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对各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实验室 高校 信息化 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23-01
高等学校实验室作为从事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的实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工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验室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以及现代科研项目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对促进高校的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高效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保障实验室的高效运行,使高校实验室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
一、什么是实验室信息化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指将原始的各种设备器材、资料、教学软件及人员的管理和应用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的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使基于传统模式概念下的实验室各项工作在现代信息理念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发生质的演变,实现实验室工作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从而促进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在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大多采用手工、纸质办公的模式,实验室管理方法繁杂。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了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實验室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信息化管理,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由于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优势,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但是,对于很多地方高校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实验室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开放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创新性,各实验室之间相互封闭、缺少交流和开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现象,使得一些精密仪器、大型仪器在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使用之余大量闲置或者使用紧俏,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如何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
1、建立适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而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该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是一个主要包括信号采集设各、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目前很多学校、院系的实验室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学校、每个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各自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学校或其他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在借鉴其他系统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真正适合本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学科和专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多。然而实验室管理人员名下所拥有的设备信息,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流通,致使一些仪器闲置,而又有一些仪器排队使用的现象,仪器设备就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传统实验室管理方式存在许多约束,学生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造成部分实验室满足不了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要求,不仅降低实验室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合理安排实验室资源配置,以某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预约制度为例,从传统的人工纸质预约方式改为网上预约制度,统筹协调实验时间、地点冲突、临时调课等突发情况,并可根据实验进度的不同进行变更预约使用时间,可以节省师生的时间,并进一步提升实验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并尽可能的保障仪器使用的公平性。
3、强化实验室管理及技术人员素质
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力量,对实验室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对实验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成为一个重点。通过对相关实验室政策的调整,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定编;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和学历结构、岗位职责的要求,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例如选派实验技术骨干到条件设备好、教学质量高的同类院校实验室相互交流,加强上岗前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等;实施鼓励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以达到提高实验人员素质的效果。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可以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将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日常运行情况、实验场地耗材等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以电子档案形式进行登记管理。对实验室周期性管理工作进行记录、梳理,为实验室日常工作顺利运行及实现高校实验室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保障,具体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岗位日志;通用仪器设备借用、维护、变更登记;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教学情况及实验室开放情况登记;实验室经费、耗材申请及领用情况登记等。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对实验室资源查询统计,获得实验室资源消耗使用的实时情况,确保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快捷的利用,也可以为实验室中心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实验教学资源提供参考,并使新到岗的实验人员快速了解实验室基本信息及日常工作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5、实现实验室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信息化
实验室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专业的软件系统,使得实验原始记录进行电子化生成、保存、检索和共享,并且保证实验记录数据真实、及时、规范。实验室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信息化可以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实验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四、结语
推行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能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提升高校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84-187.
[2] 李佳,朱振峰,任军利.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58-60.
[3] 杨葵.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1).
[关键词]实验室 高校 信息化 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23-01
高等学校实验室作为从事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的实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工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验室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以及现代科研项目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对促进高校的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高效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保障实验室的高效运行,使高校实验室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
一、什么是实验室信息化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指将原始的各种设备器材、资料、教学软件及人员的管理和应用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的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使基于传统模式概念下的实验室各项工作在现代信息理念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发生质的演变,实现实验室工作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从而促进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在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大多采用手工、纸质办公的模式,实验室管理方法繁杂。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了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實验室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信息化管理,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由于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优势,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但是,对于很多地方高校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实验室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开放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创新性,各实验室之间相互封闭、缺少交流和开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现象,使得一些精密仪器、大型仪器在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使用之余大量闲置或者使用紧俏,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如何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
1、建立适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而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该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是一个主要包括信号采集设各、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目前很多学校、院系的实验室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学校、每个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各自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学校或其他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在借鉴其他系统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真正适合本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学科和专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多。然而实验室管理人员名下所拥有的设备信息,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流通,致使一些仪器闲置,而又有一些仪器排队使用的现象,仪器设备就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传统实验室管理方式存在许多约束,学生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造成部分实验室满足不了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要求,不仅降低实验室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合理安排实验室资源配置,以某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预约制度为例,从传统的人工纸质预约方式改为网上预约制度,统筹协调实验时间、地点冲突、临时调课等突发情况,并可根据实验进度的不同进行变更预约使用时间,可以节省师生的时间,并进一步提升实验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并尽可能的保障仪器使用的公平性。
3、强化实验室管理及技术人员素质
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力量,对实验室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对实验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成为一个重点。通过对相关实验室政策的调整,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定编;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和学历结构、岗位职责的要求,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例如选派实验技术骨干到条件设备好、教学质量高的同类院校实验室相互交流,加强上岗前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等;实施鼓励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以达到提高实验人员素质的效果。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可以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将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日常运行情况、实验场地耗材等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以电子档案形式进行登记管理。对实验室周期性管理工作进行记录、梳理,为实验室日常工作顺利运行及实现高校实验室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保障,具体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岗位日志;通用仪器设备借用、维护、变更登记;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教学情况及实验室开放情况登记;实验室经费、耗材申请及领用情况登记等。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对实验室资源查询统计,获得实验室资源消耗使用的实时情况,确保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快捷的利用,也可以为实验室中心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实验教学资源提供参考,并使新到岗的实验人员快速了解实验室基本信息及日常工作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5、实现实验室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信息化
实验室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专业的软件系统,使得实验原始记录进行电子化生成、保存、检索和共享,并且保证实验记录数据真实、及时、规范。实验室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信息化可以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实验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四、结语
推行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能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提升高校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84-187.
[2] 李佳,朱振峰,任军利.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58-60.
[3] 杨葵.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