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三级模式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知识、语言、生活。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体系
  
  早在1978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益低。于是在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引进了“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在学科建构上,向自然科学学科看齐,企图建立像数理化那样的知识体系和训练操作系统。1992年修订的大纲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所谓知识体系,即指语、修、逻、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主要是大学中文专业的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逻辑学常识的集合。以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为目的,建立听说读写训练系统。后来,在科学化的追求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局限,也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于是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语文知识体系,认为它为应试教育行为提供了简单、易操作的平台,使人们过分地重视语文教育的显性目标,学生在题海中被淹没,被异化。于是,对语文知识有的是“淡化”呼声,起先只是要求淡化语法教学,后来干脆所有的知识一律淡化,还美其曰“返璞归真”,其实质是“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是一种倒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后语文知识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低,这从现在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必要的知识体系。即使是人文学科也如此。试想,刘翔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指导,又怎能在短短的几年就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呢?没有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重复的过程。阅读课无非是分析有限的几篇课文,写作课也就是写几篇作文,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多写几篇少写几篇,自然没有明显的区别。要避免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语文知识的指导,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这里的知识,不应局限于陈述性知识,还应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的特点应该是综合性的,要精心筛选出能够进入教学程序又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相关知识,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乃至终身受用。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名词术语,而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即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如果没有标点的知识、词语的知识、句子的知识,师生之间的对话便没有必要的中介,教者无所下手,学者无所适从。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精要、好懂、有用。精要就是内容要精炼,不要繁琐化。好懂就是内容容易接受,具有可读性。有用就是学生学了可以用得上。有用是最重要的原则。比如,学生掌握了分析复杂句子的知识,那么他们遇到了这种句子,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句子知识来理解句子,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自主阅读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余秋雨的《道士塔》。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可以为后来的学习提供基础,可使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迁移,能使学生从学校学习通向未来社会。
  
  二、培养感知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王尚文先生说:“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三位语文教育家的论述都说明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感受·鉴赏”部分也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语感在学生学习母语和掌握母语的复杂过程中是一个核心的因素,语感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感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所谓“感受、领悟”就是不需要多加思索,更无需作语言分析,就能领会到这话说得合不合语言习惯,它的意思是什么,含有怎样的情感等等。具体说,读同样一篇文章,语感强的人,一读就懂,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其要点与主旨;说出哪些词句写得精妙,好在何处;哪些语句有毛病,问题在哪里;而且能从词语搭配、词语的感情色彩、文体色彩、风格色彩等方面去识别。写同一题材的文章,能做到下笔成文,并能自行修改,以趋完美。同样,听别人的讲话,能听得明白,领会言外之意。在说同一内容的话来,可说出许多睿智的、生动的、幽默的、富于表现力的话来。而语感弱的人,以上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能力就远远不及。既然“语感”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呢?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可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指在听说读写中形成语感。语感是言语感受经验,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的运用和严格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它既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和有声语言的环境来积累语言经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去比较揣摩语言文字,提高语言修养,来获得理性认识。它是既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又伴随着很强的理性认识的语言感受形式。语感培养的主要方法有:1.要反复诵读。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涵咏品味、感悟融通、积淀言语。诵读是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对课文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优美的旋律配置、文章的风采格调、作者的真切情感等进行确切把握、综合感受的手段。2.要反复揣摩。对字词的把握、对语序、标点、停顿作用的理解,对句子内涵的分析,对篇章主题的体会等等,都要经过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中探究出一些语言规律,用于指导以后自己的语文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猜想等多种心理功能,深入语境,把握氛围,以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敏感度。3.要反复模仿。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对文本进行“纸上谈兵”,那语感的获得只能是缓慢而浅显的。要学会用文字把自己的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要以所读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的新言语的一个创造性过程。为了有创意地写作,就会更进一步地去阅读,去检验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是否准确、丰富和深刻。重视语感教学,就要反对那种烦琐分析的教学方式,反对“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的固定教学程式。语感教学强调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比较、领悟、赏鉴作品。重视语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所以它自然尊重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应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学校的改革可以说是面临着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这必然会对学校中的语文课程产生影响。用一本教科书,单一的文化价值观一统学生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当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象文化、视窗文化时,表明了学生接受世界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方式的转变。于是,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去恢复业已失去的价值秩序,以使教学能按以前的方式进行,而应去追寻在当今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包围下,语文教学应如何进行。今日的语文教学,社会文化背景变化迅猛,语言环境日趋复杂,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因而语文教学不是照抄过去,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赋予时代精神。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传统的经典作品是必须要学习的,但它更多具有的是鉴赏价值。我们不能否认教材的经典性特征,但同时应该赋予其一种活泼的存在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历的支撑下,去感受、体会教材作品传达的思想。对这些思想,学生不一定全都认同,或者不会像作者、教师理解的这样深,但是他们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感受,学会了判断,学会了真实的表达,学会了相互尊重与宽容。
  同时,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生活。要让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于“语文教育的外延是同现实生活相等的”这样一种认识,语文实践活动的范围已经拓展到了更为宽广的领域,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
  要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首先要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吸收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如一国两制、机遇、热点、关停并转、窗口行业、希望工程、追星族、韩流、哈日族等,不胜枚举。了解、筛选、吸收、积累,很有必要。又如,文学样式出现许多新品种,特别是影视文学出现后,语文教学内容就不得不考虑。实用文的品种、写法也是色彩纷呈,如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均须关注。再比如,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的出现与应用,都应注意学习,恰当地用到语文学习实践中,以提高质量。要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其次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自主学习,正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心力,自由选择中外优质言语作品作审美鉴赏,还可以对影视、广告用语、流行歌曲、网络用语等生活中的通俗文化现象作出自己的合理评价和适当吸收,进而升华自己的理想精神和审美精神,拓展自己的人生世界和文化世界。探究性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意志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笔者曾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个“歌词文化的探究学习”的课题。这是一个学生较喜欢的课题。因为流行歌曲为中学生喜闻乐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对歌词的内容进行了鉴赏和评价,对歌曲的流行现象进行了调查并写出了分析报告,对流行歌曲与传统诗词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还自己创作了一些歌词,并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并写出了一系列的心得体会。通过探究性学习,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独立和自主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向的思维形态,得到了磨练和发展。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向社会人士、家长、老师、同学等虚心请教。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各种好人际关系,协调好资料、时间、场地等问题。在课外语文学习中学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养,为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阮腾雷,浙江省乐清市柳市中学)
其他文献
重音是体现文章节律的一种很重要的朗读技巧。根据重读产生的原因,语句重音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读出的重音。语法重音是有规律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一般短句中,谓语部分常重读。例如:  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  ——林光如《最糟糕的发明》  2.动宾结构或介宾结构中,宾语重
濮城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效果在逐渐变差。近年来虽然开展了多次调剖,但由于调剖技术的局限性,提高波及系数有限,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多,效果逐渐变差。为了进一步提高采
让阿门自振频率尽可能她远离流域水流的离能脉动主频率段是保证其平稳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SolidWorks软件对弧形闸门进行三维建模,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闸门振动特性的影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悄然兴起,课堂讨论也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
在现代语言学领域中,语境的地位和价值日趋重要。它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决定着语言的命运,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必要环境。
山东人民版语文教材以富含创新与实践因子的学习活动为灵魂,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为血脉,以贴近生活并具浓郁人文色彩的话题为骨架,使新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学习对象的“狭义教学”走向现代的以教育资源为学习对象的“广义教学”。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单项传输式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多向互动式的体验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