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学海搁浅之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引领学生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主观意识和现实表象抽象化、概括化的结果,旨在主体性教学实践下,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逻辑起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更多的思维品质、注意力品质以及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参与和作用。而小学生虽然是生动活泼的、独立的群体,所具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相差不远,但对于这种逻辑性强、数理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往往会将个性上的差异反映在数学学习上,从而产生了数学学习上的不同群体,学困生也由此而产生,并制约着学困生本体的发展,影响班级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即要实现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全面发展,所以,对于数学学习学困生,我们必须心怀赏识之心,启动学海搁浅之舟,从而实现学困生学习梦想的再次起航。
  一、敞开赏识之门。重燃学习热情
  研究表明,很多小学数学学困生并非天生“学困”,而是在受到某种刺激下才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行为,如因为同伴的某一句话“你数学怎么这么差”而陷入自卑,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从而销蚀了学习的热情,在师生面前表现为真正的数学学习困难者。因此,要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找出阻碍自己在小学数学学习上的绊脚石。而要实现这个重要又繁杂的任务,教师首先要在态度和心理上保持高度的纯洁性,即要时刻以一颗赏识之心来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并为学困生创设各种成功体验的情境,帮助学困生重拾昔日的学习激情。例如,在教学《分数连乘》时,教师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学困生犯错的原因在于基础较差或者粗心大意,而这些都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避免的。所以,教师应当针对学困生在这一课中的表现进行集中训练,设计一些典型例题进行精讲和巩固练习,但最为关键的在于对学生的表现应当进行及时的正向评价,及时给予学困生信心。
  二、重视学法指导,走出学习误区
  调查显示,有这么一种学困学生,平时学习用功努力,甚至比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所花的学习时间还要多,然而,他们始终学不好,而且,越是心急想学好,结果又往往非己所愿,这一类学生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会运用策略,思维始终被局限在正确的学法之外,如对于概念学习盲目采取背诵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问题解决题目死板地遵从教师所传授的单一模式,不会变通和迁移。这一类学生又是小学数学学困生群体中的主体,所以,要实现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学会利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数学,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本章节学习的关键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迁移能力,解题的重点在于能够找出题目中正确的数量关系,而学困生在拿到题目时,往往会想是否以前做过,或者有没有现有的公式可以套进去,而当这些想法都不能帮助其解答问题时,他们便放弃了解题的欲望,不会或者不想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此章节时,应当将转化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将解题的正确方法进行不断强化,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方法。
  三、强化解题实践,累积学习经验
  小学数学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的实践性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合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学困生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参与数学实践,真正深入数学知识内部的机会和空间较少,消极性的学习行为最终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表现欠佳,因此,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根本还在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思维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归因和认知,找出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所在,并在数学实践中找出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改进策略,在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中不断取得数学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这一个知识点时,学困生往往只能记住梯形的计算公式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而当要把课堂上所学的面积推导原理和公式运用到变式练习或者实际问题中时,他们就表现出茫然失措的状态。而解决这个问题又必须在实践情境中进行,不是学困生凭空遐想,绞尽脑汁所能完成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困生创设各种解题实践的机会,让学困生在解题中不断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并在引导下不断获取解题的思路、范式和灵感,如为学生提供一个求堤坝面积的实际问题,让学困生自己找出堤坝面积求取所需要的量,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指导,等。
  学困生主要指无智力和感官障碍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因为学法不当,厌学情绪高涨,或者是因为家庭环境等因素生成的。他们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个性特质,都存在着独特的闪光点,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或多种因素的纠葛而暂时成为“搁浅之舟”,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学困生的学习转化,首先应当具备一双赏识的眼睛,并在注重学法指导和实践探究下实现水涨船高,帮助学生驶向数学学习成功的彼岸。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变化最为迅捷的就是信息技术,它完全是以瞬息万变的态势,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并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那么信息技术到底对什么学科影响最大呢?笔者认为,不是信息课,更不是语数英,冲击与影响最为直接与宏大的是品德学科。信息社会对于其他学科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冲击与突破。而对于于品德学科,更多是内涵层面的,可以说,信息社会让品德教学面临质的蜕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品德观念的接受方式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当我们面对散布于文章每一个角落的词语时,应该意识到每一个词都与作者有着精神上的相通,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充盈着生命的呼吸,它与文本的脉搏和谐共振。一旦我们能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每一个词语传递给我们的丰富信息,体会到这些词语传达出的独特意蕴,或许我们就能从这
期刊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 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一、多样朗读促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是一妙招。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这样描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语言文字运用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听”,可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常被狭隘地理解成说、读、写的能力。“听、说”是被架空的,表现在很多老师淡化了
期刊
2009年6月4日,我受王水发校长的委托,代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前往美丽的江西南昌,为南昌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英语电影配音课。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以后,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这样上课,孩子们热情地大声回答“喜欢”!有些学生还跑到讲台问我要签名,说以后见到我的名字就会想起今天上的这堂课。我对此有无以言表的高兴,因为学生们这样的情感表现,足以体现英语电影配音课的魅力!这四十一个来自内地、英语基
期刊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直接具体的或隐性的进步及发展。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三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用,从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为例,笔者认为:必要的慢功,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  
期刊
【教学案例】  《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则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篇适合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文。教学本课时,我本意是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朗读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刚初读完课文
期刊
近日,听了我校三年级岳老师执教的一道习题,内容是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该老师初次教学:主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在方格纸上先呈现出正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随后很快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  第二步:出示长方形,学生数出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  第三步:电脑显示,从正方形中复制出一个同样的正方形下移,再从右边的长方形中复制一个同样的长方形下移并向正方形靠拢,
期刊
我校在两年多的探索中,力图将儿童、创造性戏剧和语文教学三者作为和谐对话的生态关系来考察,把创造性戏剧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并借鉴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以融合的取向来阐释与实践儿童的语文学习。我们将“创造性戏剧”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培养儿童乐于并善用戏剧语言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由师生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为让“创造性戏剧”牵手“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期刊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将目光聚焦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师挖空心思构建高效课堂,却忽视对学生课后复习方法的指导,使一些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屡屡出错,成绩“居低不上”。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要“两只手”给力,“一只手”是指教师课堂上的“教”,“另一只手”是指学生课后知识的温习。教师课堂上要“重拳出击”,课后复习要“出手相助”,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