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研究和实践时,很多教师感到最难把握的是自己在其中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教师要不要介入、何时介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可以说是教师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在这一期的“交互平台”栏目中,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游戏案例来和读者们一起探讨。案例是由上海的两位青年骨干教师撰写的,他们观察记录了两个真实的游戏情景,并作了相应的剖析和反思。我们又邀请对游戏指导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的周淑瑛老师分别对这两个案例进行评析。作为读者,相信您对这两个案例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逐渐澄清关于自主游戏的一些认识,促使游戏真正体现出促进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情景再现:
某天早上,中班幼儿陆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游戏。昂昂选择了娃娃家,他独自在娃娃家煮饭洗碗,玩得有滋有味。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听到他喊“着火了,着火了”,只见他拿着“电话机”,一边拨号一边念叨:“119,119,我家着火了。”我也假装拿起电话,回应他:“你家在哪里?”他说不清楚地址,只告诉我:“就是娃娃家。”我接着对他说:“你现在能找到安全的地方吗?我们马上过来。”他马上就用手捂住口鼻,蹲着逃出了娃娃家。我赶到后请他一起去把“水龙头”打开,把“火”浇灭了。
这时,宇宇也来玩娃娃家了,他和昂昂一个扮爸爸,一个扮孩子。宇宇一头扎入厨房洗菜、烧饭、整理饭桌,昂昂几次想插手,宇宇都不让他帮忙。宇宇饭还没烧好,昂昂又在厨房叫了起来:“着火了,着火了!”他边叫边向“电话机”方向跑去。我就赶紧假装拿起电话机,打到娃娃家找“爸爸”宇宇,告诉他厨房的“煤气”忘了关,着火了。宇宇赶紧关上了“煤气”,“火”灭了,而昂昂却站在一旁,看上去很失望。
后来又有两个小女孩悠悠和乐乐加入了娃娃家游戏,一个扮妈妈,一个扮姐姐。“妈妈”和“姐姐”有说有笑,烫衣服、洗澡、做功课,昂昂和她们没有共同的话题。于是,他走进厨房,打开“煤气”,又开始叫:“着火了,着火了!”宇宇听到后马上赶来把“煤气”关了。这时,昂昂“哇”地一声哭了,甩着手说自己烫伤了,大家都不知所措地看着他。我进入娃娃家,查看了昂昂的手,对大家说:“真的,被火烧伤了呢,怎么办?”“妈妈”说:“带他去医院吧!”接着,几个孩子围绕看病、照顾病人的主题开展游戏,昂昂快乐地做着病人,娃娃家再也没有着火了。
案例分析:
我认为,游戏中昂昂三次引发“着火”的情节,都是在试图寻找游戏的伙伴。当昂昂第一次利用火灾事件寻求玩伴时,教师参与进来,与他进行互动,共同游戏,满足了他的游戏愿望。可宇宇加入游戏后并没有与昂昂产生互动,于是昂昂又一次利用火灾事件试图寻求玩伴。这一次,宇宇直接用行动(关火)解决了问题,在语言与肢体上并没有与昂昂发生交互。可以说这两个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满足的点不同:宇宇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他的角色行为都围绕游戏材料展开;而昂昂更希望从角色之间的互动中获得满足。显然,第二次火灾事件的解决没有让他得到满足,所以他看上去很失望。昂昂第三次试图利用火灾事件寻求玩伴也失败了,于是,他哭了,这种哭闹也是想引起同伴的关注,但同伴没能理解他的意图。这时,教师的参与建立起悠悠(娃娃家妈妈)与昂昂(娃娃家孩子)之间的联系,使大家围绕着看病的主题开展游戏,角色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了。
鉴于这一案例发生于中班上学期,从年龄特点来说,这几个孩子在游戏中还不会共同协商确立游戏主题,大家还是各管各玩,因此,教师必须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在必要时引导他们将游戏主题串联起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引导他们进行互动,从而满足他们的游戏愿望。
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映。鉴于中班幼儿在社会性游戏中尚缺乏角色互动意识,教师在日常的交流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人与自己的关系,进而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使游戏发挥它应有的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情景再现:
某天早上,中班幼儿陆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游戏。昂昂选择了娃娃家,他独自在娃娃家煮饭洗碗,玩得有滋有味。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听到他喊“着火了,着火了”,只见他拿着“电话机”,一边拨号一边念叨:“119,119,我家着火了。”我也假装拿起电话,回应他:“你家在哪里?”他说不清楚地址,只告诉我:“就是娃娃家。”我接着对他说:“你现在能找到安全的地方吗?我们马上过来。”他马上就用手捂住口鼻,蹲着逃出了娃娃家。我赶到后请他一起去把“水龙头”打开,把“火”浇灭了。
这时,宇宇也来玩娃娃家了,他和昂昂一个扮爸爸,一个扮孩子。宇宇一头扎入厨房洗菜、烧饭、整理饭桌,昂昂几次想插手,宇宇都不让他帮忙。宇宇饭还没烧好,昂昂又在厨房叫了起来:“着火了,着火了!”他边叫边向“电话机”方向跑去。我就赶紧假装拿起电话机,打到娃娃家找“爸爸”宇宇,告诉他厨房的“煤气”忘了关,着火了。宇宇赶紧关上了“煤气”,“火”灭了,而昂昂却站在一旁,看上去很失望。
后来又有两个小女孩悠悠和乐乐加入了娃娃家游戏,一个扮妈妈,一个扮姐姐。“妈妈”和“姐姐”有说有笑,烫衣服、洗澡、做功课,昂昂和她们没有共同的话题。于是,他走进厨房,打开“煤气”,又开始叫:“着火了,着火了!”宇宇听到后马上赶来把“煤气”关了。这时,昂昂“哇”地一声哭了,甩着手说自己烫伤了,大家都不知所措地看着他。我进入娃娃家,查看了昂昂的手,对大家说:“真的,被火烧伤了呢,怎么办?”“妈妈”说:“带他去医院吧!”接着,几个孩子围绕看病、照顾病人的主题开展游戏,昂昂快乐地做着病人,娃娃家再也没有着火了。
案例分析:
我认为,游戏中昂昂三次引发“着火”的情节,都是在试图寻找游戏的伙伴。当昂昂第一次利用火灾事件寻求玩伴时,教师参与进来,与他进行互动,共同游戏,满足了他的游戏愿望。可宇宇加入游戏后并没有与昂昂产生互动,于是昂昂又一次利用火灾事件试图寻求玩伴。这一次,宇宇直接用行动(关火)解决了问题,在语言与肢体上并没有与昂昂发生交互。可以说这两个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满足的点不同:宇宇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他的角色行为都围绕游戏材料展开;而昂昂更希望从角色之间的互动中获得满足。显然,第二次火灾事件的解决没有让他得到满足,所以他看上去很失望。昂昂第三次试图利用火灾事件寻求玩伴也失败了,于是,他哭了,这种哭闹也是想引起同伴的关注,但同伴没能理解他的意图。这时,教师的参与建立起悠悠(娃娃家妈妈)与昂昂(娃娃家孩子)之间的联系,使大家围绕着看病的主题开展游戏,角色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了。
鉴于这一案例发生于中班上学期,从年龄特点来说,这几个孩子在游戏中还不会共同协商确立游戏主题,大家还是各管各玩,因此,教师必须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在必要时引导他们将游戏主题串联起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引导他们进行互动,从而满足他们的游戏愿望。
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映。鉴于中班幼儿在社会性游戏中尚缺乏角色互动意识,教师在日常的交流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人与自己的关系,进而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使游戏发挥它应有的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