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子,媒体上曝光的一些学校乱象让人甚感纠结。
2011年10月份,继媒体爆出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小学给所谓“差生”发“绿领巾”一事后,又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的学生以及进步特别快的学生发放印有“优秀生”红色校服的事情见诸报端。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尖子生”更是“独占鳌头”,享受了学校表扬的“最优待遇”——和校长共进晚餐。
令人匪夷所思的校园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些“奇事”陆续被媒体披露了出来。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以“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为名,对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前30名学生发绿色和黄色的作业本,后30名学生发黄色和红色的作业本。在2011年下半年的期中考试时,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将初三年级的“差生”有意安排在教室外的过道上顶着冷风考试,老师公开声明:“这是让不听讲的学生吃吃苦。”
这些来自学校的报道都是真实而非杜撰的,因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配发了现场照片。这些令人酸涩甚而深深不安的信息告诉大家,当今,有些学校已经人为地把处在成长、进步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按照学习成绩一时的好坏划分了等级,并且贴上标签予以公开化,乃至固化。
众所周知,“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在乎设痒序”,办学校就是要办“教育人的工场”,按照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由于教育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教育理所应当属于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去发现和开掘各种教育对象内心深处的优点,“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们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我国就涌现过数不胜数的爱满教坛的优秀校长和教师,他们具有鲜明的共性,就是笃信“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完善的空间,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的亮点”的教育原则,留下了一篇篇“有教无类”的教育佳话。
上面提及的那些学校的校长对这些道理很可能知道得不比我们少,以致坐而论道,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这些校长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做出对学生要么“捧杀”、要么“棒杀”之类荒诞不经的事呢?究其缘由,可能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中国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经济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导致当今少数校长办学方向的迷失。目前,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而这种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沿袭多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进行科学的梳理和扬弃,要对人们长期以来公认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予以恪守和弘扬。当然,我们也要注意,现在的校长在探究教育思想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登高望远,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高考的竞争并没有因为升学率的提升而得到缓解,倒是名校和走俏专业的竞争更趋激烈。中小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通道依然是那样逼仄,势必会让一些对教育理念、教育原则缺乏清醒、坚定认识的中小学校长依然信奉应试教育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有的中小学校长为了争得自己学校的名声和利益,别出心裁地对优等生百般呵护,而对后进生另眼相看,甚至无所顾忌地演出那些侮辱学生人格的“闹剧”。
其二,中小学校长的准入制度和问责制度极不完善,也使一些中小学校长有悖教育常理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理应从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中选拔出来。而现在有一部分校长却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任命,甚至还有少数是属于要根据其原有行政级别进行安置的行政官员。这些人缺少必要的教育经历和教育经验,更谈不上具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此外,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远未进入制度化和常态化。教育督导往往事先告知学校,学校可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行各种表演。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学校在接受督导检查时,尽可以“秀”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一旦督导结束了,关起门来还是我校长说了算,让斯文扫地的事情依旧照做不误。
诚然,高考制度的改革乃至校长准入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评价标准的完善都需要时日。正确教育思想的灌输、确立也需要一番深入而又细致的工作,这些事情既要立说立行,又不可一蹴而就、操之过急。但是,面对那些明显违背教育规律,严重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校长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昭示教育界,以儆效尤,不能姑息迁就,这是为了使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此外,此类歪风不刹,不仅会给学生一生的心路历程带来难以抹去的痛苦印记,而且势必蔓延社会,后患无穷。君若不信,请看“红校服”风波未息,就有人又发现特制校服隐含的巨大商机,提出要对“北大状元”服装商标进行注册,此事因为北京大学持有不同意见,只好对簿公堂由法官裁决了。如果这种服装商标一旦注册成功,让穿着“状元服”的学子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岂不成为中国炫耀身份的一大服饰奇观?岂不成为贻笑大方的历史笑柄?由此想来,净化学校的校园风气应当毫无疑义地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先停止这些“闹剧”,然后再从尊重、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做起,去倾心、倾力地演好教书育人的正剧。
2011年10月份,继媒体爆出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小学给所谓“差生”发“绿领巾”一事后,又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的学生以及进步特别快的学生发放印有“优秀生”红色校服的事情见诸报端。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尖子生”更是“独占鳌头”,享受了学校表扬的“最优待遇”——和校长共进晚餐。
令人匪夷所思的校园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些“奇事”陆续被媒体披露了出来。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以“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为名,对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前30名学生发绿色和黄色的作业本,后30名学生发黄色和红色的作业本。在2011年下半年的期中考试时,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将初三年级的“差生”有意安排在教室外的过道上顶着冷风考试,老师公开声明:“这是让不听讲的学生吃吃苦。”
这些来自学校的报道都是真实而非杜撰的,因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配发了现场照片。这些令人酸涩甚而深深不安的信息告诉大家,当今,有些学校已经人为地把处在成长、进步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按照学习成绩一时的好坏划分了等级,并且贴上标签予以公开化,乃至固化。
众所周知,“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在乎设痒序”,办学校就是要办“教育人的工场”,按照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由于教育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教育理所应当属于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去发现和开掘各种教育对象内心深处的优点,“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们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我国就涌现过数不胜数的爱满教坛的优秀校长和教师,他们具有鲜明的共性,就是笃信“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完善的空间,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的亮点”的教育原则,留下了一篇篇“有教无类”的教育佳话。
上面提及的那些学校的校长对这些道理很可能知道得不比我们少,以致坐而论道,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这些校长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做出对学生要么“捧杀”、要么“棒杀”之类荒诞不经的事呢?究其缘由,可能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中国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经济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导致当今少数校长办学方向的迷失。目前,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而这种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沿袭多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进行科学的梳理和扬弃,要对人们长期以来公认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予以恪守和弘扬。当然,我们也要注意,现在的校长在探究教育思想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登高望远,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高考的竞争并没有因为升学率的提升而得到缓解,倒是名校和走俏专业的竞争更趋激烈。中小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通道依然是那样逼仄,势必会让一些对教育理念、教育原则缺乏清醒、坚定认识的中小学校长依然信奉应试教育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有的中小学校长为了争得自己学校的名声和利益,别出心裁地对优等生百般呵护,而对后进生另眼相看,甚至无所顾忌地演出那些侮辱学生人格的“闹剧”。
其二,中小学校长的准入制度和问责制度极不完善,也使一些中小学校长有悖教育常理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理应从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中选拔出来。而现在有一部分校长却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任命,甚至还有少数是属于要根据其原有行政级别进行安置的行政官员。这些人缺少必要的教育经历和教育经验,更谈不上具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此外,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远未进入制度化和常态化。教育督导往往事先告知学校,学校可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行各种表演。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学校在接受督导检查时,尽可以“秀”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一旦督导结束了,关起门来还是我校长说了算,让斯文扫地的事情依旧照做不误。
诚然,高考制度的改革乃至校长准入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评价标准的完善都需要时日。正确教育思想的灌输、确立也需要一番深入而又细致的工作,这些事情既要立说立行,又不可一蹴而就、操之过急。但是,面对那些明显违背教育规律,严重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校长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昭示教育界,以儆效尤,不能姑息迁就,这是为了使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此外,此类歪风不刹,不仅会给学生一生的心路历程带来难以抹去的痛苦印记,而且势必蔓延社会,后患无穷。君若不信,请看“红校服”风波未息,就有人又发现特制校服隐含的巨大商机,提出要对“北大状元”服装商标进行注册,此事因为北京大学持有不同意见,只好对簿公堂由法官裁决了。如果这种服装商标一旦注册成功,让穿着“状元服”的学子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岂不成为中国炫耀身份的一大服饰奇观?岂不成为贻笑大方的历史笑柄?由此想来,净化学校的校园风气应当毫无疑义地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先停止这些“闹剧”,然后再从尊重、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做起,去倾心、倾力地演好教书育人的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