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65-02
笔者曾有许许多多的困惑:过去的我,所教的学生也曾取得过足以让自己自豪的成绩,可为什么现在却弄得一塌糊涂?为什么过去上课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可现在却不知道新课程该怎么教了?为什么过去的学生那么喜欢数学课,现在却对它敬而远之,甚至讨厌它? 不是说“尊其师,信其道”吗?自以为师生关系也很和谐,很融洽,可为什么每当面对数学学习这个问题时,师生之间彼此只有愧疚、苦笑与无奈?过去的我,那么热衷的数学教学,为什么现在却感觉那么枯燥与乏味?
带着这许许多多的困惑与问题,我走进新课程,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教育背离了“人本关怀”这一教育本质,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是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的专业成长,说到底,教师素质出了问题。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强调尊重,赞赏学生;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强调帮助,引导学生。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新课程的教学质量观,强调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美、情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健康、主动积极的发展。
新课程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改革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此可见,新课程倡导的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本色。关注学生素养比只关注分数重要!关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比只关注现实重要!关注教师生命状态比教育学生重要!可是,反观旧课程,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把分数作为目标,使学生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考试的焦虑,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缺乏激情,对人的精神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越来越遥远,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改变教育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师要想改变做法必先改变观念,需要用新的理念践行素质教育。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科研为本”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兴衰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而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行之有放的途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式。这是因为教育科研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科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与科研课题有关的学科等。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搜索、寻找并有目的地研究有关的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观点、方法和经验,从中吸取精华,构建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和提高。其次,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通常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注意发现、分析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方式、新策略,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技能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再次,它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发教师的创造力。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创造性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提高教学质量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有赖于科学研究的引导。“实践的开拓需要理论的开拓”,教师从事教育科研, 能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到理性的升华,探索教学规律,获得科研成果,并把这种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动态性,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因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互动的关系,社会进步不断赋予教育新的含义和功能。同时教育科研的深入,又使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随着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更新,对教学实践也相应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使教师更加热爱教师职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事实上教育和科研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室”或“研究室”。教师整日操劳其间,一方面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社会教师观的问题,强调通过权威性的宣传来提高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恰恰只是注重了外因,只能激发外部动机,而忽视了教师的社会观问题,忽视了内因的作用,即忽视了教师怎样看待教师这个职业和以怎样的德才学识,来发挥自身的内部动机的效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自身需要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即荣誉地位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都表现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他们对教育科研活动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社会现实使他们深深地感到,“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 才不会使自己成为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一些先进学校的经验证明,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能增强和提高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能使教师的教学由经验型的简单重复性职业活动,转变为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能给他们提供发挥才干的机会,满足其成就需要,从而提高其职业价值,使其更加热爱教师职业。而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必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笔者曾有许许多多的困惑:过去的我,所教的学生也曾取得过足以让自己自豪的成绩,可为什么现在却弄得一塌糊涂?为什么过去上课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可现在却不知道新课程该怎么教了?为什么过去的学生那么喜欢数学课,现在却对它敬而远之,甚至讨厌它? 不是说“尊其师,信其道”吗?自以为师生关系也很和谐,很融洽,可为什么每当面对数学学习这个问题时,师生之间彼此只有愧疚、苦笑与无奈?过去的我,那么热衷的数学教学,为什么现在却感觉那么枯燥与乏味?
带着这许许多多的困惑与问题,我走进新课程,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教育背离了“人本关怀”这一教育本质,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是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的专业成长,说到底,教师素质出了问题。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强调尊重,赞赏学生;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强调帮助,引导学生。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新课程的教学质量观,强调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美、情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健康、主动积极的发展。
新课程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改革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此可见,新课程倡导的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本色。关注学生素养比只关注分数重要!关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比只关注现实重要!关注教师生命状态比教育学生重要!可是,反观旧课程,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把分数作为目标,使学生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考试的焦虑,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缺乏激情,对人的精神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越来越遥远,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改变教育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师要想改变做法必先改变观念,需要用新的理念践行素质教育。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科研为本”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兴衰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而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行之有放的途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式。这是因为教育科研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科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与科研课题有关的学科等。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搜索、寻找并有目的地研究有关的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观点、方法和经验,从中吸取精华,构建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和提高。其次,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通常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注意发现、分析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方式、新策略,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技能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再次,它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发教师的创造力。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创造性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提高教学质量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有赖于科学研究的引导。“实践的开拓需要理论的开拓”,教师从事教育科研, 能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到理性的升华,探索教学规律,获得科研成果,并把这种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动态性,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因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互动的关系,社会进步不断赋予教育新的含义和功能。同时教育科研的深入,又使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随着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更新,对教学实践也相应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使教师更加热爱教师职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事实上教育和科研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室”或“研究室”。教师整日操劳其间,一方面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社会教师观的问题,强调通过权威性的宣传来提高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恰恰只是注重了外因,只能激发外部动机,而忽视了教师的社会观问题,忽视了内因的作用,即忽视了教师怎样看待教师这个职业和以怎样的德才学识,来发挥自身的内部动机的效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自身需要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即荣誉地位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都表现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他们对教育科研活动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社会现实使他们深深地感到,“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 才不会使自己成为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一些先进学校的经验证明,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能增强和提高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能使教师的教学由经验型的简单重复性职业活动,转变为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能给他们提供发挥才干的机会,满足其成就需要,从而提高其职业价值,使其更加热爱教师职业。而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必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