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出现在中考数学填空(选择)题中的影子问题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子对于我们来说,最熟悉不过了.然而影子问题却频频出现在中考数学填空题或选择题中,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已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虽然有些问题情景设置比较简单,但涉及到被测物体的影子分成好几部分的,有些同学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失分率比较高,甚至有的同学无从下手,特别是初学者尤为明显.下面就仅以平行光线照射下利用影长求物体高度问题为例,分三种类型说明这类问题的解答对策:
  
  1 影子只有一段
  
  1.1 影子全落在水平面上
  1.1.1 影子不重合
  例1 (2008年云南省(课改区))如图1,在同一时刻,小明测得他的影长为1米,距他不远处的一棵槟榔树的影长为5米,已知小明的身高为1.5米,则这棵槟榔树的高是米.
  分析 我们都知道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设这棵槟榔树的高是x米,可得x∶5=1.5∶1,x=7.5(米)
  图1图2
  1.1.2 影子重合
  例2 (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如图2,身高为1.6m的某学生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着树影BA由B到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3.2m ,CA=0.8m, 则树的高度为米.
  分析 由题意得△ACE∽△ABD,则ACAB=CEBD,即0.80.8+3.2=1.6BD,可得BD=8(米).例3 例3(2009年陕西省)小明想利用太阳光测量楼高.他带着皮尺来到一栋楼下,发现对面墙上有这栋楼的影子,针对这种情况,他设计了一种测量方案,具体测量情况如下:如图3所示,小明边移动边观察,发现站到点E处时,可以使自己落在墙上的影子与这栋楼落在墙上的影子重叠,且高度恰好相同.此时,测得小明落在墙上的影子高度CD=1.2m, CE=0.8m,CA=30m(点A、E、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小明的身高EF是1.7m,请你帮小明求出楼高AB (结果精确到0.1m).图3图4
  分析 过点D作DG⊥AB,分别交AB、EF于点G、H(如图4),则EH=AG=CD=1.2,由题意得△DFH∽△DBG,则FHBG=DHDG,即1.7-1.2BG=0.830,可得BG=18.75,所以AB=BG+AG=18.75+1.2=19.95≈20.0,即楼高约为20.0米.
  1.2 影子全落在斜面上
  例4 (2007年浙江省宁波市)如图5,在斜坡的顶部有一铁塔AB,在阳光的照射下,塔影DE留在坡面上.已知铁塔底座宽CD=14m,塔影长DE =36m,小明和小华的身高都是1.6m,小明站在点E处,影子也在斜坡面上,小华站在沿DE方向的坡脚下,影子在平地上,两人的影长分别为4m与2m,那么,塔高AB =m.
  图5 图6 图7
  分析 可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题:
  法1 过点D作DF⊥CD交AE于点F,过点F作FG⊥AB于点G(如图6),则FG=BD=12CD=7.同一时刻小明站在斜坡面上身高与影长的比为1.6∶4,所以DF∶DE=1.6∶4,即BG∶36=1.6∶4,BG=14.4(米).而同一时刻小华站在平地上身高与影长的比为1.6∶2,所以AG∶FG=1.6∶2,即AG∶7=1.6∶2,AG=5.6(米).因此塔高AB =AG+BG=5.6+14.4=20(米).
  法2 延长CD交AE于点F(如图7).同一时刻,同样身高的小明和小华影长分别为4m和2m,即同一时刻,相同物高竖立在坡面上与竖立在水平面上,影长之比为2∶1,由此可知DE∶DF=2∶1,即36∶DF=2∶1,DF=18(米),铁塔在水平面上形成的影长为BF=BD+DF=7+18=25(米),而同一时刻小华站在平地上身高与影长的比为1.6∶2,所以AB∶BF=1.6∶2,即AB∶25=1.6∶2,AB=20(米).
  
  2 影子分成两段
  
  2.1 影子既有在地上部分,又有在墙上的
  例5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赵亮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8,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则学校旗杆的高度为米.
  图8图9
  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旗杆“削短”,即经“削短”后的旗杆高度为原有高度减去落在墙上的影子的高度,那么此时旗杆的影子顶端将落在墙角,这种情形便演变为影子只有一段的情形.于是过点C作CE⊥AB于点E(如图9),则AECE=11.2,即AB-29.6=11.2,可得AB=10(米).
  2.2 影子既有在地上部分,又有在斜面上的
  例6 (2005年湖北省黄石市)小阳发现电线杆AB的影子落在土坡的坡面CD和地面BC上(如图10),量得CD=8米,BC=20米,CD与地面成30°角,且此时测得1米杆的影长为2米,则电线杆的高度为米.
  图10图11图12
  分析 可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题:
  法1 过点D作DE⊥BC交BC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F⊥AB于点F(如图11),则BF=DE=12CD=4,CE=43,DF=BC+CE=20+43.所以AFDF=12,即AB-420+43=12,可得AB=14+23(米).
  法2 延长AD、BC交于点F,过点D作DE⊥BF于点E(如图12),则DE=12CD=4,CE=43,BE=BC+CE=20+43.由DEEF=12,即4EF=12,可得EF=8(米),BF=BE+EF=28+43.由ABBF=12,即AB28+43,可得AB=14+23(米).
  例7 (2009年台州椒江区第五中学中考模拟卷)已知:如图13,斜坡PQ坡度为i=34,离坡脚Q的点N处有一棵大树MN.近中午的某个时刻,太阳光线正好与斜坡PQ垂直,光线将树顶M的影子照射在斜坡PQ上的点A处.如果AQ=4米,NQ=1米,则大树MN的高度为米.
  图13图14
  分析 延长MA交NQ于点B(如图14),i=tan∠AQB=ABAQ=AB4=34,AB=3.由勾股定理得,BQ=5,BN=NQ+BQ=1+5=6.因为tan∠MBN=MNBN=AQAB=43,即MN6=43,所以MN=8(米).
  例8 (2009年浙江省上虞市适应性考)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垂直于水平地面长为1米的竹竿,其水平地面上的影长为0.4米.同时另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分为两部分,如图15所示.若测得水平地面上影子长为2.8米,斜坡上影子长恰好是2米,已知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钝角度数为150°,则树高为米(结果精确到0.01).
  图15图16
  分析 过点C作CD∥BE交AB延长线于点D,过点E作EF⊥CD于点F(如图16),则∠ECD=30°,BD=EF=12CE=1,CF=3,CD=CF+DF=CF+BE=2.8+3 .同一时刻竹竿在水平面上竿高与影长的比为1∶0.4,所以AD∶CD=1∶0.4,即(AB+1)∶(2.8+3)=1∶0.4,AB=12+532≈10.33(米).
  
  3 影子分成三段
  
  例9 (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4米,同时另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此影子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如图17所示,若此时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4米,则树高为米.
  图17图18
  分析 影子既有在地上部分,又有在台阶踢面上的,还有在台阶踏面上的.过点D作DF⊥AB于点F(如图18),则EF=DE+DF=4.4+0.2=4.6,由AFEF=10.4,即AB-0.34.6=10.4,可得AB=11.8(米).
  作者简介 徐骏,男,1978年12月生,浙江上虞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和解题教学研究.有多篇论文(案例)获市一等奖,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其他文献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学生进行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在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对本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思想认识、掌握应用程度等情况展开一定的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期刊
2010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我们把对称中心重合,四边分别平行的两个正方形之间的部分叫做“方形环”,易知方形环四周的[ZZ(!]宽度相等[ZZ)].一条直线l与方形环的边线有四个交点M、M′、N′、N.小明在探究线段MM′与N′N 的数量关系时,从点M′、N′向对边作垂线段M′E、N′F,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问题.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解答下列问
期刊
1写作背景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的学习缺乏基本的监督,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降低,本人所处的一所农村初中也不例外,在本人所任教的一所普通班级里,52人,数学学习困难生约25人,中等生约18人,优等生约9人.如何让班级里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是本人一直在思考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按发生认
期刊
南京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卷第26题是一道课题学习型试题,是一道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好题,是一道教学导向积极的好题.本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课堂探究的延续.它引发了笔者对课本编写、课堂教学与中考评价的新认识与再思考,现撰写成文,与同仁交流.    1 试题呈现    学习《图形的相似》后,我们可以借助探索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获得的经验,继续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对
期刊
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一笔画图形吗?如果用笔在纸上连续不断,又不走重复的线路,一笔画成某种图形,那么这种图形就叫做一笔画图形.   下面的每个图形你能笔尖不离纸的一笔画成吗?试试看.   图1图2图3  你画出来了吗?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弄清一笔画图形有哪些特点. 要弄清一笔画图形的特点,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偶点,什么是奇点.   什么是偶点?什么是奇点呢?我们把一个图形中与偶数(双数)条线相
期刊
选择题是数学中考中的一种基本题型,解选择题的策略灵活多样,其中活用分类讨论思想来探究含“或”的选项,不可忽视.本文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例,为你简介如下.
期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04页)探究1:[HTK]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这是课本给出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个探究.理解销售过程和盈亏概念是本内容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本问题的
期刊
金秋十月,在风景怡人的西子湖畔,为期两天的“智慧课堂——[HTF]2009西湖之秋”——浙江省初中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峰会在浙江教育学院隆重举行.开课的八位老师均是来自浙江省各市县教学一线的名优教师,有的是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有的是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他们代表了浙江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较高水平.八位老师,多种风格,不同课型(有新课,有复习课,也有专题研究课),竞台亮相,尽显风流.这不仅是一次
期刊
《中学数学杂志》2009年第2期刊出了唐兴东老师的《重心与图形面积平分问题》(以下简称文[1])一文之后,在第6期又刊出了邵亚明老师的《“重心与图形面积平分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文[2])和钟拥政老师的《也谈图形平分问题与探求重心》(以下简称文[3])两篇文章,对重心与面积平分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文[2]、文[3]对文[1]中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做了一些新的思考.笔者研读之后,有
期刊
2009年的中考数学题中,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它以抛物线为试题背景,采用点在抛物线上运动为方式,求坐标系下斜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这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强,能力要求高,并且与高中的数学知识密切相关.这样的试题突出考查了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和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考查出学生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现以2009年的中考题举例说明如下:  引例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