修改字词句篇,觉得不满意还主动换题材重新写作。在这样高涨的内需驱使下,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熊社昕.读课文,学作文[M].海南出版社.
责任编辑
【关键词】写作;教师;教材
语文教学的根是阅读教学,果实是作文教学,只有根能为大树提供足够的养分,才可能结出更甘甜的果实。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先生所说的作用。
教材先是写作的基础,再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立根于教材,而教材中的每一篇美文,都是教育名家精挑细选的结果,既有丰富的人文性,又蕴含丰富的情感,语言更是规范、丰富、生动,篇章布局更是有特点。学生的作文空洞,主要原因是找不到下笔的内容以及怎样表达情感。所以,让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找到可以写作的源泉。此外,筛选和处理素材也注重技巧。技巧则从阅读教学中提炼。因为教材中的“空白”也是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以教材为范文,让学生模仿高明的写作技巧。这样的教学契机可从日常教学找到:
一、恰当地借助“教材中的空白”,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
教材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则此处被称为“教材中的空白”。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和插图以及标点符号中,经常会找到写作的灵感。因此,教师需要将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在课堂中找到训练点,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想象,以小练笔的形式把补充教材中的空白。这样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从标点符号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云雀的心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教学的智慧,同一段话,教师能读成感叹号,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感慨中领略文本;教师能读成问号,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感悟文本;教师又能引导学生们读成省略号,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想象中深化文本,震撼心灵……每一次不同的读都让听课的我们感觉到文章的魅力,文本的深不可测。这些无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标点符号的不同,能起到神奇的點化作用。同样,好好借助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也能起到好效果。
在讲《爬天都峰》的时候,学生们述说着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中,一个学生读到“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个省略号让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题发挥”点吗?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发挥想象,接着用“一会儿”写下去,写的越多越好。
一会儿工夫,学生小健的“一会儿喘口气,歇一歇”开了好头。接下来,有几个学生都纷纷发了言,如,小琳的那句“一会儿迫不及待地向上爬”让笔者又一次发现,这个学生使用词汇的准确度很高。
2.利用插图或文段中作者的“欲言又止”开启学生的思考大门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在教材中有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文中插图既有对小阮恒的神态描绘,也有医护人员的描绘,但文中对医护人员的描写比较简单。在教学中,笔者在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抓住画面中医护人员的神情、语言进行深入想象,仔细描绘出来。通过描述文章中的插图,学生不仅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从侧面突出了小阮恒的高贵品质。
而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语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这样就留给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将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这些在古诗教学中特别能起大作用。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设计了:送走了挚友的李白,这时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并写了一篇下水文:
李白所思
何日东返黄鹤楼,
扬州虽好无久留。
碧空忽见千帆影,
浪潮滚滚送客来。
没想到,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提笔回应:
思浩然(林少华)
早日返回黄鹤楼,
下时不被扬州困。
空尽缓来上千船,
浪潮滚滚把友返。
念浩然(周峻毅)
故人再返黄鹤楼,
扬州美景不久留。
游游山水喝美酒,
吟诗作对多逍游。
就像挖掘水源一样,认真去找,总能找到开启学生们思路的大门。
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改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当我们真的把课堂作为舞台,放心地让学生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他们会创造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精彩。
《春日》这首古诗是笔者第二次接触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至提到那句著名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都是春”。本来就极喜欢其中的满目春光,再加上学生们的妙语连珠,更让笔者喜出望外“眼光所到总是春”“百花盛开总是春”“五光十色总是春”……
如果说,《春日》这堂课带给笔者的是触动,那《荷花》的课堂给笔者的就是惊喜。
接触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对那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一定的印象。听听学生们的声音,“我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对这段进行改写‘荷花有的还在睡梦中,有的在半梦半醒之间,有的已经张开了眼睛。’”学生小彪这样说。淑敏立刻跟着话音说:“我可以换个角度来补充,‘小莲蓬有的在黑暗中沉睡,有的在半明半暗之间睁开眼睛,有的在明亮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看见“荷叶挨挨挤挤的”,学生小健写下了“荷叶手挽手,好像朋友一样快乐”。怎样灵动的童真才可以写下这样的诗句啊!
三、以教材为范文,放飞学生的想象、注重评价的作用,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第一次习作以教材课文为范文,让学生的思绪在无拘束的境地飞舞。可是,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看着零散交上来的作文,看着只写着三四行字就称为作文的原稿纸,笔者没有灰心,决定锻炼学生,从最基本的几句话开始,鼓励学生由原来的几句话争取写到一段话,再逐渐成文。
“老师,什么时候改好作文呀?我写了180个字呢。”听着学生充满信心的问话,笔者知道学生的写作虽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但此刻他们也希望教师能肯定自己,能在较短的几句话钟发现他们的优点。
发挥“近视眼境界”——朦胧的世界更美好。笔者决定让他们都找到写作的快乐,只要学生认真思考了,动笔了,就能得到笔者的称赞。
用宽容的心去面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期待值。充满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们燃起起写作的希望。因此,学生们的作文评价是多次及逐层递增的。正面评价加作文建议是综合分数的体现。首先,在第一次作文时出示一个初步分数。让学生们在心中明确自己的作文大致等级。然后,第二次修改后生成的分数才是最终分数。当学生们认真修改了自己的原文并要超越自己时,成绩会进一步提升的。为此,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就被点燃了。他们不断地修改字词句篇,觉得不满意还主动换题材重新写作。在这样高涨的内需驱使下,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熊社昕.读课文,学作文[M].海南出版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