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若不加以正确引导,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特殊群体大学生会无助,失落,很可能给其本人及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就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什么是特殊群体大学生
對于什么是特殊群体大学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很长时间里,社会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可大体分为几类:经济困难群体、心理性格障碍群体、生理缺陷群体、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群体),还有综合素质不良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有了新的定义,比如出现了“网络成瘾群体、校外租房群体、贵族群体、兼职群体等。这些群体大学生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如何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所指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在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大学生群。
二、当前就业心理分析
1.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特殊群体受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其择业观念一般比较传统。他们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从功利性出发,对工作的期望值一般比较高,但是,就业的不理想往往使他们无法实现他们上大学的最初愿望。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焦躁不安、忧心忡忡的心理状态。
2.自卑心理
特殊群体的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在校期间,他们由于种种不利因素处于弱势,这些经历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优缺点,过于夸大负面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自惭形秽、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往往表现为自信心缺乏,勇气缺乏,不敢参与竞争,在择业过程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从而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3.迷茫心理
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各种社会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丁作,这种现象容易使特殊群体毕业生无法摆正心态,不能正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产生迷茫心理。
4.消极心理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是其求职受挫后产生的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受到就业挫折时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现实,听天由命,不会积极参与就业竞争。由于其自身的不利因素,受到挫折后的消极状态会更为严重,直接导致他们再次择业难度的增加。
三、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也由国家分配变成自择业而那些特殊毕业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尤为凸显。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多人上学是凭借国家“助学贷款”,一旦毕业,就必须开始按期归还这笔贷款,且还有利息。而在找工作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在吃、行等各方面有花销。此外,由于退休年限延长且岗位有限,而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与岗位根本不成比例,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理想工作岗位”了。因此,那些优秀的毕业生都未必能找到工作,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更难。特殊毕业生难以就业,主要原因是对市场缺乏关注,希望获得安稳的“铁饭碗”,既要稳定、有编制,又要工资高,离家近等。对于一些民办学校、企业根本不削一顾,只关注正规部门。这样的就业思想让特殊毕业生就业道路蜿蜒曲折。优胜劣汰“似乎是不可违背的原则,用人单位自然不会放在好的不要而要差的吧。因此,对于有缺陷的学生,需要国家给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在就业单位设置相应指标,增加他们的就业岗位。此外,也需要学生本人学会承受和调节各种压力,培养越挫越勇的精神,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特殊群体就业心理产生因素分析
1 .个人因素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由于自身形象、学业困难,或者是缺乏基本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甚至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综合能力没有客观判断,存在自卑心理,表现出急躁情绪。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特殊群体,其家庭教育都有其局限性,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来。随着就业成本增加,困难家庭学生很难满足其需求,社会资源匮乏也成为就业障碍。特殊家庭出身毕业生心理存在自卑、焦虑情绪。
3 .社会因素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者是城镇下岗职工,物质匮乏导致心理敏感和脆弱。其次,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平衡。很多高校开设课程与社会脱节,或者是新增专业没有自身学科建设,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要脱节。
五、加强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心理问题的对策
1.有针对性分析压力
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毕业前因就业问题而焦虑 ,对 自己的前途不太乐观 ,感 到 自卑等,都是由就业心理压 力造 成 的。这 些 压 力 ,一 方 面来 自国家 的就业 政策 以及 社 会 的需 求 和 对人 才 的要 求 ,另 一 方面来 自家庭 的压 力 ,即 多 数父 母 希 望 子女 毕 业 后 能找到 合适 的 、稳 定 的 丁作 。高校 毕 业 生 叶1特 殊 群 体的心理有其 自身的特点 ,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他们的就业压力,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引导他们积极就业 。
2.高校要帮助学生建立就业自信心
高校要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建立就业自信,首先要让其有正确的认知,认知困难、认知挫折。笔者认为,特殊群体大学生不应该只看到困难和挫折,相反要看到克服困难,积极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当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规划未来 。二是增强就业抗挫力。笔者建议高校应加强对低年 级学 生的就业准备指导 。可以在新生入学时,以各种形式对就业现状、困难和发展等影响因素进行灌输和教育,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正面教育。通过长时间压力和现实的教育,希望能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职业、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减少特殊群体大学生迷茫。三是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认识有些媒体报道某某专业过剩,市场饱和等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群 体毕业生来说存在误导。事实上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可能有点过剩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依据职业匹配原理来说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 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3.家庭应给予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心理支持
家人要多进行情感双 向的沟通贫困家庭对于子女的就业有比较高的期望,但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笔者建议,家人也转变观念、了解就业市场;家人要 多多进行心理沟通 ,疏导压力;家人要给予关怀和支持,增强其信心。家长要采取 正确 的态度和行为面对孩子就业困难时,其实双方都很着急和担心,家长急,孩子更急 ,家长切莫抱怨、谩 骂和羞辱孩子,相反应当是采用鼓励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这些群体重新找到 自信和自我。
个体方面,除了政府、学校、家庭可以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支撑以外,特殊群体大学生个人也在其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当更多提高 自我能力、提高 自我 竞争力争取适合职业。因为内因还是在诸多要素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籍希望于他方的帮助,却不提高自我能力,就业是不真实、不持久的;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 自我充实,在竞争中获取属于自我价值的收获。因此,个体方面应当加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开拓未来 。另外,特殊群体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时,应改变思维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增强自信心,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把就业心理调 整到最佳状态 。
4.政府要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就业歧视是其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是解决该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切实保护这些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且用人单位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平等对待员工
参考文献:
[1]高校畢业生不就业群体:文献综述及自我调节视角的思考[J]. 汪玲,肖凤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郭振友,韦君兰,梁秋瑜.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调查及优化途径分析[J]. 周丽妲. 教育与职业. 2014.
关键词: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什么是特殊群体大学生
對于什么是特殊群体大学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很长时间里,社会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可大体分为几类:经济困难群体、心理性格障碍群体、生理缺陷群体、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群体),还有综合素质不良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有了新的定义,比如出现了“网络成瘾群体、校外租房群体、贵族群体、兼职群体等。这些群体大学生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如何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所指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在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大学生群。
二、当前就业心理分析
1.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特殊群体受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其择业观念一般比较传统。他们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从功利性出发,对工作的期望值一般比较高,但是,就业的不理想往往使他们无法实现他们上大学的最初愿望。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焦躁不安、忧心忡忡的心理状态。
2.自卑心理
特殊群体的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在校期间,他们由于种种不利因素处于弱势,这些经历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优缺点,过于夸大负面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自惭形秽、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往往表现为自信心缺乏,勇气缺乏,不敢参与竞争,在择业过程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从而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3.迷茫心理
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各种社会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丁作,这种现象容易使特殊群体毕业生无法摆正心态,不能正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产生迷茫心理。
4.消极心理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是其求职受挫后产生的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受到就业挫折时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现实,听天由命,不会积极参与就业竞争。由于其自身的不利因素,受到挫折后的消极状态会更为严重,直接导致他们再次择业难度的增加。
三、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也由国家分配变成自择业而那些特殊毕业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尤为凸显。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多人上学是凭借国家“助学贷款”,一旦毕业,就必须开始按期归还这笔贷款,且还有利息。而在找工作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在吃、行等各方面有花销。此外,由于退休年限延长且岗位有限,而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与岗位根本不成比例,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理想工作岗位”了。因此,那些优秀的毕业生都未必能找到工作,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更难。特殊毕业生难以就业,主要原因是对市场缺乏关注,希望获得安稳的“铁饭碗”,既要稳定、有编制,又要工资高,离家近等。对于一些民办学校、企业根本不削一顾,只关注正规部门。这样的就业思想让特殊毕业生就业道路蜿蜒曲折。优胜劣汰“似乎是不可违背的原则,用人单位自然不会放在好的不要而要差的吧。因此,对于有缺陷的学生,需要国家给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在就业单位设置相应指标,增加他们的就业岗位。此外,也需要学生本人学会承受和调节各种压力,培养越挫越勇的精神,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特殊群体就业心理产生因素分析
1 .个人因素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由于自身形象、学业困难,或者是缺乏基本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甚至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综合能力没有客观判断,存在自卑心理,表现出急躁情绪。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特殊群体,其家庭教育都有其局限性,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来。随着就业成本增加,困难家庭学生很难满足其需求,社会资源匮乏也成为就业障碍。特殊家庭出身毕业生心理存在自卑、焦虑情绪。
3 .社会因素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者是城镇下岗职工,物质匮乏导致心理敏感和脆弱。其次,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平衡。很多高校开设课程与社会脱节,或者是新增专业没有自身学科建设,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要脱节。
五、加强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心理问题的对策
1.有针对性分析压力
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毕业前因就业问题而焦虑 ,对 自己的前途不太乐观 ,感 到 自卑等,都是由就业心理压 力造 成 的。这 些 压 力 ,一 方 面来 自国家 的就业 政策 以及 社 会 的需 求 和 对人 才 的要 求 ,另 一 方面来 自家庭 的压 力 ,即 多 数父 母 希 望 子女 毕 业 后 能找到 合适 的 、稳 定 的 丁作 。高校 毕 业 生 叶1特 殊 群 体的心理有其 自身的特点 ,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他们的就业压力,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引导他们积极就业 。
2.高校要帮助学生建立就业自信心
高校要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建立就业自信,首先要让其有正确的认知,认知困难、认知挫折。笔者认为,特殊群体大学生不应该只看到困难和挫折,相反要看到克服困难,积极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当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规划未来 。二是增强就业抗挫力。笔者建议高校应加强对低年 级学 生的就业准备指导 。可以在新生入学时,以各种形式对就业现状、困难和发展等影响因素进行灌输和教育,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正面教育。通过长时间压力和现实的教育,希望能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职业、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减少特殊群体大学生迷茫。三是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认识有些媒体报道某某专业过剩,市场饱和等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群 体毕业生来说存在误导。事实上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可能有点过剩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依据职业匹配原理来说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 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3.家庭应给予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心理支持
家人要多进行情感双 向的沟通贫困家庭对于子女的就业有比较高的期望,但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笔者建议,家人也转变观念、了解就业市场;家人要 多多进行心理沟通 ,疏导压力;家人要给予关怀和支持,增强其信心。家长要采取 正确 的态度和行为面对孩子就业困难时,其实双方都很着急和担心,家长急,孩子更急 ,家长切莫抱怨、谩 骂和羞辱孩子,相反应当是采用鼓励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这些群体重新找到 自信和自我。
个体方面,除了政府、学校、家庭可以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支撑以外,特殊群体大学生个人也在其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当更多提高 自我能力、提高 自我 竞争力争取适合职业。因为内因还是在诸多要素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籍希望于他方的帮助,却不提高自我能力,就业是不真实、不持久的;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 自我充实,在竞争中获取属于自我价值的收获。因此,个体方面应当加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开拓未来 。另外,特殊群体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时,应改变思维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增强自信心,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把就业心理调 整到最佳状态 。
4.政府要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就业歧视是其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是解决该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切实保护这些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且用人单位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平等对待员工
参考文献:
[1]高校畢业生不就业群体:文献综述及自我调节视角的思考[J]. 汪玲,肖凤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郭振友,韦君兰,梁秋瑜.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调查及优化途径分析[J]. 周丽妲. 教育与职业.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