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某次《湖心亭看雪》开课活动中,领导的一句“文言文啊,不就是读读背背吗?”引起了笔者深思:(1)《湖心亭看雪》不是“读读背背”;(2)文言文教学也不是“读读背背”;(3)“读读背背”问题背后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其文字艰深远离社会现实之外,主要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关。近年,叶开《对抗语文》掷地有声,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重出江湖,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也是该到破除坚冰的时候了!
【关键词】读读背背;解析;重构;审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心亭看雪》就是“读读背背”吗?
(一)解析“读读背背”
《湖心亭看雪》要不要读?答案是肯定的。读是目的还是形式,这就是个问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似乎对诵读有了足够的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是通过读领悟文本的内容。就《湖心亭看雪》而言,我以为,读“痴”的行,读出张岱的清高、孤傲、不随世俗;读“痴”的景,读出天地的苍茫浩大,人、物的渺小,张岱的飘忽不定、茫然无奈;读“痴”的情,读出张岱的心怀故国……
《湖心亭看雪》要背什么?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5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背文言文,他们很怵。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我们可以让《湖心亭看雪》和《咏雪》比较文中雪,我们也可以让《湖心亭看雪》和《江雪》比较雪中情,我们更可以让《湖心亭看雪》和张岱的另一篇《自为墓志铭》比较情中行,真正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中国文人的节、侠、痴、趣,去体会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
(二)重构“读读背背”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究竟包含哪些?黄厚江老师认为应该包括“四文”: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相加,而是自然融合。文言文教学,一是可以从诵读入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入手。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湖心亭看雪》一文的诵读,舟子话中的“痴”字,文字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都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不难看出,“读读背背”似乎简单了《湖心亭看雪》教学课堂,萎缩了《湖心亭看雪》教学内容。试想,只有“读读背背”的《湖心亭看雪》,日后还会唤醒开篇作家龙应台深刻的情感共鸣吗?
二、文言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吗?
其实,不仅仅《湖心亭看雪》不是“读读背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从来不是“读读背背”而已。
(一)关注文言文教材
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而中国文字的最美在文言。草根教师严凌君编写的《古典的中国》一书序言中提到“文言与白话,五千年对一百年”,的确,文言文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经典、文化的精品。文言文的比例一直控制为45%—65%,文言散文集《古文观止》几乎是每一个台湾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教材。如此厚重的文言文,这是怎一个“读读背背”了得的事呢?
(二)审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课堂该是怎样的呢?黄厚江老师说,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我想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
三、“读读背背”背后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一)探究症结
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课堂,答案不言自明。学习方式非常简单,无非是课前预习读熟;课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是全神贯注、洗耳恭听加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书本上那真是密密麻麻,恐怕连只蚂蚁立足的地儿都没有;翻译完了,开始背诵、检查,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有时一些重点课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一般要用三、四课时。这种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确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很扎实,但是也很累,老师累,学生更累。这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有“言”没有“文”,而所谓“言”的教学,则又异化为文言知识的教学。在反反复复“这个词是什么用法,那是个什么句式,该怎么翻译……”的讲解中,老师硬将活生生的美文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如同一件美丽的衣裳被撕成了零散的布条,一篇丰富灵动的经典古文在我们学生的眼里缩小为一棵知识树,上面长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实词等青涩的果实,文言文的魅力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已荡然无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自然也随风而逝。文言文的学习真的成了只是“读读背背”而已的问题。
(二)寻觅良方
我们并不简单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是一律采用这种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也不可轻估。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把书下已有的注释在老师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中又过了一遍,直接导致了教学的低效;老师讲、学生记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又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为了讲解清楚,引入较多古汉语知识,更使教学容易陷入知识的中心;被动接受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一些僵化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更不可能有文言文閱读能力的培养。虽然说教材所选文言文是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的代表,但是对于我们所教的“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学生来说,一则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有些不合拍,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又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如果再加上索然无味的教学,学生只能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了。
我想我们的语文人,首先,保持终身学习,努力更新我们落后的教学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上试着避免先“言”后“文”、“言”“文”分离的串讲式教学模式,寻找使“言”与“文”有机契合之路。最近几年,叶开的《对抗语文》掷地有声,叶圣陶、丰子恺的《开明国语课本》重出江湖,我想我们所有的语文人:文言文教学也是该到破除坚冰的时候了吧!
【关键词】读读背背;解析;重构;审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心亭看雪》就是“读读背背”吗?
(一)解析“读读背背”
《湖心亭看雪》要不要读?答案是肯定的。读是目的还是形式,这就是个问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似乎对诵读有了足够的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是通过读领悟文本的内容。就《湖心亭看雪》而言,我以为,读“痴”的行,读出张岱的清高、孤傲、不随世俗;读“痴”的景,读出天地的苍茫浩大,人、物的渺小,张岱的飘忽不定、茫然无奈;读“痴”的情,读出张岱的心怀故国……
《湖心亭看雪》要背什么?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5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背文言文,他们很怵。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我们可以让《湖心亭看雪》和《咏雪》比较文中雪,我们也可以让《湖心亭看雪》和《江雪》比较雪中情,我们更可以让《湖心亭看雪》和张岱的另一篇《自为墓志铭》比较情中行,真正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中国文人的节、侠、痴、趣,去体会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
(二)重构“读读背背”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究竟包含哪些?黄厚江老师认为应该包括“四文”: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相加,而是自然融合。文言文教学,一是可以从诵读入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入手。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湖心亭看雪》一文的诵读,舟子话中的“痴”字,文字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都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不难看出,“读读背背”似乎简单了《湖心亭看雪》教学课堂,萎缩了《湖心亭看雪》教学内容。试想,只有“读读背背”的《湖心亭看雪》,日后还会唤醒开篇作家龙应台深刻的情感共鸣吗?
二、文言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吗?
其实,不仅仅《湖心亭看雪》不是“读读背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从来不是“读读背背”而已。
(一)关注文言文教材
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而中国文字的最美在文言。草根教师严凌君编写的《古典的中国》一书序言中提到“文言与白话,五千年对一百年”,的确,文言文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经典、文化的精品。文言文的比例一直控制为45%—65%,文言散文集《古文观止》几乎是每一个台湾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教材。如此厚重的文言文,这是怎一个“读读背背”了得的事呢?
(二)审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课堂该是怎样的呢?黄厚江老师说,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我想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
三、“读读背背”背后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一)探究症结
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课堂,答案不言自明。学习方式非常简单,无非是课前预习读熟;课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是全神贯注、洗耳恭听加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书本上那真是密密麻麻,恐怕连只蚂蚁立足的地儿都没有;翻译完了,开始背诵、检查,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有时一些重点课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一般要用三、四课时。这种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确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很扎实,但是也很累,老师累,学生更累。这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有“言”没有“文”,而所谓“言”的教学,则又异化为文言知识的教学。在反反复复“这个词是什么用法,那是个什么句式,该怎么翻译……”的讲解中,老师硬将活生生的美文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如同一件美丽的衣裳被撕成了零散的布条,一篇丰富灵动的经典古文在我们学生的眼里缩小为一棵知识树,上面长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实词等青涩的果实,文言文的魅力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已荡然无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自然也随风而逝。文言文的学习真的成了只是“读读背背”而已的问题。
(二)寻觅良方
我们并不简单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是一律采用这种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也不可轻估。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把书下已有的注释在老师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中又过了一遍,直接导致了教学的低效;老师讲、学生记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又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为了讲解清楚,引入较多古汉语知识,更使教学容易陷入知识的中心;被动接受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一些僵化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更不可能有文言文閱读能力的培养。虽然说教材所选文言文是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的代表,但是对于我们所教的“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学生来说,一则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有些不合拍,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又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如果再加上索然无味的教学,学生只能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了。
我想我们的语文人,首先,保持终身学习,努力更新我们落后的教学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上试着避免先“言”后“文”、“言”“文”分离的串讲式教学模式,寻找使“言”与“文”有机契合之路。最近几年,叶开的《对抗语文》掷地有声,叶圣陶、丰子恺的《开明国语课本》重出江湖,我想我们所有的语文人:文言文教学也是该到破除坚冰的时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