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个乡村小微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三年来一直努力践行“伴·行”理念,实施“伴·行”课程。“伴·行”课程就是提倡微观层面上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学生和学生之间伙伴合作,共同实践,实现共赢共享。教师和教师之间“伴·行”合作共同成长,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一起“伴·行”,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之中,以一种群体共同发展的姿态来创建不一样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伴·行 任务能力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我们就进行了以下多阶“伴·行”的思考与实践。
一、发布需求 寻找“伴·行”伙伴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分为“短作业”性质的活动与“长作业”性质的活动,一般“短作业”性质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孩子课前的分组,关注指导孩子如何“伴·行”,引导孩子进行小组内分工后开始合作实践,而“长作业”性质的活动,如:《蒜叶的生长》则是需要长达二十多天的系统观察实践的活动,这时我们就鼓励学生采用“招贤纳士”的方法,发布需求找伙伴。从而引导孩子从教师扶着组组“伴·行”走向自主组组“伴·行”。
操作方法:学生自主发布需伙伴一起完成的任务,招纳有共同爱好的伙伴一起设计和完成。
二、话题讨论 明晰“伴·行”任务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为了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有序、有效的“伴·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抛出话题,让学生讨论,明确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等。对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鼓励孩子用一个细节或某个例子来说明,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明晰自己的“伴·行”任务。如在“综合与实践”活动《怎样滚的远》课中,本校数学老师就引导学生对“如何确定自己小组搭的斜坡是30度、45度和60度”这一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例子或某个细节来说明:
生1:我想可以用个量角器来量斜坡的度数,如果太大或太小就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生2:我觉得不必要这么麻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三角板的角度来帮助搭斜坡,比如30度的斜坡就只要在斜坡下面垫上30度角就可以了。所以李浩负责把三角板的30度角放在斜坡下、张子杰负责把斜坡垫在30度角上,刘萌萌负责滚动小球、最后两位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滚动数据就可以了。
这样的“伴·行”话题讨论让学生从宽泛的 “我要搭斜坡”精确到:“怎样搭斜坡”,“如何分工”。这种有效的讨论持续、实在地引领学生开始开展即将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孩子明确在活动中的责任,学会如何“伴·行”。
三、合作实践 提升“伴·行”能力
对于孩子们的“伴·行”实践,教师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活动进行实际生成性的改进,从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突出“伴·行”的实践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伴·行”合作实践的价值,促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践,从而发挥小组“伴·行”的真正价值。另外,在小组“伴·行”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保障小组“伴·行”活动的实效性。
四、提问反思 发展“伴·行”素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长作业”性质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坚持收集数据的中断或意外发生导致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这时针对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生成,引导学生进行伙伴间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样不仅能收获“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成效,更进一步发展了孩子之间的“伴·行”素养。
在“长作业”性质的活动:《蒜叶的生长》中,就发现全班8个小组,仅2个完成了20多天的蒜叶生长观察记录,面对大部分小组收集数据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组别的具体情况写下他们最想提问的问题,并积极鼓励没有完成活动的学生认真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提出,并进行针对性的反思与回答。
如:生1向生2、生3组进行提问:你们组观察和测量蒜叶的长度,因为经常忘记,中间缺了好几天,怎样才能保证你们下次做实验时不忘记呢?
生2:我们反思了下,我们觉得我们需要固定一个时间进行观察和测量,而且这个时间最好还要有提醒,比如早上7:00,妈妈正好在烧早饭,我也可以调个闹钟来提醒我。
生3:我觉得我可以每天晚上8:00收集数据,我们班级群里,我每天7:30都会去打卡,如果我忘了,群里也有提醒。
又如:学生A就向B进行提问:你这次做水培实验的大蒜,刚长出点根就被你妈妈当成垃圾扔掉了,做土培实验的大蒜叶子一长就被你奶奶掐了炒饭了,说不定下次也会有类似的事情發生呢?
学生B回答:我妈妈会把我水培的大蒜扔掉是因为我把几瓣大蒜放在了一个破瓶子里,扔在阳台的角落里,我妈妈扫地时就以为是垃圾了,关于我奶奶,她弄不清我是在做实验,所以就拿去烧菜去了。下次,我大大方方地找个大容器,多放些蒜瓣,放在客厅显眼的地方,并和家里人说下我要做的实验,这样,他们还会提醒我观察和测量数据呢。
学生在这样的多阶“伴·行”滋养下获得了对“伴”和“行”的深切领悟和感知、培养了“乐于伙伴合作,注重共同实践行动”的品质素养、体验了和伙伴一起享受成功乐趣,从而真正实现和伙伴一起成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伴·行 任务能力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我们就进行了以下多阶“伴·行”的思考与实践。
一、发布需求 寻找“伴·行”伙伴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分为“短作业”性质的活动与“长作业”性质的活动,一般“短作业”性质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孩子课前的分组,关注指导孩子如何“伴·行”,引导孩子进行小组内分工后开始合作实践,而“长作业”性质的活动,如:《蒜叶的生长》则是需要长达二十多天的系统观察实践的活动,这时我们就鼓励学生采用“招贤纳士”的方法,发布需求找伙伴。从而引导孩子从教师扶着组组“伴·行”走向自主组组“伴·行”。
操作方法:学生自主发布需伙伴一起完成的任务,招纳有共同爱好的伙伴一起设计和完成。
二、话题讨论 明晰“伴·行”任务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为了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有序、有效的“伴·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抛出话题,让学生讨论,明确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等。对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鼓励孩子用一个细节或某个例子来说明,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明晰自己的“伴·行”任务。如在“综合与实践”活动《怎样滚的远》课中,本校数学老师就引导学生对“如何确定自己小组搭的斜坡是30度、45度和60度”这一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例子或某个细节来说明:
生1:我想可以用个量角器来量斜坡的度数,如果太大或太小就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生2:我觉得不必要这么麻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三角板的角度来帮助搭斜坡,比如30度的斜坡就只要在斜坡下面垫上30度角就可以了。所以李浩负责把三角板的30度角放在斜坡下、张子杰负责把斜坡垫在30度角上,刘萌萌负责滚动小球、最后两位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滚动数据就可以了。
这样的“伴·行”话题讨论让学生从宽泛的 “我要搭斜坡”精确到:“怎样搭斜坡”,“如何分工”。这种有效的讨论持续、实在地引领学生开始开展即将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孩子明确在活动中的责任,学会如何“伴·行”。
三、合作实践 提升“伴·行”能力
对于孩子们的“伴·行”实践,教师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活动进行实际生成性的改进,从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突出“伴·行”的实践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伴·行”合作实践的价值,促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践,从而发挥小组“伴·行”的真正价值。另外,在小组“伴·行”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保障小组“伴·行”活动的实效性。
四、提问反思 发展“伴·行”素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长作业”性质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坚持收集数据的中断或意外发生导致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这时针对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生成,引导学生进行伙伴间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样不仅能收获“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成效,更进一步发展了孩子之间的“伴·行”素养。
在“长作业”性质的活动:《蒜叶的生长》中,就发现全班8个小组,仅2个完成了20多天的蒜叶生长观察记录,面对大部分小组收集数据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组别的具体情况写下他们最想提问的问题,并积极鼓励没有完成活动的学生认真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提出,并进行针对性的反思与回答。
如:生1向生2、生3组进行提问:你们组观察和测量蒜叶的长度,因为经常忘记,中间缺了好几天,怎样才能保证你们下次做实验时不忘记呢?
生2:我们反思了下,我们觉得我们需要固定一个时间进行观察和测量,而且这个时间最好还要有提醒,比如早上7:00,妈妈正好在烧早饭,我也可以调个闹钟来提醒我。
生3:我觉得我可以每天晚上8:00收集数据,我们班级群里,我每天7:30都会去打卡,如果我忘了,群里也有提醒。
又如:学生A就向B进行提问:你这次做水培实验的大蒜,刚长出点根就被你妈妈当成垃圾扔掉了,做土培实验的大蒜叶子一长就被你奶奶掐了炒饭了,说不定下次也会有类似的事情發生呢?
学生B回答:我妈妈会把我水培的大蒜扔掉是因为我把几瓣大蒜放在了一个破瓶子里,扔在阳台的角落里,我妈妈扫地时就以为是垃圾了,关于我奶奶,她弄不清我是在做实验,所以就拿去烧菜去了。下次,我大大方方地找个大容器,多放些蒜瓣,放在客厅显眼的地方,并和家里人说下我要做的实验,这样,他们还会提醒我观察和测量数据呢。
学生在这样的多阶“伴·行”滋养下获得了对“伴”和“行”的深切领悟和感知、培养了“乐于伙伴合作,注重共同实践行动”的品质素养、体验了和伙伴一起享受成功乐趣,从而真正实现和伙伴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