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G 23G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前节形态学变化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h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比观察20G及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的形态学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前瞻性分析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行初次玻璃体手术治疗成功的131例患者133只眼,分为20G手术组和23G手术组,随访3个月。应用UBM观察术后眼前节各种改变,比较两组间眼压、前房深度、房角、虹膜及睫状体形态学变化的差异。

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前节UBM的形态学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睫状体脱离;(2)房角关闭;(3)巩膜穿刺口玻璃体崁塞;(4)睫状体前增殖膜形成;(5)睫状体萎缩。20G组手术后出现眼前节改变的有46只眼,23G组术后出现眼前节改变的有22只眼。两组相比,巩膜穿刺口崁塞在23G组显著高于20G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3)。睫状体脱离在23G组比例也明显高于20G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62)而其余的眼前节改变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98,0.172,1.000)。术后1周及3个月20G组的前房深度均深于23G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62,0.301)。术后1周20G组眼压显著高于23G组(P=0.05),至术后3个月,仍高于23G组,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13)。睫状体脱离在不同疾病间的发生率有显著不同(P=0.041),PDR和RVO患者术后发病率高于其他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PDR是术后睫状体脱离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r=0.296 P=0.002)。术后前房深度与睫状体脱离间的关系密切(r=-0.344,P=0.026),而房角及眼压与睫状体脱离均无显著相关。

结论

睫状体脱离、房角关闭及玻璃体崁塞是PPV术后常见的眼前节改变。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睫状体脱离发生率更高,而巩膜穿刺口玻璃体崁塞及睫状体脱离在23G手术后更为常见。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60-01  食管异物是耳鼻科常见病之一,多为进食匆忙或注意力不集中,食物未经仔细咀嚼而咽下,嵌顿在食管狭窄处所致。异物种类众多,以动物性最常见,如鱼刺、鸡骨、肉块等;其次为金属类,如硬币等;此外,还有化学合成类及植物类,如假牙、枣核等。现将我科20例食管异物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
目的分析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MT)随访观察资料,并探讨SD-OCT在该类病变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诊断明确的98例98只眼VMT的SD-OCT影像进行分析研究,观察随访VMT眼玻璃体黄斑粘连的自然转归,并分析总结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根据SD-OCT观察到的
期刊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形态应用频域OCT量化,评估患者术后视力预后与量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裂孔闭合的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根据Gass分期:Ⅱ期8只眼,Ⅲ期12只眼,Ⅳ4只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利用SD-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