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第51期药物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警惕他汀类药物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及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此外,他汀类药物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他汀是颇受医患欢迎的调脂类药物,过去也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此次的警示,再次为其使用蒙上一层阴影。危情之下,他汀是否依然值得我们信赖呢?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至今已经超过20年。
权威研究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使心血管病死亡和发病风险明显降低,从此奠定其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基石地位。目前全球有近亿人正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而且服药人群还在不断扩大之中。
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阿乐)、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京必舒新)、普伐他汀(商品名:普拉固、美百乐镇)、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洛伐他汀(商品名:美降之、洛之达)及瑞舒伐他汀等。按调脂作用强弱排序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其中洛伐他汀与辛伐他汀的效果几无差别。
虽然在能力“屈居”第二,但阿托伐他汀却是目前最常使用的他汀类药物。至于“状元”瑞舒伐他汀,虽然目前用得不如阿托伐他汀多,但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它的调脂作用更为强大,单独使用时疗效远超其他他汀类药物,号称“超级他汀”,正逐渐受到推崇。而“探花”辛伐他汀由于调脂效果较好并且价格相对低廉,所以也被经常使用。
注:我国自主研发的血脂康也含有少量他汀成分。
调脂首选,作用多效
调脂药种类很多,它们作用不同,目标也不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血脂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其中,他汀类药物以降胆固醇为主(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轻度降低甘油三酯),调脂作用强,起效快(其作用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减少胆固醇合成);其他调脂类药物如贝特类、烟酸类均以降甘油三酯为主,降胆固醇次之。由于国人的血脂特点,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处方量第一的调脂药物,“盟主”地位不可动摇,也是目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最为有效的药物选择。
他汀让人称道的地方还不限于此,多年来对他汀使用者的调查以及随后的研究发现,它们具有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作用,这些作用往往出乎意料和令人鼓舞。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可以作用于机体的多个靶点,在治疗上也“神通广大”,除有强效调脂作用外,他汀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抗炎、抗血栓、改善心肌重构、延缓心肌肥厚及纤维化进程、减少骨质吸收等一系列调脂外作用。
他汀类药物以广泛良好的药理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应用价值特别高,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针对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即在疾病早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是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首选药物,也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的高胆固醇血症。另外,它还应用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以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特别是急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除此之外,他汀也用于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治疗骨质疏松。
前有“事件”,后有“警告”
自从他汀类药物进入市场,至今全球已有上亿患者服用,其中数万人已经连续服用超过5年。跟踪研究及随访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是安全的,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耐受性较好。
然而,他汀也有美中不足,广泛应用之下,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安全性倍受怀疑,各国卫生主管部门就曾多次对它发出警告。而说到他汀的危险性,就不能不提当年的“拜斯亭事件”。
拜斯亭,即西立伐他汀,是全球知名药企——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他汀类调脂药,作用强大,红极一时。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患者使用该药发生多起(全球高达480例)横纹肌溶解症,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多于当时已上市的其他同类产品,从2001年8月起,它被彻底封杀,只能黯然撤离全球市场。自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受到各国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注,我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也好几次发出警告提醒。最近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发出的警告,再次将他汀与横纹肌溶解症联系在一起:在警告中除引起血糖异常外,他汀还被认为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合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横纹肌溶解。
他汀药物主要可能对肌肉、肝脏、肾脏、糖代谢及肿瘤等产生影响。
● 肌损害
尽管“事件”、“警告”中都表明了他汀与横纹肌溶解的相关性,但从目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来看,患者肌病发生率较低,多数表现为无症状的磷酸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偶尔表现为肌肉酸痛、无力。严重肌病可表现为排褐色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肌病发生率与他汀剂量有关,大剂量易发生。此外,他汀合并使用氯贝丁酯类(如非诺贝特)或烟酸类调脂药(如烟酸缓释片,商品名本悦;烟酸衍生物,商品名乐知苹、益平)也可增加肌病的发生。对于高龄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不全者,肌毒性不良事件也会增多。同时,使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A、红霉素、地高辛、蛋白酶抑制剂,均可增加他汀的不良反应。
老年、合并症(肝肾功能受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大剂量使用是他汀导致横纹肌溶解风险增加的3个主要因素。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特效办法完全避免他汀药物合并肌病发生。因此,对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磷酸肌酸激酶尤为重要,若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减量或停药,并适当处理;若达正常上限的10倍或更高,则必须停药。在服用他汀过程中出现肌痛、无力,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出现肌溶解必须立即处理。 ● 肝损伤
所有他汀类药物均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多表现为无症状性轻度转氨酶增加,其发生率约为0.5%~2.0%,但出现严重肝损伤的情况非常罕见(不到1‰)。对此有人认为,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对胆固醇合成受抑制、血胆固醇水平降低的反应,并非药物的肝毒性。但当大剂量使用他汀时,有可能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肝损害。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在用药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密切观察转氨酶。一般认为,使用他汀后转氨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不能认为是药物的肝脏毒性,但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当转氨酶升高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3倍,则应减量或停药。也有专家认为,使用他汀后转氨酶升到正常范围以上或是用药前2倍以上,应立即停药。另外,患者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疲倦、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小便颜色加深、皮肤变黄、眼白变黄等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鉴于他汀对转氨酶和肝功能的影响,对于他汀治疗前已有肝病或肝功能损害者,应仔细考虑和评估他汀治疗的风险效益比,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
● 肾损害
他汀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主要与横纹肌溶解症有关,至于是否会导致慢性肾病,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虽然有报道显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增加尿蛋白,但多项研究证实,此种蛋白尿增加是一过性的,延长服用后蛋白尿可以消失。他汀导致蛋白尿机制未明,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主要从肾脏排泄的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应酌情减量。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若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应密切关注,同时需考虑横纹肌溶解的潜在可能性。一旦肌酐值不断升高,应查找原因,必要时请肾脏科协助诊断。
● 增加糖尿病风险
研究显示,部分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血糖增加及随后被诊断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小幅增加。因此,目前在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上也增加了相应风险警示,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患者应停用这类药物。
尽管他汀类药物有增加糖尿病风险,但这种风险的增加与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有正向联系,且与该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获益相比,其绝对风险很低。因此,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仍应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若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出现糖尿病症状,则应合用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但要注意,可以合用的降糖药中不包括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
● 记忆力损害
部分患者会发生记忆丧失或者意识模糊情况,但情况并不严重,一般停药即可恢复正常,但如出现此类症状仍应及时告知医生。
● 治癌?致癌?
上世纪90年代,人们认为降低胆固醇治疗与癌症、自杀及车祸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相关,但近年来医学专家们已将他汀使用排除在增加癌症风险的因素中。令人意外的是,他汀类还被报道具有抗癌作用——有证据表明,他汀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有一定抑制作用。不过,这方面的报道还缺乏有力证据,他汀到底是抗癌还是致癌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肯定的是,他汀可以减轻炎症、抑制血管新生,还能增加某些抗癌药物(如5-氟尿嘧啶、阿霉素)的抗癌作用等。
科学客观和公正评价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和功过利弊,对于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更好地实现其在心血管病防治作用与价值至关重要。虽然前面介绍了他汀的很多不良反应,但细看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些不良反应要么与剂量过大有关,要么是风险远低于收益……
显然,它们不足以成为我们拒绝他汀的理由。
知己知彼,做好防范
正由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联合用药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他汀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发生横纹肌溶解、血糖升高、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多与联合用药有关。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他汀类药物的特性,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避免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合用
HIV蛋白酶抑制剂是用于治疗HI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洛匹那韦、达芦那韦、沙奎那韦、阿扎那韦及利托那韦等。服用HIV蛋白酶抑制剂可出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不良反应,因此一些服用HIV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但两者合用可能会减慢他汀的代谢,使他汀类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肌肉损伤(肌病)的风险。
目前除我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对他汀与HIV蛋白酶抑制剂提出警示外,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也警示HIV蛋白酶抑制剂禁止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同时使用。至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可以选择性与之合用,如阿托伐他汀日剂量不超过20毫克,瑞舒伐他汀日剂量不超过10毫克,与匹伐他汀合用则相对安全。
此外,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与烟酸合用时有患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所以合用时要谨慎。
● 避免与影响肝药酶的药物合用
由于他汀类药物通过肝脏代谢,一些影响肝药酶的药物也会减慢他汀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升高其血药浓度,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这些药物包括:贝特类调脂药(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奥美拉唑、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格列美脲、枸橼酸莫沙比利、普萘洛尔、奎尼丁、华法林、多潘立酮、地西泮、秋水仙碱、泼尼松、小檗碱、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胺碘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西咪替丁、环孢素、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左旋甲状腺素等。
上述药物应尽量避免与他汀联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联合使用时,可以将他汀类药物减量或错开时间使用。如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合用胺碘酮时,辛伐他汀的剂量限值为20毫克;与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合用时,辛伐他汀时限量为10毫克。而有些药物则必须禁止联合使用,如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警示,治疗细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真菌感染(伊曲康唑)的药物禁止与洛伐他汀同时使用。
另外,他汀类药若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有可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用药时要注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调整抗凝血药物的剂量。 ● 控制用量
研究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其在体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增加其血药浓度。他汀类药物在不同种族人群中代谢特点不同,达到同样的调脂目标所需的剂量也不同,因此,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先按推荐剂量或小剂量服用,服用一段时间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后,根据医嘱适当增加剂量。
对心血管病,首先考虑风险效益比
对心血管病(或风险)以及伴有心血管病(或风险)的糖尿病等患者而言,对他汀一味考虑换药、减量等可能有些因小失大,这些患者更需要做的,是在医生帮助下正确评估风险与效益之比。
2001年普伐他汀相关研究显示其可能有减少糖尿病发生的作用,而2008年研究却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究竟他汀类药物增加糖尿病风险还是降低糖尿病发生,众说纷纭。2010年,对13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使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9%,与他汀药物种类无关。
尽管如此,他汀类并没有被禁用于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高危人群,这并不是管理部门网开一面,而是因为它引发糖尿病的绝对风险很小,与其对心血管巨大的保护作用相比,新增糖尿病风险意义更小。
事实上,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心血管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它们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缬沙坦)相比,同样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是,也是由于治疗获益显著大于风险,所以仍然广泛使用。
当然,在坚定继续使用他汀之后,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其新增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使用高剂量他汀者和老年人群中风险更高。因此,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很有必要,一旦发现异常应由主管医生作相应处理。
注:他汀类影响血糖的机制目前还不明,可能是它使得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也有人认为他汀改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胰岛素分泌,影响葡萄糖代谢。
截至目前,他汀类仍然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尚无更好调脂药能替代它,需要继续使用。而在广泛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及合理调整用药同样重要,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药效又能最大限度减小损失。
小知识
横纹肌溶解症
人体的肌肉分为3种,即心肌、平滑肌及骨骼肌,其中心肌及骨骼肌是有横纹的。横纹肌溶解症通常发生在和肢体运动相关的骨骼肌,较常发生于肌肉受到大力撞击、长时压迫或过度使用后。另有少数情况,像血管阻塞导致肌肉缺氧,以及特殊体质的患者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2010年7月,南京等地曾出现大量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病例。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此外,他汀类药物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他汀是颇受医患欢迎的调脂类药物,过去也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此次的警示,再次为其使用蒙上一层阴影。危情之下,他汀是否依然值得我们信赖呢?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至今已经超过20年。
权威研究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使心血管病死亡和发病风险明显降低,从此奠定其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基石地位。目前全球有近亿人正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而且服药人群还在不断扩大之中。
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阿乐)、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京必舒新)、普伐他汀(商品名:普拉固、美百乐镇)、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洛伐他汀(商品名:美降之、洛之达)及瑞舒伐他汀等。按调脂作用强弱排序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其中洛伐他汀与辛伐他汀的效果几无差别。
虽然在能力“屈居”第二,但阿托伐他汀却是目前最常使用的他汀类药物。至于“状元”瑞舒伐他汀,虽然目前用得不如阿托伐他汀多,但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它的调脂作用更为强大,单独使用时疗效远超其他他汀类药物,号称“超级他汀”,正逐渐受到推崇。而“探花”辛伐他汀由于调脂效果较好并且价格相对低廉,所以也被经常使用。
注:我国自主研发的血脂康也含有少量他汀成分。
调脂首选,作用多效
调脂药种类很多,它们作用不同,目标也不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血脂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其中,他汀类药物以降胆固醇为主(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轻度降低甘油三酯),调脂作用强,起效快(其作用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减少胆固醇合成);其他调脂类药物如贝特类、烟酸类均以降甘油三酯为主,降胆固醇次之。由于国人的血脂特点,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处方量第一的调脂药物,“盟主”地位不可动摇,也是目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最为有效的药物选择。
他汀让人称道的地方还不限于此,多年来对他汀使用者的调查以及随后的研究发现,它们具有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作用,这些作用往往出乎意料和令人鼓舞。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可以作用于机体的多个靶点,在治疗上也“神通广大”,除有强效调脂作用外,他汀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抗炎、抗血栓、改善心肌重构、延缓心肌肥厚及纤维化进程、减少骨质吸收等一系列调脂外作用。
他汀类药物以广泛良好的药理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应用价值特别高,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针对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即在疾病早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是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首选药物,也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的高胆固醇血症。另外,它还应用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以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特别是急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除此之外,他汀也用于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治疗骨质疏松。
前有“事件”,后有“警告”
自从他汀类药物进入市场,至今全球已有上亿患者服用,其中数万人已经连续服用超过5年。跟踪研究及随访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是安全的,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耐受性较好。
然而,他汀也有美中不足,广泛应用之下,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安全性倍受怀疑,各国卫生主管部门就曾多次对它发出警告。而说到他汀的危险性,就不能不提当年的“拜斯亭事件”。
拜斯亭,即西立伐他汀,是全球知名药企——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他汀类调脂药,作用强大,红极一时。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患者使用该药发生多起(全球高达480例)横纹肌溶解症,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多于当时已上市的其他同类产品,从2001年8月起,它被彻底封杀,只能黯然撤离全球市场。自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受到各国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注,我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也好几次发出警告提醒。最近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发出的警告,再次将他汀与横纹肌溶解症联系在一起:在警告中除引起血糖异常外,他汀还被认为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合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横纹肌溶解。
他汀药物主要可能对肌肉、肝脏、肾脏、糖代谢及肿瘤等产生影响。
● 肌损害
尽管“事件”、“警告”中都表明了他汀与横纹肌溶解的相关性,但从目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来看,患者肌病发生率较低,多数表现为无症状的磷酸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偶尔表现为肌肉酸痛、无力。严重肌病可表现为排褐色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肌病发生率与他汀剂量有关,大剂量易发生。此外,他汀合并使用氯贝丁酯类(如非诺贝特)或烟酸类调脂药(如烟酸缓释片,商品名本悦;烟酸衍生物,商品名乐知苹、益平)也可增加肌病的发生。对于高龄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不全者,肌毒性不良事件也会增多。同时,使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A、红霉素、地高辛、蛋白酶抑制剂,均可增加他汀的不良反应。
老年、合并症(肝肾功能受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大剂量使用是他汀导致横纹肌溶解风险增加的3个主要因素。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特效办法完全避免他汀药物合并肌病发生。因此,对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磷酸肌酸激酶尤为重要,若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减量或停药,并适当处理;若达正常上限的10倍或更高,则必须停药。在服用他汀过程中出现肌痛、无力,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出现肌溶解必须立即处理。 ● 肝损伤
所有他汀类药物均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多表现为无症状性轻度转氨酶增加,其发生率约为0.5%~2.0%,但出现严重肝损伤的情况非常罕见(不到1‰)。对此有人认为,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对胆固醇合成受抑制、血胆固醇水平降低的反应,并非药物的肝毒性。但当大剂量使用他汀时,有可能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肝损害。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在用药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密切观察转氨酶。一般认为,使用他汀后转氨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不能认为是药物的肝脏毒性,但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当转氨酶升高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3倍,则应减量或停药。也有专家认为,使用他汀后转氨酶升到正常范围以上或是用药前2倍以上,应立即停药。另外,患者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疲倦、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小便颜色加深、皮肤变黄、眼白变黄等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鉴于他汀对转氨酶和肝功能的影响,对于他汀治疗前已有肝病或肝功能损害者,应仔细考虑和评估他汀治疗的风险效益比,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
● 肾损害
他汀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主要与横纹肌溶解症有关,至于是否会导致慢性肾病,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虽然有报道显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增加尿蛋白,但多项研究证实,此种蛋白尿增加是一过性的,延长服用后蛋白尿可以消失。他汀导致蛋白尿机制未明,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主要从肾脏排泄的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应酌情减量。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若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应密切关注,同时需考虑横纹肌溶解的潜在可能性。一旦肌酐值不断升高,应查找原因,必要时请肾脏科协助诊断。
● 增加糖尿病风险
研究显示,部分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血糖增加及随后被诊断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小幅增加。因此,目前在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上也增加了相应风险警示,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患者应停用这类药物。
尽管他汀类药物有增加糖尿病风险,但这种风险的增加与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有正向联系,且与该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获益相比,其绝对风险很低。因此,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仍应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若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出现糖尿病症状,则应合用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但要注意,可以合用的降糖药中不包括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
● 记忆力损害
部分患者会发生记忆丧失或者意识模糊情况,但情况并不严重,一般停药即可恢复正常,但如出现此类症状仍应及时告知医生。
● 治癌?致癌?
上世纪90年代,人们认为降低胆固醇治疗与癌症、自杀及车祸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相关,但近年来医学专家们已将他汀使用排除在增加癌症风险的因素中。令人意外的是,他汀类还被报道具有抗癌作用——有证据表明,他汀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有一定抑制作用。不过,这方面的报道还缺乏有力证据,他汀到底是抗癌还是致癌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肯定的是,他汀可以减轻炎症、抑制血管新生,还能增加某些抗癌药物(如5-氟尿嘧啶、阿霉素)的抗癌作用等。
科学客观和公正评价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和功过利弊,对于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更好地实现其在心血管病防治作用与价值至关重要。虽然前面介绍了他汀的很多不良反应,但细看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些不良反应要么与剂量过大有关,要么是风险远低于收益……
显然,它们不足以成为我们拒绝他汀的理由。
知己知彼,做好防范
正由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联合用药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他汀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发生横纹肌溶解、血糖升高、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多与联合用药有关。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他汀类药物的特性,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避免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合用
HIV蛋白酶抑制剂是用于治疗HI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洛匹那韦、达芦那韦、沙奎那韦、阿扎那韦及利托那韦等。服用HIV蛋白酶抑制剂可出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不良反应,因此一些服用HIV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但两者合用可能会减慢他汀的代谢,使他汀类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肌肉损伤(肌病)的风险。
目前除我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对他汀与HIV蛋白酶抑制剂提出警示外,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也警示HIV蛋白酶抑制剂禁止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同时使用。至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可以选择性与之合用,如阿托伐他汀日剂量不超过20毫克,瑞舒伐他汀日剂量不超过10毫克,与匹伐他汀合用则相对安全。
此外,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与烟酸合用时有患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所以合用时要谨慎。
● 避免与影响肝药酶的药物合用
由于他汀类药物通过肝脏代谢,一些影响肝药酶的药物也会减慢他汀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升高其血药浓度,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这些药物包括:贝特类调脂药(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奥美拉唑、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格列美脲、枸橼酸莫沙比利、普萘洛尔、奎尼丁、华法林、多潘立酮、地西泮、秋水仙碱、泼尼松、小檗碱、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胺碘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西咪替丁、环孢素、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左旋甲状腺素等。
上述药物应尽量避免与他汀联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联合使用时,可以将他汀类药物减量或错开时间使用。如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合用胺碘酮时,辛伐他汀的剂量限值为20毫克;与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合用时,辛伐他汀时限量为10毫克。而有些药物则必须禁止联合使用,如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警示,治疗细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真菌感染(伊曲康唑)的药物禁止与洛伐他汀同时使用。
另外,他汀类药若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有可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用药时要注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调整抗凝血药物的剂量。 ● 控制用量
研究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其在体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增加其血药浓度。他汀类药物在不同种族人群中代谢特点不同,达到同样的调脂目标所需的剂量也不同,因此,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先按推荐剂量或小剂量服用,服用一段时间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后,根据医嘱适当增加剂量。
对心血管病,首先考虑风险效益比
对心血管病(或风险)以及伴有心血管病(或风险)的糖尿病等患者而言,对他汀一味考虑换药、减量等可能有些因小失大,这些患者更需要做的,是在医生帮助下正确评估风险与效益之比。
2001年普伐他汀相关研究显示其可能有减少糖尿病发生的作用,而2008年研究却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究竟他汀类药物增加糖尿病风险还是降低糖尿病发生,众说纷纭。2010年,对13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使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9%,与他汀药物种类无关。
尽管如此,他汀类并没有被禁用于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高危人群,这并不是管理部门网开一面,而是因为它引发糖尿病的绝对风险很小,与其对心血管巨大的保护作用相比,新增糖尿病风险意义更小。
事实上,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心血管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它们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缬沙坦)相比,同样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是,也是由于治疗获益显著大于风险,所以仍然广泛使用。
当然,在坚定继续使用他汀之后,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其新增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使用高剂量他汀者和老年人群中风险更高。因此,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很有必要,一旦发现异常应由主管医生作相应处理。
注:他汀类影响血糖的机制目前还不明,可能是它使得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也有人认为他汀改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胰岛素分泌,影响葡萄糖代谢。
截至目前,他汀类仍然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尚无更好调脂药能替代它,需要继续使用。而在广泛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及合理调整用药同样重要,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药效又能最大限度减小损失。
小知识
横纹肌溶解症
人体的肌肉分为3种,即心肌、平滑肌及骨骼肌,其中心肌及骨骼肌是有横纹的。横纹肌溶解症通常发生在和肢体运动相关的骨骼肌,较常发生于肌肉受到大力撞击、长时压迫或过度使用后。另有少数情况,像血管阻塞导致肌肉缺氧,以及特殊体质的患者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2010年7月,南京等地曾出现大量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