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保持“本土口音”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zx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馆藏展《亚洲线索》
  在当代艺术领域,亚洲一直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尽管在西方启蒙知识观里,“东方”曾是充满着浪漫异国情调、悠远禅意场景的概念,但全球化过程还是令它褪去了不少神秘色彩。但是,亚洲艺术依然在吸收自身传统文化中不断重塑着东方文明,在不同宗教、习俗与现代化的际遇中酿造着自己的专属语音。
  9月7日开展的《亚洲线索——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馆藏展》作为龙美术馆第一次展出的国际性艺术收藏展,涵盖了来自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30余位艺术家的40多件作品,作品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影像和装置艺术多种形式。
  从展览的形态看,“亚洲线索”基本上是对亚洲当代艺术资源的视觉追述,而在看似相近的当代表达下,细细观之,仍可见各国艺术本土化和多样化的文化风貌。
  拿日本为例,在13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背后,竟能清晰可见日本现当代文化的鲜活脉络。从把西方浓郁油画与日本细腻画风结合的児岛善三郎,到以行为表现作画的白发一雄,再到以波点征服世界的前卫艺术大师草间弥生,对应的正好是日本学习西方古典油画、成立“具体美术协会”、“物派”风潮盛行,再到前卫新波普艺术蓬勃发展的几个重要标志点。
  児岛善三郎的作品《坐在黄色椅子上的裸女》, 以强烈的三角形构图,欧洲雕塑的厚重感以及大胆奔放、渐层细腻的色彩,透露出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痕迹。作品中裸女的眼睛和影子用了大片的纯粹的黑色,笔触迅速,可见其刻意仿效中国书法与水墨画,而从画中壁纸的花样则可以看出日本传统“琳派”和中国文人画传入日本的“南画”风。而白发一雄的布面油画《锦秋》,以将自己悬挂于天花板上,凭借身体的运动轨迹创作的绘画方式,表达的正是二战后日本现代美术的第一个高潮“具体美术协会”的艺术主张:创作行为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白发一雄的作品画面里展现的正是在这种关系中无与伦比的流动感与力量,这种将物质作为基本造型观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物派”与前卫艺术创作。
  之后草间弥生和奈良美智的作品,更是日本气息浓厚。草间弥生的“粉丝”、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为草间弥生的小说《克里斯托弗男娼窟》的中文版作序言时曾表达过他对这位日本传奇艺术家的认识:“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这次龙美术馆展出了她的《南瓜》、《蘑菇》等作品,尽管二者给人以截然不同的体验,但她所有作品里标志性的诡异波点,则让人产生阵阵眩晕和不知身处何地的迷惑。幼年所患的神经性视听障碍,让她所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她把波点看作是象征生命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和来自宇宙与自然的信号,她在波点中发现了通往无限的方式,在从来没有固定形式感的作品里,将所有事物营造出连续性。这种高度的抽象和重组,隐藏了日本传统艺术中所特有的高度想象力和长于表现幻境的哲学。
  艺术家奈良美智的作品,则总以可爱又表情怪异的小女孩来表现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与疏离,而与这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小女孩形象联系的,正是日本文化中所具有的哀感文化——在日本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崇尚和敬仰神灵与精灵造型、哀怨或诡异的日本式造型。
  如果说老一代的艺术家与日本前卫艺术的内在逻辑保持着一致性,那么更年轻的艺术家则摈弃了历史文化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直面与流行的动漫文化的联系,尤其是高度消费社会下的日本流行文化。北川宏人、鸿池朋子、加藤泉、镰谷彻太郎等的作品表现的正是这样的特点。如村上隆所言,日本当代的文化特质是Superflat(超平面),这不仅点明了卡通动画及漫画影像上的二维平面特质,更深入指向日本当代大众文化的扁平无深度。而这种“超平面风格”混合着卡通图式,掺杂卡通、电玩、市井、幻觉的精神异像与新奇景观,集中指向了当下人的特点:商业化与技术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剥夺了主体意志,人类生活在强烈的“被规定性”中,精神空洞迷幻,欲求被动。
  与日本相比,韩国的艺术品则呈现出相对不同的风格。展出的8位韩国艺术家作品,绝大部分是雕塑、影像和多媒体形式,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艺术品相比,它们的表达比较活泼,对流行文化的敏锐和融会也让人愉悦。如高勤虎的雕塑《蝙蝠侠与罗宾》,李炳虎的雕塑《维纳斯》等,表现出较为浓厚的欧洲式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他们欧美化程度比较高,而传统的寺院文化和色彩美学则相对较弱。
  4位台湾艺术家的作品,虽然样貌各异,却都在内涵和精神上表现出某种新人文主义倾向和跨东方主义风格,在独特的个人风格里注入了少许暧昧而边际的东方特质。如邱亚才的《迷失的知识分子》,以修长优雅的线条刻画对象的性格、气质与内在面貌,笔触里对人性的精炼提炼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再比如陆先铭的《领悟》,从城市环境变化中的老人和孩子取材,通过精确而夸张的几何画面架构,以冷静的视角强调人和环境的关系,表现出台湾本土社会进程中特殊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至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作品,像阿凡迪的《公鸡斗》,则能看出一些民族觉醒意识的痕迹,而不断涌现的年轻艺术家,如沙弗塔利的《茎之村第3号》,已开始强调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传统与流行的结合,在追求个人情绪表达与鲜明个性观点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人黄笃还引进了一些日韩艺术家如小泉明朗、小泽刚和郑然斗的视频作品来丰富展览的形式。黄笃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市场上收藏亚洲当代艺术的藏家还不算多,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以及亚洲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步增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藏家会关注这一块的市场,而像王薇女士这样的大藏家不过是提前一步看到了亚洲当代艺术的潜力与空间。
其他文献
在包头某个高端楼盘,三四十个孩子围坐在一间书院里诵读《弟子规》,讲授者是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他不时为书童们授业解惑,不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坐在边上的家长也聚精会神。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
期刊
9月25日,嘉华集团主席、复旦大学校董吕志和博士携夫人、子女、亲朋好友及嘉华集团部分高管一行40余人莅临复旦大学展开访问交流,吕志和博士再次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台,与嘉华国际及银河娱乐执行董事吕慧瑜,以及银娱执行董事兼嘉华建材董事总经理徐应强一道,共同为400余位师生听众做了题为“传承商道 创新嘉业 跨时代企业之永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及座谈会,并与师生交流互动。  84岁的吕志和博士精神矍铄,一身挺拔的
期刊
我对庞茂琨作品的认知是一段一段,碎片的。每段认知给我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思考,我不禁由衷地感叹,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最初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处女作《苹果熟了》,当年只有21岁的他以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美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展,作品和创作体会还登上了《美术》杂志。后来,我看到了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扬》和《捻》。那个阶段正值85新潮风起云涌,庞茂琨作品显然与时髦的“前卫”格格不入,但
期刊
关于生活片段的对话在中秋节下午通过电话采访完成,希望这篇问答语体的小文能传递这位著名艺术家的若干细节,让大家感知和感受他的性情与他的风格。我们的采访始于一个小时的长聊,对他的学习,创作,思考加以确认(在前文中有所体现);然后是半个小时,他在回家的路上,汽车交由夫人驾驶的情况下,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提问。他的言谈中满是对师长的感激,对工作的竭力,对生活的真诚,对身体的呵护,对妻子、女儿的疼爱。庞老师还介
期刊
海南-清水湾  两场万人音乐盛典  唱响心中最美时光  经过台风“蝴蝶”的洗礼,国庆长假期间的雅居乐海南清水湾首届海岛音乐节显得特别令人心动。10月2日及5日,连续两场超万人音乐盛典,李宗盛、伍佰、姜育恒、黄品源、苏芮、彭佳慧齐聚12公里海岸边,用岁月经典老歌唤起大家共同的美好时光。这是一次非凡的经历,9月29日台风“蝴蝶”呼啸了一整天,经过狂风暴雨洗礼后的沙滩、舞台、灯光、音响一片狼藉。从短暂的
期刊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说还有一种价值可以让中国各个阶层皆心向往之,非“贵族精神”莫属。对于精神贫瘠的恐慌,对于高贵崇高的向往,让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贵族精神”的旗帜下,土豪慷慨激昂,小资低声附和,文青心有戚戚,猛士义愤填膺……而事实上,所有关于“贵族精神”的争议与追求,千言万语归根到底是三个字:没文化。因为没文化,所以我们不知道贵族的历史,不知何谓“贵族精神”,把一切我们能想象到的高贵词藻
期刊
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已然成为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痼疾。比如在浙江一座地级市,我就曾见到水港河汊被填埋,乍一看像悉尼歌剧院,或者伦敦塔的建筑,赫然立在市中心。  还有那比比皆是的小高层、多层楼盘,它们替代了胡同四合院、弄堂石库门,或者一些城市固有的坊、巷,甚至于“故宫闲地少,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貌。  怎么办?  最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论坛”亮相一年一度的上海
期刊
在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持续冷静的氛围下,有的画家仍然受到热情关注。他们的作品很Q很可爱,表象甜美,但意思深远。不管男女老少,看到这样充满童趣的讨喜作品,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刘野和奈良美智,可谓两个老顽童,或称画坛资深“萌”主。他们的绘画,与政治无关,着力表达个体关怀,流露人性最质朴永恒的情感。或许,这正是二位萌主当道的原因吧。  小王子 刘野  在今秋轰动一时的香港苏富比40周年夜拍上,
期刊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一周年的收官之作。117个参展艺术家,近千件作品,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然而,不要指望展览能告诉你如何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因为现在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那么展览的意义何在?横跨30年的大量作品,足以告诉我们,30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艺术之路,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样子的变化。  80年代:释放能量  走进一楼的“具
期刊
今年秋季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应该会有让人眼前闪亮的东西,一方面是国际老牌拍卖帝国苏富比、佳士得分别在京沪落户,以高调巡展、慈善拍卖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艺术课程、论坛开始了处女秀;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市场也在努力调整和变革,差一些的艺术机构纷纷倒闭或转行,而优质机构无论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都在这三五年内勤勤勉勉,渐渐找到了定位和方向,这当然是由不同机构的自身资源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