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创新是促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区域民众福祉增进的有机联系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网络系统行为。区域创新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经历初级要素主导、中级要素主导、高级要素主导等三个阶段。衡量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就是地区劳动生产率(区域内每个劳动者年创造的GDP)和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
关键词:区域创新;依据;起点;终点;过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6-0001-04
Discussion on regional innovation phases
HUANG Zhi-liang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Regional innovation is an organic economic network system behavior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to raise regional residents benefit with characteristics.Regional innovation is not once for all but is a process which experiences such three phases as initial factor leading process,middle factor leading process and advanced factor leading process.The mark that measures different phas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s local labor production rate (per capita GDP in a region) and per capita education years.
Key words:regional innovation;dependence;initiating point;ending point;process
一、引言
关于区域创新,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996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支持并产生的革新行为。
加拿大Dolorem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的行为。
柳卸林(2003)等认为,区域创新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与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行为。
邹再进(2006)、胡宝娣(2003)等认为,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彼此密切联系,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本、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行为。
本文则认为,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经济区域内,各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在经济活动中置入新需求、新要素、新产业、新组织、新制度等而建立的促进区域发展能力提高和区域民众福祉增进的有机联系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网络系统行为。
(1)区域创新的范围为特定经济区域,它包括跨国的经济区(内含地理相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跨省的经济区(内含地理相连的若个省或其中的部分地区)、省、县(市)、跨县经济区(内含地理相连的若干县市),最小范围为县(市)。
(2)区域创新的性质是一个地域经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或行政系统的行为。
(3)构成区域创新的要素包括相互联系的主体要素(企业、地方政府、教育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客体要素(需求、生产要素、产业、硬环境)等两类硬要素,以及存在于主客体两类要素中的软要素(制度、文化等)。
(4)区域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域民众福祉的增进,构成区域创新的所有子系统及其要素均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设立或选取的。
(5)区域创新的体系结构和形态是各具特色的,它是由各地区独特的地域区位、历史、文化、资源、内外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区域创新的构成体系本质上是地域经济运动系统,它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地域创新主体系统,包括家庭、企业、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即区域组织机构系统,或简称区域组织系统。第二,地域创新客体系统,包括需求、产业、生产要素、硬环境等客体系统。即区域需求系统、区域生产要素系统、区域产业系统、区域硬环境系统等。第三,地域创新软系统,包括存在于主客体内的制度、体制、机制、文化等系统,简称为区域制度系统、区域文化系统等。
区域创新行为可大致分解为区域需求创新和区域生产要素创新。区域需求创新包括区内市场和区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区域生产要素创新,即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知识、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资金等等。其中,知识和技术是生产要素的核心。区域产业创新,即区域创新的主要客体,亦是区域创新的中心对象或主线,其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质和量上的提高,产业组合的优化。区域硬环境创新,即区域创新的基本客体之一,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硬件保障,主要包括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生态环境等。区域组织创新,即区域创新的主体,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主体,它包括家庭、企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科技机构、文化机构、医疗机构等等。区域制度创新,即区域创新的软环境,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制度保障系统,包括制度、体制、机制等。区域文化创新,即区域创新的软环境或软件系统之一,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精神保障系统,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习俗等等。
二、划分区域创新阶段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演变,进而决定社会形态。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革命性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社会进步及社会形态的标尺。据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包含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素质在内的生产要素作为判识国家或区域创新阶段的主要标尺。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富裕导向。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不同的。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它来自基本生产要素;在投资导向阶段,它来自基本生产要素、更多先进的生产要素、个人和企业的成就动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需求的规模及成长;在创新导向阶段,它来自创造并提升先进和专业化的生产要素、企业发展全球策略、相关与支持产业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化发展、国内需求国际化与专业化;在富裕导向阶段,于创新导向阶段起作用的四个因素均出现弱化:专业化生产要素停滞不前、企业发展动机下降及其竞争力衰退、产业集群缩水、需求面窄化到与富裕相关的产业。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迈克尔·波特,均把生产要素始终作为社会形态或现代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可以根据生产要素使用的不同等级及水平,大致确定为区分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基本依据。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创新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自身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演进的若干阶段。
三、区域创新的起点:尚未工业化的传统区域
区域创新一般情况下发生于以下一类区域:
尚未工业化的传统区域。这类区域的特征主要是未经培训,仅凭经验的简单劳动力,使用手工工具,使用传统技术和天然资源,从事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或传统商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我或家族的生存需要。在这样的区域,传统家庭占统治地位,无论是使用的资源,还是生存的家园、环境以及人们抱有的观念、习俗等,均是千百年变化不大,或基本不变的。
当然,尚有另一类区域,它们是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因各种内外部条件而处于停滞的区域。如资源枯竭而又未找到新产业支点的老工业基地,或工业化完成后整个社会趋于保守、不图上进的富裕区域。后一类是区域创新起点的特例,前一类是区域创新进点的通例。因此,这里把研究起点主要摆在前一类区域。
四、区域创新一般经历的三个阶段
作为传统区域,其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区域创新主要经历初级要素主导、中级要素主导、高级要素主导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要素主导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为主,以满足发展、娱乐需要为辅。不过这时的需求范围基本上是本土的城市居民家庭、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区域外需求十分有限;使用的工具在农业中以手工农具为主,但在工业、服务业领域,机械工具、电气设备得到较大范围使用;受过小学教育的劳动者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力,采用的技术除传统技术外,已有了部分新改良的或引进的较先进技术;部分剩余资金或引进资金开始投资于本地农副产品的加工,或其他非农产业。这样,除传统产业外,部分新式工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与之相适应,低等级的公路,连接主要城市的铁路,新兴城市及其一般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得以建立;除城乡的传统家庭外,部分有初中等文化的家庭,个体、合伙、家族企业,初、中等教育机构,甚至城市中的高校,近现代的文化、医疗、科技机构等等,在这时也大量出现;新的思想、观念在本地域内不断产生,少量外来的进步思想、文化得到传播;与上述变革相适应的合作制度、企业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政府体制等等得以初步建立。
此时,已出现少量的现代的、准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但他们尚未在区域内占统治地位,传统的生产和经营在区域内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仍占了主要地位。
第二阶段:中级要素主导阶段
在初级创新阶段成果得以巩固的基础上,区域创新又有新的发展:满足本地居民发展与享乐需要的比重日益提高,区域外及海外需求逐步被发现并日益被开发出来;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广泛使用,但尚有少数行业使用手工工具;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力,新发明的、引进的、较先进的技术逐渐被普遍应用;在农业剩余增加并多样化基础上,依托较先进技术的工业、服务业日益占了统治地位;大规模的公路、铁路、高速路、机场、码头等城市公用设施得以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少子女的核心家庭、现代企业、中高等教育机构、较高级的科研院所及技术推广机构、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及服务型政府等开始涌现;新的思想、观念、文化广泛被人们接受,开拓开放意识渐渐地普及;适应这一系列变化的现代公司制、市场体制、科技教育新体制、人才信息流动体制、金融商业制度、法律法规等逐步建立框架。
第三阶段:高级要素主导阶段
在取得中级创新阶段成果基础上,区域创新继续向较高方向发展:本地居民的发展、享乐、实现理想等个性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而且对社会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有更强烈的诉求,区域外和海外需求得到深度拓展;现代的机电设备在三次产业部门均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成为生产、服务的主力,个人及社会空前重视开发原创技术和发展新知识,深加工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创新资金受到社会鼓励并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创新;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不仅在本地生产中占了统治地位,而且基于地域历史、文化、自然的有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得以建立并逐步壮大;不仅一般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在城乡得到构建和完善,而且支撑高级创新的高级基础设施、现代网络设施、高级公共设施、高级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学习型家庭、发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体系、学习服务型政府、各类专门化的非政府组织、大型的企业集团及扁平的新型创新企业等广泛建立和发展;强烈的民族自强自立意识、强烈的开拓开放意思、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追求进步的思想等等成为文化的主流。相应的,有利于技术和知识原创的科教制度、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体制、现代公司制、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技体制、现代市场体制、行政体制、现代的法律法规、文化体制等等,成为区域创新的有力保障。在这一时期尚存在少量运用初、中级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和经营,但由于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已无足轻重而可忽略不计。也可能此时在个别行业或局部出现停滞或保守倾向,同样因它们较微弱而被掩饰。
五、区域创新的终点:现代化区域的普及
经过三个阶段的区域创新,达到区域的现代化。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现代化,城市、乡村的现代化和一体化,生态环境和区域内人的现代化,这就是区域创新的终点。当然,实现现代化不是区域创新的结束,而是工业化时期的区域创新达到了当时的前沿水平。在此之后,区域创新将会在另一种新的历史形态下展开。
这种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虽是区域经济进步或区域创新的一般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必须经历的。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有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快速经历或跳过某个阶段,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则会长久滞留于某个阶段。前者的例子可从韩国和中国深圳看到,后者的例子在20世纪的英国默西郡看到。
六、区域创新阶段的衡量指标
对于区域创新阶段的衡量指标,至少用一组反映区域需求创新、区域要素创新、区域产业创新、区域环境创新、区域制度创新、区域组织创新、区域文化创新的具体指标去刻画,但由于区域创新阶段跨越时间较长,覆盖领域较广,适应的国度和区域十分宽泛,因此,指标过细反而容易掩盖本质规定。笔者主张用地区劳动生产率(区域内每个劳动者年创造的GDP)来作为衡量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标志值或核心指标。该指标的主要优点是:能全面反映区域创新七个子系统的综合效果;能反映区域创新的长期趋势;能综合刻画发达国家及地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历史和现状;数据易于采集。最根本的优点是,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劳动生产率高低对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据此,笔者将中国1953年的各省平均劳动生产率1 843盖凯美元(盖—凯测算值详见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视为初级要素主导阶段的标志值。之所以选择这一年的经验值,是因为中国于1952年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中国真正的工业化、区域创新是从1953年起才起步的,此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韩国差不多。将1992年韩国的劳动生产率23 749盖凯美元视为中级要素主导阶段的标志值。之所以选择这一年的经验值,是因为韩国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投资后,此时的区域创新进入了一个较高阶段。将美国1992年的劳动生产率46 242盖凯美元视为高级要素主导阶段的标志值。之所以选择这一年的经验值,是因为个人电脑是从此时开始普及的,新经济差不多亦是从此时开始出现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区域创新阶段的观察值: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若小于或等于6年,则处于初级要素主导的阶段;若大于6年,小于15年,则处于中级要素主导的阶段;若等于及大于15年,则处于高级要素主导阶段。
参考文献:
[1] 库克,等.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作用[M].伦敦:UCC出版社,1996.
[2] 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3):243-263.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 邹再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胡宝娣,胡兵.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3(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弘流;责任校对:段文娟)
关键词:区域创新;依据;起点;终点;过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6-0001-04
Discussion on regional innovation phases
HUANG Zhi-liang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Regional innovation is an organic economic network system behavior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to raise regional residents benefit with characteristics.Regional innovation is not once for all but is a process which experiences such three phases as initial factor leading process,middle factor leading process and advanced factor leading process.The mark that measures different phas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s local labor production rate (per capita GDP in a region) and per capita education years.
Key words:regional innovation;dependence;initiating point;ending point;process
一、引言
关于区域创新,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996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支持并产生的革新行为。
加拿大Dolorem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的行为。
柳卸林(2003)等认为,区域创新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与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行为。
邹再进(2006)、胡宝娣(2003)等认为,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彼此密切联系,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本、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行为。
本文则认为,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经济区域内,各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在经济活动中置入新需求、新要素、新产业、新组织、新制度等而建立的促进区域发展能力提高和区域民众福祉增进的有机联系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网络系统行为。
(1)区域创新的范围为特定经济区域,它包括跨国的经济区(内含地理相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跨省的经济区(内含地理相连的若个省或其中的部分地区)、省、县(市)、跨县经济区(内含地理相连的若干县市),最小范围为县(市)。
(2)区域创新的性质是一个地域经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或行政系统的行为。
(3)构成区域创新的要素包括相互联系的主体要素(企业、地方政府、教育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客体要素(需求、生产要素、产业、硬环境)等两类硬要素,以及存在于主客体两类要素中的软要素(制度、文化等)。
(4)区域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域民众福祉的增进,构成区域创新的所有子系统及其要素均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设立或选取的。
(5)区域创新的体系结构和形态是各具特色的,它是由各地区独特的地域区位、历史、文化、资源、内外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区域创新的构成体系本质上是地域经济运动系统,它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地域创新主体系统,包括家庭、企业、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即区域组织机构系统,或简称区域组织系统。第二,地域创新客体系统,包括需求、产业、生产要素、硬环境等客体系统。即区域需求系统、区域生产要素系统、区域产业系统、区域硬环境系统等。第三,地域创新软系统,包括存在于主客体内的制度、体制、机制、文化等系统,简称为区域制度系统、区域文化系统等。
区域创新行为可大致分解为区域需求创新和区域生产要素创新。区域需求创新包括区内市场和区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区域生产要素创新,即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知识、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资金等等。其中,知识和技术是生产要素的核心。区域产业创新,即区域创新的主要客体,亦是区域创新的中心对象或主线,其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质和量上的提高,产业组合的优化。区域硬环境创新,即区域创新的基本客体之一,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硬件保障,主要包括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生态环境等。区域组织创新,即区域创新的主体,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主体,它包括家庭、企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科技机构、文化机构、医疗机构等等。区域制度创新,即区域创新的软环境,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制度保障系统,包括制度、体制、机制等。区域文化创新,即区域创新的软环境或软件系统之一,亦是区域产业创新的精神保障系统,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习俗等等。
二、划分区域创新阶段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演变,进而决定社会形态。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革命性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社会进步及社会形态的标尺。据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包含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素质在内的生产要素作为判识国家或区域创新阶段的主要标尺。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富裕导向。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不同的。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它来自基本生产要素;在投资导向阶段,它来自基本生产要素、更多先进的生产要素、个人和企业的成就动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需求的规模及成长;在创新导向阶段,它来自创造并提升先进和专业化的生产要素、企业发展全球策略、相关与支持产业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化发展、国内需求国际化与专业化;在富裕导向阶段,于创新导向阶段起作用的四个因素均出现弱化:专业化生产要素停滞不前、企业发展动机下降及其竞争力衰退、产业集群缩水、需求面窄化到与富裕相关的产业。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迈克尔·波特,均把生产要素始终作为社会形态或现代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可以根据生产要素使用的不同等级及水平,大致确定为区分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基本依据。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创新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自身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演进的若干阶段。
三、区域创新的起点:尚未工业化的传统区域
区域创新一般情况下发生于以下一类区域:
尚未工业化的传统区域。这类区域的特征主要是未经培训,仅凭经验的简单劳动力,使用手工工具,使用传统技术和天然资源,从事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或传统商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我或家族的生存需要。在这样的区域,传统家庭占统治地位,无论是使用的资源,还是生存的家园、环境以及人们抱有的观念、习俗等,均是千百年变化不大,或基本不变的。
当然,尚有另一类区域,它们是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因各种内外部条件而处于停滞的区域。如资源枯竭而又未找到新产业支点的老工业基地,或工业化完成后整个社会趋于保守、不图上进的富裕区域。后一类是区域创新起点的特例,前一类是区域创新进点的通例。因此,这里把研究起点主要摆在前一类区域。
四、区域创新一般经历的三个阶段
作为传统区域,其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区域创新主要经历初级要素主导、中级要素主导、高级要素主导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要素主导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为主,以满足发展、娱乐需要为辅。不过这时的需求范围基本上是本土的城市居民家庭、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区域外需求十分有限;使用的工具在农业中以手工农具为主,但在工业、服务业领域,机械工具、电气设备得到较大范围使用;受过小学教育的劳动者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力,采用的技术除传统技术外,已有了部分新改良的或引进的较先进技术;部分剩余资金或引进资金开始投资于本地农副产品的加工,或其他非农产业。这样,除传统产业外,部分新式工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与之相适应,低等级的公路,连接主要城市的铁路,新兴城市及其一般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得以建立;除城乡的传统家庭外,部分有初中等文化的家庭,个体、合伙、家族企业,初、中等教育机构,甚至城市中的高校,近现代的文化、医疗、科技机构等等,在这时也大量出现;新的思想、观念在本地域内不断产生,少量外来的进步思想、文化得到传播;与上述变革相适应的合作制度、企业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政府体制等等得以初步建立。
此时,已出现少量的现代的、准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但他们尚未在区域内占统治地位,传统的生产和经营在区域内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仍占了主要地位。
第二阶段:中级要素主导阶段
在初级创新阶段成果得以巩固的基础上,区域创新又有新的发展:满足本地居民发展与享乐需要的比重日益提高,区域外及海外需求逐步被发现并日益被开发出来;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广泛使用,但尚有少数行业使用手工工具;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力,新发明的、引进的、较先进的技术逐渐被普遍应用;在农业剩余增加并多样化基础上,依托较先进技术的工业、服务业日益占了统治地位;大规模的公路、铁路、高速路、机场、码头等城市公用设施得以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少子女的核心家庭、现代企业、中高等教育机构、较高级的科研院所及技术推广机构、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及服务型政府等开始涌现;新的思想、观念、文化广泛被人们接受,开拓开放意识渐渐地普及;适应这一系列变化的现代公司制、市场体制、科技教育新体制、人才信息流动体制、金融商业制度、法律法规等逐步建立框架。
第三阶段:高级要素主导阶段
在取得中级创新阶段成果基础上,区域创新继续向较高方向发展:本地居民的发展、享乐、实现理想等个性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而且对社会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有更强烈的诉求,区域外和海外需求得到深度拓展;现代的机电设备在三次产业部门均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成为生产、服务的主力,个人及社会空前重视开发原创技术和发展新知识,深加工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创新资金受到社会鼓励并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创新;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不仅在本地生产中占了统治地位,而且基于地域历史、文化、自然的有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得以建立并逐步壮大;不仅一般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在城乡得到构建和完善,而且支撑高级创新的高级基础设施、现代网络设施、高级公共设施、高级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学习型家庭、发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体系、学习服务型政府、各类专门化的非政府组织、大型的企业集团及扁平的新型创新企业等广泛建立和发展;强烈的民族自强自立意识、强烈的开拓开放意思、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追求进步的思想等等成为文化的主流。相应的,有利于技术和知识原创的科教制度、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体制、现代公司制、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技体制、现代市场体制、行政体制、现代的法律法规、文化体制等等,成为区域创新的有力保障。在这一时期尚存在少量运用初、中级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和经营,但由于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已无足轻重而可忽略不计。也可能此时在个别行业或局部出现停滞或保守倾向,同样因它们较微弱而被掩饰。
五、区域创新的终点:现代化区域的普及
经过三个阶段的区域创新,达到区域的现代化。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现代化,城市、乡村的现代化和一体化,生态环境和区域内人的现代化,这就是区域创新的终点。当然,实现现代化不是区域创新的结束,而是工业化时期的区域创新达到了当时的前沿水平。在此之后,区域创新将会在另一种新的历史形态下展开。
这种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虽是区域经济进步或区域创新的一般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必须经历的。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有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快速经历或跳过某个阶段,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则会长久滞留于某个阶段。前者的例子可从韩国和中国深圳看到,后者的例子在20世纪的英国默西郡看到。
六、区域创新阶段的衡量指标
对于区域创新阶段的衡量指标,至少用一组反映区域需求创新、区域要素创新、区域产业创新、区域环境创新、区域制度创新、区域组织创新、区域文化创新的具体指标去刻画,但由于区域创新阶段跨越时间较长,覆盖领域较广,适应的国度和区域十分宽泛,因此,指标过细反而容易掩盖本质规定。笔者主张用地区劳动生产率(区域内每个劳动者年创造的GDP)来作为衡量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标志值或核心指标。该指标的主要优点是:能全面反映区域创新七个子系统的综合效果;能反映区域创新的长期趋势;能综合刻画发达国家及地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历史和现状;数据易于采集。最根本的优点是,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劳动生产率高低对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据此,笔者将中国1953年的各省平均劳动生产率1 843盖凯美元(盖—凯测算值详见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视为初级要素主导阶段的标志值。之所以选择这一年的经验值,是因为中国于1952年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中国真正的工业化、区域创新是从1953年起才起步的,此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韩国差不多。将1992年韩国的劳动生产率23 749盖凯美元视为中级要素主导阶段的标志值。之所以选择这一年的经验值,是因为韩国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投资后,此时的区域创新进入了一个较高阶段。将美国1992年的劳动生产率46 242盖凯美元视为高级要素主导阶段的标志值。之所以选择这一年的经验值,是因为个人电脑是从此时开始普及的,新经济差不多亦是从此时开始出现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区域创新阶段的观察值: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若小于或等于6年,则处于初级要素主导的阶段;若大于6年,小于15年,则处于中级要素主导的阶段;若等于及大于15年,则处于高级要素主导阶段。
参考文献:
[1] 库克,等.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作用[M].伦敦:UCC出版社,1996.
[2] 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3):243-263.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 邹再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胡宝娣,胡兵.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3(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弘流;责任校对: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