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有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间,广大中小学校教师以课程改革为学校改革的切入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有了不少的新发现、创造,这些发现与创造,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使得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理念层面上说教,逐步进入到活生生的学校实践,活生生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活生生的师生交往中。汇集这些新发现,积累这些新创造,是课程改革推向深入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掌握课改武器、不断改进自身实践的需要。
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推进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课程改革是艰巨的,任重道远的
课程改革远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它缓慢地启动,步履蹒跚地前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点滴成效,有时让我们难以接受。人们总是觉得这种改革可以快些,再快些。但是,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硬骨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受强大的惯性支配和制约的,是与考试制度的沉疴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改的是课程,其背后动摇的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根基。要实施这样的改革,谈何容易?
二、课程改革是累积的,不是突变的
改革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渐进式的,一种是革命式的。对教育领域诸活动的变革,如课程改革而言,较为适宜的是前者。改革的用意是好的,改革的前景是令人神往的,但也要考虑到改革的进度和力度必须要与教育部可接受的程度相结合。如此一来,课程的改革就只能循序渐进,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不能指望我们的学校明天就能旧貌换新颜,我们的课程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我们的学生顷刻之间就能创造力如泉涌。
三、课程改革要以变革教师为依托,以变革课堂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指向
课程改革远不是改写课程标准,修订几本教材,加强课程管理那么简单。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教材的使用。离开了教师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教师不去掌握和运用,也就无济于事。反过来,一个转变了理念和角色的教师,即使教材不改,课程不动,也完全有可能用新的理念去使用教材,使老教材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动力。课程改革主要改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材料及其呈现方式,但不能忽视了材料的使用者——教师。教师掌握了还要践行在课堂上。课堂是课程的载体,也可以说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内容改了,形式未变。这种形式完全可以遮蔽内容的光彩。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变革课堂是教材编写之后的重中之重,要借助新课堂的构建,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教师行为,进而形成为教师的新教学品质和教学智慧。做到这一步,学生的发展才有保证,课程改革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四、课程改革越深入,越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上
课程标准的编写、教材的修订,更多集中的是专业工作者的智慧,体现的是各方面专家把握新课程脉搏后作出的诊断。一旦各式各样课程改革举措出台,接下去考验的就是实践工作者的执行能力和实践智慧。广大教师需要学习新课程政策,认同新课程理念,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这些政策、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实际行为。在这种转化中,由于教育情景复杂多样,教师个体、学生状态千差万别,每个教师都会感受到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困境。而这些挑战与困境由于其个别化色彩与情景化特征,极少可以复制,专家的建议也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处在此情形,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积小智成大智,就成了关乎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每个教师都需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中,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实施新课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自觉、勤奋、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教师能够做到专业发展,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课程改革必将稳中有升。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推进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课程改革是艰巨的,任重道远的
课程改革远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它缓慢地启动,步履蹒跚地前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点滴成效,有时让我们难以接受。人们总是觉得这种改革可以快些,再快些。但是,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硬骨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受强大的惯性支配和制约的,是与考试制度的沉疴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改的是课程,其背后动摇的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根基。要实施这样的改革,谈何容易?
二、课程改革是累积的,不是突变的
改革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渐进式的,一种是革命式的。对教育领域诸活动的变革,如课程改革而言,较为适宜的是前者。改革的用意是好的,改革的前景是令人神往的,但也要考虑到改革的进度和力度必须要与教育部可接受的程度相结合。如此一来,课程的改革就只能循序渐进,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不能指望我们的学校明天就能旧貌换新颜,我们的课程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我们的学生顷刻之间就能创造力如泉涌。
三、课程改革要以变革教师为依托,以变革课堂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指向
课程改革远不是改写课程标准,修订几本教材,加强课程管理那么简单。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教材的使用。离开了教师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教师不去掌握和运用,也就无济于事。反过来,一个转变了理念和角色的教师,即使教材不改,课程不动,也完全有可能用新的理念去使用教材,使老教材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动力。课程改革主要改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材料及其呈现方式,但不能忽视了材料的使用者——教师。教师掌握了还要践行在课堂上。课堂是课程的载体,也可以说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内容改了,形式未变。这种形式完全可以遮蔽内容的光彩。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变革课堂是教材编写之后的重中之重,要借助新课堂的构建,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教师行为,进而形成为教师的新教学品质和教学智慧。做到这一步,学生的发展才有保证,课程改革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四、课程改革越深入,越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上
课程标准的编写、教材的修订,更多集中的是专业工作者的智慧,体现的是各方面专家把握新课程脉搏后作出的诊断。一旦各式各样课程改革举措出台,接下去考验的就是实践工作者的执行能力和实践智慧。广大教师需要学习新课程政策,认同新课程理念,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这些政策、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实际行为。在这种转化中,由于教育情景复杂多样,教师个体、学生状态千差万别,每个教师都会感受到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困境。而这些挑战与困境由于其个别化色彩与情景化特征,极少可以复制,专家的建议也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处在此情形,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积小智成大智,就成了关乎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每个教师都需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中,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实施新课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自觉、勤奋、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教师能够做到专业发展,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课程改革必将稳中有升。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