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维山水诗素以诗情画意著称,教育者往往以品味赏析王维山水诗的诗情画意之美为教学重点。教学“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以品味佛理禅境之美为教学重点与难点,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探究意义。
[关 键 词] 山居秋暝;山水;佛理禅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62-02
一、教学设想
王维山水诗素以诗情画意著称,苏东坡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此教育者往往以品味赏析王维山水诗的诗情画意之美为教学重点。《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情画意自然是兼备的,但是细细品来,诗中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佛理禅境之美。王维全家信佛、一生奉佛、晚年更是奉佛长斋,加上其诗笔精妙,又擅山水画,终被世人评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以品味佛理禅境之美为教学重点与难点,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探究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用意境品析法赏析王维的山水诗。
2.领会诗中的意境之美与佛理禅境之美。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三、教学实录
师:最近网络上有个热词,叫“佛系”,据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自称“佛系青年”,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佛系”是什么意思?
生:佛系就是看淡看开,不必太执着太较真,随意就好。
师:大家都是这么理解吗?看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究竟什么是“佛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学习唐代真正的佛系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师:老师说王维是真正的佛系大诗人,有没有依据?课前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了关于王维的信息,大家都来说说看。
生:王维被称为“诗佛”。
生:王维,名维,字摩诘,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反映了他的佛教信仰。
生:王维一直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诗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师:是的,王维生于盛唐,正是佛风炽盛的时代,他全家信佛,尤其是他的母亲一生笃信。大家預习得很仔细很认真。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在领会这首诗的意境之美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品出它的佛理禅境之美。
师:大家看诗题,“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山居是居住在山中,秋瞑是秋天的傍晚。连起来就是在山中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师:“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正是傍晚。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山中、秋景?
生齐:山水诗。
师:是的,王维的山水诗别具一格。苏东坡曾评价其诗画,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齐读这首诗,整体感知其诗情画意之美。读完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1:我从整首诗读出诗人对山中秋景的喜爱之情。
生2:我从“王孙自可留”读出诗人的留恋不舍之情。
师:同样写秋景,我们回忆一下刚学过的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回忆一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感情?然后再读一读《山居秋暝》,比较一下。
生:我读出了杜诗的悲情,毛诗的豪情,对秋的感情都很强烈。但王维的感情淡一些。
师:是的,杜甫的秋悲,毛泽东的秋喜,而王维的秋与之相比,既不悲亦不喜,更多的是一种淡然悠然之情。正如《唐宋诗举要》中对这首诗的点评:“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师:通过初读感知,我们整体上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来品景悟情。要求如下:1.请充分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三联所呈现的画面。2.这些画面分别具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课前已经布置预习,小组内先交流,交流好了就举手。
师:我们先来看首联,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幽静的山中刚刚下了一场雨,天气真是秋天傍晚的好天气。这个画面很幽静,下了雨也很干净,感觉很惬意。
师:说得好,幽静的山就是空山,怎么不用静山而用空山,有何妙处?
生1:空山有一种空无一人的感觉,更加显出山的静。
生2:空山有空灵的感觉,可能跟诗人的心情有关。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能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诗景。内心空灵因而眼前空灵,所谓空山,正是诗人内心静到极处的一种感受。再来一场雨,一番洗涤,不仅极静,而且极清极净了呢。《茧斋诗谈》评:“‘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那么,在这样的心境下,诗人又会看到怎样一番秋景呢?我们接着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1:明月从松间照下来,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画面明净安静,感觉内心很安宁。
生2:清泉石上流,感觉画面是有动感的,有生命力。
生3:明月松间照也是动的,但是感觉又是静的,这幅画面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师:大家研究得很深入啊,说得真好。老师有个疑问,这里的意象选择如明月、松、清泉、石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1:都是美好的事物,象征了诗人的品格。
生2:明月对松,清泉对石,由上而下,整个意境都是美好的。
师:好,更深入了。再深想,它们的质地?色泽?
生1:月光柔和的,松是直立的,清泉柔和的,石是坚硬的。
生2:月光、清泉皎洁清澈,松和石是青色的,都象征了诗人的高洁。
师:屈原《楚辞》有“被明月兮佩宝璐”,王维《济上四贤咏》有诗句:“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明月、清泉象征高洁没问题。明月自上而下,普照人间,仿佛连刚劲的松也被柔化了,清泉自近而远,无处不流,仿佛连坚硬的石也被抚慰了。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佛家很高的境界,叫做普度众生。
生:我明白了,明月清泉的高洁无处不在,比松石的高洁境界更高。
师:这位同学很有慧根啊。《唐诗矩》评:“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平淡,就是一种不刻意但又无所不在的淡然之美。所谓“功到极处是自然”。
师:颔联我们品出了很多滋味哦。再来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生1:竹林里传出笑声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摇动起来是打渔的船只回来了。这里写到了人,写出了一种热闹的景象,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
生2:热闹的景象我认为不对,首联空山,就是幽静的山,这里是否矛盾了?
师:王维《鹿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描写安静还是喧闹呢?
生:以闹衬静。
师: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竹子的沙沙声诗人听见了,就连莲叶的摇动声诗人也听见了,这是多么宁静的夜晚。诗人怎么就知道这是浣女,是渔舟呢?诗人选取竹、莲、浣女、渔舟,又有怎样的意蕴?
生1:诗人非常熟悉山民的生活,浣女和渔舟就是代表男耕女织的生活。
生2:竹和莲也是美好高洁的事物,暗示生活的环境十分美好,是诗人所向往的。
生3:梅兰竹菊四君子,竹具有君子品格,莲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诗人高洁品格。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老师也深受启发。忽然有个发现,竹和莲,浣女和渔舟,很有意思的对应组合哦。
生:竹喧和浣女,莲动和渔舟,是男和女、女和男的对应。
师:有意思,阴阳相合,合乎天地自然的规律。归浣女、下渔舟,正是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也是诗人向往的境界,一种和谐自然的境界。
师:所以尾联诗人自然而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家一起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可不仅仅是喜爱与留恋不舍了,而是参透了生活真谛的一种安闲安然、自在自得。
师:大家看板书,悟情,悟的是诗人的情意;品景,品出的是诗人的心灵图景,也就是心境,这品景悟情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意境品析法。现在,请同学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来小结一下本诗的意境之美与佛理禅境之美。
生1:本诗意境之美就是一种幽静清新的美,佛理禅境之美是自在悠然。
生2:本诗意境之美是明净淡远,佛理禅境之美就是平和淡然。
生3:本诗意境之美是清雅宁静,佛理禅境之美是和谐自然之美。
师:大家把板书读了一遍,没有提炼。这样,我们来看看古人的点评。《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中郭云:色韵清绝。《唐诗归》中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1:清绝、静极、高洁、老洁,就是我们归纳的幽静清新、明净淡远、清雅宁静之美。
生2:悠然、淡然、自然的心境就是清绝、静极、高洁。
师:是啊,我们在这首诗里读出了清、静、净的感觉,读出了悠然淡然与自然之美,这也就是读出了这首诗的佛理禅境之美啊。
师:大家按照板书上的提示,一起背诵这首诗。
师:现在再来看佛系这个概念,可不是看淡看开,随意就好。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一种自在悠然、平和淡然、和谐自然的心境。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让我们深呼吸一下,然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静心品味佛系诗人王维给我们心浮气躁的现代人提供的一味“寧心静气丸”。
师:布置一下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2.用意境品析法赏析王维的《竹里馆》。
四、教后反思
佛理禅境之美,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审美体验,要想讲清楚十分困难,只能点到为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因为课堂内容难度不小,所以在预习环节做足了功课,要求学生至少精读三篇《山居秋暝》的赏析文章,并做好摘抄。对王维的生平事迹做好学习记录,并诵读王维的经典山水诗,欣赏王维的山水画,慢慢酝酿一种读诗的心境。即便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做不到自然而然、行云流水,教师人为设计的痕迹比较重。值得肯定的是课堂中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有师生教学相长的快乐。教然后知不足,教学的路上,阅读与思考,永无止境。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山居秋暝;山水;佛理禅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62-02
一、教学设想
王维山水诗素以诗情画意著称,苏东坡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此教育者往往以品味赏析王维山水诗的诗情画意之美为教学重点。《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情画意自然是兼备的,但是细细品来,诗中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佛理禅境之美。王维全家信佛、一生奉佛、晚年更是奉佛长斋,加上其诗笔精妙,又擅山水画,终被世人评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以品味佛理禅境之美为教学重点与难点,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探究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用意境品析法赏析王维的山水诗。
2.领会诗中的意境之美与佛理禅境之美。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三、教学实录
师:最近网络上有个热词,叫“佛系”,据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自称“佛系青年”,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佛系”是什么意思?
生:佛系就是看淡看开,不必太执着太较真,随意就好。
师:大家都是这么理解吗?看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究竟什么是“佛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学习唐代真正的佛系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师:老师说王维是真正的佛系大诗人,有没有依据?课前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了关于王维的信息,大家都来说说看。
生:王维被称为“诗佛”。
生:王维,名维,字摩诘,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反映了他的佛教信仰。
生:王维一直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诗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师:是的,王维生于盛唐,正是佛风炽盛的时代,他全家信佛,尤其是他的母亲一生笃信。大家預习得很仔细很认真。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在领会这首诗的意境之美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品出它的佛理禅境之美。
师:大家看诗题,“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山居是居住在山中,秋瞑是秋天的傍晚。连起来就是在山中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师:“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正是傍晚。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山中、秋景?
生齐:山水诗。
师:是的,王维的山水诗别具一格。苏东坡曾评价其诗画,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齐读这首诗,整体感知其诗情画意之美。读完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1:我从整首诗读出诗人对山中秋景的喜爱之情。
生2:我从“王孙自可留”读出诗人的留恋不舍之情。
师:同样写秋景,我们回忆一下刚学过的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回忆一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感情?然后再读一读《山居秋暝》,比较一下。
生:我读出了杜诗的悲情,毛诗的豪情,对秋的感情都很强烈。但王维的感情淡一些。
师:是的,杜甫的秋悲,毛泽东的秋喜,而王维的秋与之相比,既不悲亦不喜,更多的是一种淡然悠然之情。正如《唐宋诗举要》中对这首诗的点评:“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师:通过初读感知,我们整体上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来品景悟情。要求如下:1.请充分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三联所呈现的画面。2.这些画面分别具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课前已经布置预习,小组内先交流,交流好了就举手。
师:我们先来看首联,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幽静的山中刚刚下了一场雨,天气真是秋天傍晚的好天气。这个画面很幽静,下了雨也很干净,感觉很惬意。
师:说得好,幽静的山就是空山,怎么不用静山而用空山,有何妙处?
生1:空山有一种空无一人的感觉,更加显出山的静。
生2:空山有空灵的感觉,可能跟诗人的心情有关。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能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诗景。内心空灵因而眼前空灵,所谓空山,正是诗人内心静到极处的一种感受。再来一场雨,一番洗涤,不仅极静,而且极清极净了呢。《茧斋诗谈》评:“‘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那么,在这样的心境下,诗人又会看到怎样一番秋景呢?我们接着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1:明月从松间照下来,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画面明净安静,感觉内心很安宁。
生2:清泉石上流,感觉画面是有动感的,有生命力。
生3:明月松间照也是动的,但是感觉又是静的,这幅画面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师:大家研究得很深入啊,说得真好。老师有个疑问,这里的意象选择如明月、松、清泉、石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1:都是美好的事物,象征了诗人的品格。
生2:明月对松,清泉对石,由上而下,整个意境都是美好的。
师:好,更深入了。再深想,它们的质地?色泽?
生1:月光柔和的,松是直立的,清泉柔和的,石是坚硬的。
生2:月光、清泉皎洁清澈,松和石是青色的,都象征了诗人的高洁。
师:屈原《楚辞》有“被明月兮佩宝璐”,王维《济上四贤咏》有诗句:“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明月、清泉象征高洁没问题。明月自上而下,普照人间,仿佛连刚劲的松也被柔化了,清泉自近而远,无处不流,仿佛连坚硬的石也被抚慰了。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佛家很高的境界,叫做普度众生。
生:我明白了,明月清泉的高洁无处不在,比松石的高洁境界更高。
师:这位同学很有慧根啊。《唐诗矩》评:“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平淡,就是一种不刻意但又无所不在的淡然之美。所谓“功到极处是自然”。
师:颔联我们品出了很多滋味哦。再来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生1:竹林里传出笑声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摇动起来是打渔的船只回来了。这里写到了人,写出了一种热闹的景象,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
生2:热闹的景象我认为不对,首联空山,就是幽静的山,这里是否矛盾了?
师:王维《鹿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描写安静还是喧闹呢?
生:以闹衬静。
师: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竹子的沙沙声诗人听见了,就连莲叶的摇动声诗人也听见了,这是多么宁静的夜晚。诗人怎么就知道这是浣女,是渔舟呢?诗人选取竹、莲、浣女、渔舟,又有怎样的意蕴?
生1:诗人非常熟悉山民的生活,浣女和渔舟就是代表男耕女织的生活。
生2:竹和莲也是美好高洁的事物,暗示生活的环境十分美好,是诗人所向往的。
生3:梅兰竹菊四君子,竹具有君子品格,莲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诗人高洁品格。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老师也深受启发。忽然有个发现,竹和莲,浣女和渔舟,很有意思的对应组合哦。
生:竹喧和浣女,莲动和渔舟,是男和女、女和男的对应。
师:有意思,阴阳相合,合乎天地自然的规律。归浣女、下渔舟,正是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也是诗人向往的境界,一种和谐自然的境界。
师:所以尾联诗人自然而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家一起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可不仅仅是喜爱与留恋不舍了,而是参透了生活真谛的一种安闲安然、自在自得。
师:大家看板书,悟情,悟的是诗人的情意;品景,品出的是诗人的心灵图景,也就是心境,这品景悟情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意境品析法。现在,请同学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来小结一下本诗的意境之美与佛理禅境之美。
生1:本诗意境之美就是一种幽静清新的美,佛理禅境之美是自在悠然。
生2:本诗意境之美是明净淡远,佛理禅境之美就是平和淡然。
生3:本诗意境之美是清雅宁静,佛理禅境之美是和谐自然之美。
师:大家把板书读了一遍,没有提炼。这样,我们来看看古人的点评。《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中郭云:色韵清绝。《唐诗归》中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1:清绝、静极、高洁、老洁,就是我们归纳的幽静清新、明净淡远、清雅宁静之美。
生2:悠然、淡然、自然的心境就是清绝、静极、高洁。
师:是啊,我们在这首诗里读出了清、静、净的感觉,读出了悠然淡然与自然之美,这也就是读出了这首诗的佛理禅境之美啊。
师:大家按照板书上的提示,一起背诵这首诗。
师:现在再来看佛系这个概念,可不是看淡看开,随意就好。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一种自在悠然、平和淡然、和谐自然的心境。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让我们深呼吸一下,然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静心品味佛系诗人王维给我们心浮气躁的现代人提供的一味“寧心静气丸”。
师:布置一下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2.用意境品析法赏析王维的《竹里馆》。
四、教后反思
佛理禅境之美,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审美体验,要想讲清楚十分困难,只能点到为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因为课堂内容难度不小,所以在预习环节做足了功课,要求学生至少精读三篇《山居秋暝》的赏析文章,并做好摘抄。对王维的生平事迹做好学习记录,并诵读王维的经典山水诗,欣赏王维的山水画,慢慢酝酿一种读诗的心境。即便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做不到自然而然、行云流水,教师人为设计的痕迹比较重。值得肯定的是课堂中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有师生教学相长的快乐。教然后知不足,教学的路上,阅读与思考,永无止境。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