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破与立、源与流、血脈与灵魂的关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历史锤炼下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仍生生不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精髓所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稳定小环境,立足大平台,合理利用媒体平台,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保证民族与世界接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此番讲话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命道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是源与流、破与立、血脉与灵魂的关系。
(一)源与流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囊括中华上下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源,是悠久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派生,是时代生命力的再现,文化不能隔断,历史不能臆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力量、发展根基,承载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
(二)破与立得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也有不合理内核存在,我们应努力维系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进行升华与发展,根除具有局限性的传统文化,稳定大格局,永葆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使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时代特色,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突破传统格局,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现代智慧,不断发展。《大学》中说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是破与立得关系[1]。
(三)血脉与灵魂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连,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植根与中华人民内心深处,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有力根基,为中华思想层次发展提供了绵延不绝精神动力和发展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的基础上,以现代国情作为基点,坚持奉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新生,保留根基,持续发展。是根和魂的关系[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路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一)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需要长期坚持,绝不可一蹴而就,要做好打长期攻坚战的准备,是在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下,协同推进,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是素质教育事业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小培养,相关教育事业的推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包括父母自我教育及孩子教育,双向教育、共同探讨学习,形成良好家庭氛围,从小家庭走向大民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生根发芽;社会教育泛指全中国人民群众普及化,社会教育具有范围广、力度大、影响深远等特点,是全民族性教育,因此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充分利用媒介传播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媒体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大众媒体为平台,设计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相关元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平台进行宣传[4]。网络平台如微博、头条新闻等方式,宣传力度更大,扩散速度更快,易于管理,争取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的学习氛围。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君子坦荡荡”等做人风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为土壤生根发芽,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社会主义实践中,应加大对外开放,将“新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交流融合、兼收并蓄中发现进步,具有世界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越进世界人的视野中,我们愿与其他国家一起,携手推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存进世界共同发展。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要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凯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黑河学刊,2017(2):19-20.
[2]韩东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析[J].才智,2018(15):42-43.
[3]赵万东.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8(2):43-44.
[4]贺吉琴.浅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现代交际,2018(2):209-209.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绿地小学)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此番讲话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命道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是源与流、破与立、血脉与灵魂的关系。
(一)源与流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囊括中华上下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源,是悠久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派生,是时代生命力的再现,文化不能隔断,历史不能臆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力量、发展根基,承载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
(二)破与立得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也有不合理内核存在,我们应努力维系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进行升华与发展,根除具有局限性的传统文化,稳定大格局,永葆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使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时代特色,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突破传统格局,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现代智慧,不断发展。《大学》中说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是破与立得关系[1]。
(三)血脉与灵魂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连,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植根与中华人民内心深处,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有力根基,为中华思想层次发展提供了绵延不绝精神动力和发展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的基础上,以现代国情作为基点,坚持奉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新生,保留根基,持续发展。是根和魂的关系[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路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一)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需要长期坚持,绝不可一蹴而就,要做好打长期攻坚战的准备,是在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下,协同推进,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是素质教育事业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小培养,相关教育事业的推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包括父母自我教育及孩子教育,双向教育、共同探讨学习,形成良好家庭氛围,从小家庭走向大民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生根发芽;社会教育泛指全中国人民群众普及化,社会教育具有范围广、力度大、影响深远等特点,是全民族性教育,因此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充分利用媒介传播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媒体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大众媒体为平台,设计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相关元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平台进行宣传[4]。网络平台如微博、头条新闻等方式,宣传力度更大,扩散速度更快,易于管理,争取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的学习氛围。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君子坦荡荡”等做人风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为土壤生根发芽,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社会主义实践中,应加大对外开放,将“新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交流融合、兼收并蓄中发现进步,具有世界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越进世界人的视野中,我们愿与其他国家一起,携手推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存进世界共同发展。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要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凯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黑河学刊,2017(2):19-20.
[2]韩东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析[J].才智,2018(15):42-43.
[3]赵万东.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8(2):43-44.
[4]贺吉琴.浅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现代交际,2018(2):209-209.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绿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