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进行的社区康复训练所产生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从我院2019年7月到2019年12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中进行选取,共选择60例患者。实验组:评估3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多方面的功能,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等,并依据这些评定的结果因人而异制订康复计划,即在家中和社区内坚持进行运动能力、身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训练。对照组:对另3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不提供居家社区训练计划,并定期对其进行跟踪回访。结果:实验组经过四个月的训练,在各方面有良好的改善和进步;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部分能力下降的情况。结论: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在进行社区康复后有了较为明显的恢复,有必要对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开展社区康复计划。
关键词:脑卒中 评定 社区康复
脑卒中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脑卒中现阶段在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第一大致残性疾病。在经过临床抢救后,大多数的患者都会选择回家自然康复,但是因为家属的康复护理知识不足,导致患者不能得到正确的康复护理,进行必要的康复锻炼,也常常会发生因体位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异常情况,时常伴随着复发的风险,所以规范化的社区康复训练对于术后在家养病的脑卒中患者就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部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样本采集,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患者进行FIM、ADL、步态分析、社会参与能力评定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组患者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方案,对其跟踪回访,着重调查注意患者社区康复训练的成效,对照组出院后不再对其进行指导[2]。调查研究两组的康复进展并将结果进行比对,再结合文献,得出结论。
1.2方法
实验组:根据患者理想中的恢复目标和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活动能力,判断出实验对象的功能障碍程度,评估能做到的预后程度并规划训练方案。结合其所在社区的资源,通过评定来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并实施。询问好现病史、既往史等信息,做好诊断以了解他们的目前状态和需求。社区康复评定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展开。在获得准确的资料,确定患者及家属的需求,确定其渴望恢复的程度后,对其开展社区康复计划。具体为在家庭内进行的和融入社区环境的康复计划。由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志愿者、相关护理人员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康复小组,将社区康复医疗服务和居家康复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对患者评定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康复目标及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社区康复小组的成员,每周上门指导1-3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钟,保持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专人专项负责并合作完成。对照组常规康复。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用(平均数±平均差)表示,采用单因数t/F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评分的平均分相差不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的平均分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刚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为中级(60-41分),四个月后根据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为良(>60分),说明两组患者ADL能力均得到提升。但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较对照组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社区康复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ADL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社区康复可使患者尽可能地达到生活自理的目标,不再需要家属或者陪护人员每时每刻寸步不离,解放了陪同人员,使患者达到了相对自立和自理。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通过肢体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这是在临床上已经被证实的一项理论研究。但现状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患病率为719.0—745.6/10万),康复周期较长、后遗症较为严重(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3]。多数脑卒中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和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受限,需要照顾者协助)[6]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需人长期护理。多种因素使得患者对自己的康复前景不乐观或者对预后失去信心。因此他们在经过临床治疗后,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选择了回家养病[4]。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在进行社区康复后有了较为明显的恢复,有必要对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开展社区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1]陈韦冰,徐小红,郭艳芳.脑卒中社区康复路径的建立与实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1):136-140.
[2]方锐波,王志娟.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3):325-327.
[3]梁丹,白玉龙.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训练[J].上海医药,2017,38(1):3-6.
[4]张晶晶,李云,陈园.基于社区康复服务现状调查分析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國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78-81.
指导教师: 田利华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关键词:脑卒中 评定 社区康复
脑卒中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脑卒中现阶段在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第一大致残性疾病。在经过临床抢救后,大多数的患者都会选择回家自然康复,但是因为家属的康复护理知识不足,导致患者不能得到正确的康复护理,进行必要的康复锻炼,也常常会发生因体位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异常情况,时常伴随着复发的风险,所以规范化的社区康复训练对于术后在家养病的脑卒中患者就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部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样本采集,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患者进行FIM、ADL、步态分析、社会参与能力评定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组患者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方案,对其跟踪回访,着重调查注意患者社区康复训练的成效,对照组出院后不再对其进行指导[2]。调查研究两组的康复进展并将结果进行比对,再结合文献,得出结论。
1.2方法
实验组:根据患者理想中的恢复目标和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活动能力,判断出实验对象的功能障碍程度,评估能做到的预后程度并规划训练方案。结合其所在社区的资源,通过评定来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并实施。询问好现病史、既往史等信息,做好诊断以了解他们的目前状态和需求。社区康复评定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展开。在获得准确的资料,确定患者及家属的需求,确定其渴望恢复的程度后,对其开展社区康复计划。具体为在家庭内进行的和融入社区环境的康复计划。由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志愿者、相关护理人员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康复小组,将社区康复医疗服务和居家康复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对患者评定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康复目标及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社区康复小组的成员,每周上门指导1-3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钟,保持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专人专项负责并合作完成。对照组常规康复。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用(平均数±平均差)表示,采用单因数t/F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评分的平均分相差不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的平均分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刚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为中级(60-41分),四个月后根据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为良(>60分),说明两组患者ADL能力均得到提升。但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较对照组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社区康复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ADL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社区康复可使患者尽可能地达到生活自理的目标,不再需要家属或者陪护人员每时每刻寸步不离,解放了陪同人员,使患者达到了相对自立和自理。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通过肢体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这是在临床上已经被证实的一项理论研究。但现状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患病率为719.0—745.6/10万),康复周期较长、后遗症较为严重(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3]。多数脑卒中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和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受限,需要照顾者协助)[6]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需人长期护理。多种因素使得患者对自己的康复前景不乐观或者对预后失去信心。因此他们在经过临床治疗后,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选择了回家养病[4]。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在进行社区康复后有了较为明显的恢复,有必要对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开展社区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1]陈韦冰,徐小红,郭艳芳.脑卒中社区康复路径的建立与实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1):136-140.
[2]方锐波,王志娟.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3):325-327.
[3]梁丹,白玉龙.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训练[J].上海医药,2017,38(1):3-6.
[4]张晶晶,李云,陈园.基于社区康复服务现状调查分析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國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78-81.
指导教师: 田利华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