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教师正是学生心灵和性格的塑造者,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呢?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培育;给孩子一面画壁,让孩子自由挥笔。顺孩子之天性,就孩子之喜好,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交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首先教师要倾情投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我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在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班里有个女孩叫李明明。她学习很好,可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站起来回打问题的声音很小,同学们都替他着急。她也成了我班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经常课上提问她,都是些很容易的问题,怕她遇到难题紧张就更不敢说话了。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而且我发现她的字写很好,画画也不错,在一次班会上,我让她读一首诗歌,她大胆地走上讲台,而且毫无羞涩的朗读。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
对特殊的孩子多一点真挚的爱,多一点情感的交流,多一点宽容,就能让他站起来,大步向前走。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手段与方法;是教育的技巧与策略;爱更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能创造新的人。
三、以诚交流,加强家长、教师、学生的沟通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地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用爱心指导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单纯幼稚。这时你不可妄下结论,更不要轻视和嘲笑学生。既然孩子说了真心话,尽管很荒谬,也不可取笑,更不可指责,应该默默地专注地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吐露情绪后,教师再进行得失利害的分析,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笑着开讲,微笑收场。
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你有一颗爱心,就有了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宽容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田,学生才会把你当知心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是呀,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五、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对已发生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时已晚。“防患于未然”,我们应多渠道地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学会调节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我们该用心开启学生心灵窗户,努力搭建起一座师生之间美妙的“心灵之桥”,让每位孩子都能拥有阳光心灵,活得健康。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心灵交融的过程。教育学生需要爱心,需要智慧,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才能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智慧教育引导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培育;给孩子一面画壁,让孩子自由挥笔。顺孩子之天性,就孩子之喜好,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交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首先教师要倾情投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我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在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班里有个女孩叫李明明。她学习很好,可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站起来回打问题的声音很小,同学们都替他着急。她也成了我班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经常课上提问她,都是些很容易的问题,怕她遇到难题紧张就更不敢说话了。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而且我发现她的字写很好,画画也不错,在一次班会上,我让她读一首诗歌,她大胆地走上讲台,而且毫无羞涩的朗读。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
对特殊的孩子多一点真挚的爱,多一点情感的交流,多一点宽容,就能让他站起来,大步向前走。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手段与方法;是教育的技巧与策略;爱更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能创造新的人。
三、以诚交流,加强家长、教师、学生的沟通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地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用爱心指导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单纯幼稚。这时你不可妄下结论,更不要轻视和嘲笑学生。既然孩子说了真心话,尽管很荒谬,也不可取笑,更不可指责,应该默默地专注地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吐露情绪后,教师再进行得失利害的分析,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笑着开讲,微笑收场。
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你有一颗爱心,就有了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宽容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田,学生才会把你当知心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是呀,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五、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对已发生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时已晚。“防患于未然”,我们应多渠道地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学会调节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我们该用心开启学生心灵窗户,努力搭建起一座师生之间美妙的“心灵之桥”,让每位孩子都能拥有阳光心灵,活得健康。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心灵交融的过程。教育学生需要爱心,需要智慧,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才能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智慧教育引导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