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的“金砖+”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b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5日,以“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以及埃及、墨西哥、几内亚、塔吉克斯坦、泰国五国共同参加,这标志着中国提出的着眼未来的“金砖+”合作模式正式开启,世界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
  改变世界的十年
  2003年,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国家”的概念。2006年,金砖合作机制正式建立。之所以称过去十年为“金色十年”,是因为金砖国家在这十年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主要力量。这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金砖国家经济总体实力快速上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成为第七大经济体,巴西成为第九大经济体,俄罗斯居第12位,南非居第38位。金砖国家加强合作、携手并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金砖国家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外长会议上升为领导人年度峰会,从政治外交到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从政府到工商界、智库,再到更广泛领域的合作。迄今为止已经在众多领域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政府部门层面建立的部级合作机制就有16个之多,涵盖外交、财经、经贸、工业、通信、农业、环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海关、税务等领域。
  金砖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南非在2010年的加入,金砖国家在全球各大洲的代表性进一步得到增强。在G20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五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占13.2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达14.91%。
  在金砖国家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并不断提升影响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对如何朝着一体化目标方向发展有不同认识;彼此间的相互贸易投资比例水平远低于其在世界贸易投资中的比例;合作的机制化和务实性有待提升和加强等。
  潜能与挑战
  未来十年,金砖国家合作仍处在黄金发展机遇期。
  第一, 五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巨大。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中国和印度将继续领跑全球,俄罗斯和巴西已经渡过了结构调整和转型中最为困难的时期,恢复了正增长且有进一步提速的空间,南非也步入了正增长轨道。乐观估计,十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将与美国大体持平,而印度将跃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和巴西将进入2万亿美元行列, 届时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将与G7平起平坐。
  第二,金砖国家合作的潜能巨大。在开放世界中,经济增长与贸易投资互为因果。庞大的经济增量必然带动贸易投资的增长,而贸易投资的增长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由于金砖各成员国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经济的互补性较强,相互间贸易投资的潜力巨大,相互合作的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会进一步加强。
  第三,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目标和利益有更多的共识。在G20这一世界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上,金砖国家在发达经济体面前,共同利益远大于它们彼此之间的分歧。需要一个声音说话,表达共同的诉求,争取与自身实力地位相匹配的利益与话语权。
  未来十年,金砖国家合作也面临来自内外部的严峻挑战。从内部挑战来看,各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的问题,受国内政治影响,各国政府在合作中的表态和关注重点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受政局影响较大,对深度合作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另外,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工业化程度存在差异,经济体量差距较大,因而对金砖国家合作的目标和定位各有侧重。有时只是倾向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作,进行深度一体化合作则比较难;合作可以是泛机制化的,推进到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则阻力较大;贸易投资可以采取便利化措施,承诺更进一步的自由化措施则疑虑较多。
  从外部挑战来看,一是西方国家不愿看到金砖国家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唱衰,渲染其分歧大于共同利益,特别是对中国一家独大的担心,试图分化分裂这一新兴经济体的标志性组织,贬低其在改变世界格局中的重大作用。二是西方国家对金砖国家不同成员采取不同政治经济外交手段,有拉有打,制造矛盾,使之无法形成合力。
  “金砖+”是金砖机制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去十年,金砖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为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并在2011年的三亚峰会上实现首度扩员,吸收南非加入;未来十年,金砖合作机制将在国际事务中代表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金砖“朋友圈”需要进一步扩大。为此,中国提出了“金砖+”的拓展模式,将在现有金砖五国基础上,吸纳更多重要且具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加入。“金砖+”代表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着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改善基础设施、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等任务,这构成了相互合作的基础。
  中国将在“金砖+”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投资等方面具有优势,愿意与其他金砖国家以及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链衔接,共同打造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让所有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发展机会。习近平主席在此次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扩大金砖合作的辐射和受益范围,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打造開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在2017金砖“中国年”中,中国以“金砖+”模式扩大金砖“朋友圈”,致力于把金砖合作打造成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引领南南合作新模式。在中国的推动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领头羊”的金砖国家,将以本次厦门峰会为契机,以“金砖+”模式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开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金砖+”将进一步促进新兴经济体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欲振乏力,发达国家经济深陷低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泥潭”的主引擎。近几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高位,2016年达到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预计,在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带动下,2017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将超过3/4。
  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势头相比,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部分发达国家“内顾”倾向加剧,承担国际义务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意愿不断减弱,反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导致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力减弱,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严重的负面冲击。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必须在内部形成一个完善的合作互助机制。在此形势下,“金砖+”模式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支持。
  通过推动“金砖+”,金砖国家合作的辐射和受益范围将逐步扩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将在相互合作中进一步迸发出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金砖+”将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形成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和人文大交流,强化维护多边体制、对抗保护主义的力量,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
  “金砖+”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框架形成于70多年前,国际金融危机后虽历经改革,但改革力度明显不够。目前,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虽然超过50%,但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仍较为有限,仅拥有世界银行13%的投票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5%的份额。未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崛起,这一不平衡将愈加凸显。要想改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更加团结。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以及金砖合作机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進一步推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改革,以“金砖+”模式实现扩员成为上佳之选。
  未来,随着“金砖+”带来的金砖“朋友圈”的不断扩大,金砖机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必然会全面提升,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和携手前行的行动共同体。以“金砖+”为平台,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加强沟通与协调,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治理机构中的话语权,逐步实现经济比重与话语权基本一致,取得与发达国家平等的地位。如此,全球经济治理将更加公平、有效,促进各国联手营造有利发展环境,努力实现更大发展,从而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年提高,健康体检早已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大众自觉地采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宣教成为健康体检的重要环节。方法 通过
会议
(一)山西省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一九五四年秋季已出现了高潮。全省有三百二十多万农户,一千二百多万农民。到一九五五年春天,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三万一千七百八十六个
期刊
  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不光是单纯的健康体检,还需要在体检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度的人文关怀服务。方法 让人文关怀贯穿检前、检中、检后整个服务
期刊
民族是什么?1989年秋意绵绵的日子,在南京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的民族是我的预谋。这是一种灵验!我要负载起我文字的命运写下这段文字后,才能徐徐介绍她的过去。锡伯族至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