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问题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现状,文章提出了“3333”课程教学设计,并基于工程问题进行教学内容重组,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建立了6大模块20个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探索应用问题式、案例式、情境式和个性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问题;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0740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内容是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地下、海工等各类工程设计、施工、研发、工程事故分析等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1]。该课程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抗震等课程紧密相连,是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木工程专业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不仅土木工程专业而且储运工程、工程力学、海洋工程等专业也设置了该课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
  一、“3333”课程教学设计
  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 “三大工程问题、三方工程应用、三个教学结合、三种能力培养” 的“3333”课程教学设计(图1),即以岩土工程面临的变形、强度(含稳定)和渗流三大工程问题为主线,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以地基设计、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三方面的工程应用为导向,完成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授课内容与执业考试、课程学习与科研课题三个结合为途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
  基于人才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多次讨论和分析,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打破了原来的知识体系[2],建立了6大模块20个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工程地质勘察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识读;二是对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的学习。结合勘察报告的三图一表,重点讲解土的组成、物理性质指标、物理状态指标、压实性、工程分类,以及完成相应的土工试验等内容。
  (二)渗流问题模块
  渗流是岩土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模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土的渗透性,重点介绍达西定律及渗透系数的测定等;二是结合流土和管涌现象,详细讲解渗透力、流土和管涌问题的判断及控制措施等,对于二惟渗流和流网问题仅作简要介绍或不作介绍。
  (三)变形问题模块
  变形和强度是建(构)筑地基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技术条件。这个模块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土中应力的计算,它是分析变形和强度问题的基础。除了应力的计算,还应介绍应力特别是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以有利于对工程事故的判断。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立足点之一,也是这部分重点讲解的内容。二是最终沉降量的计算,重点介绍土的五个压缩性指标及其测定方法,对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主要介绍分层总和规范修正法,以及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要求,其他计算方法作简要介绍。三是沉降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是土力学的另一个立足点,由于其理论性较强,以讲清楚基本原理为主。这部分重点介绍瞬时和逐步加荷下地基固结度的计算。
  (四)强度(含稳定)问题模块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是与土的抗剪强度直接相关的三个工程方面。这个模块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在重点阐述库伦公式和极限平衡条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和完成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等抗剪强度指标测定试验,并分析相应的试验结果等内容,对于应力路径、孔压系数仅作简单介绍;二是土压力计算,重点介绍土压力的影响因素和分类以及朗肯土压力的计算等内容,库伦土压力以讲清楚基本原理为主,同时结合相关规范和工程实例讲解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三是地基承载力,除了介绍浅基础的破坏特征、临界荷载等重要概念外,结合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重点讲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四是土坡稳定分析,这部分不作重点要求,仅简要介绍黏性土土坡和无黏性土土坡的稳定分析方法。
  (五)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模块
  这部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讲述换填垫层、预压、强夯和复合地基四类工程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重点讲述各类方法的加固机理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具体工程地基处理方案,讲述相应的设计计算。
  (六)基础设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地基计算,主要讲述基础埋深的确定和地基承载力验算;二是浅基础设计,结合现行相关技术规范和实际工程施工图,重点介绍独立基础、连续基础、联合基础和储罐基础的设计及施工图识读;三是深基础设计,结合现行相关技术规范和实际工程施工图,重点介绍桩基础,简要介绍沉井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图识读。
  在20个问题中,根据内容和需要又划分若干个知识单元,并突出学校石油行业特色。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课时设置、研究方向等选择相应的模块和问题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讲课的方式,采用“精讲、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问题式、情境式和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   (一)问题式教学
  结合工程案例,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阅读或研读任务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讲解自重应力计算时,可设置问题:地下水位上下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工程问题?目前国内区域性沉降情况如何?国家层面有何政策或措施?等。通过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查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案例式教学
  以工程质量问题或工程事故为案例,剖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案例剖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解决一般土工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预压法时,可结合某储罐渗漏案例,分析渗漏原因是由于地基变形过大导致管道断裂引起的,讨论学过的哪些知识点与减小地基沉降量有关,并逐步引导学生将回弹再压缩理论用于解决地基沉降过大问题,最后得出工程中常用的堆载预压法等。
  在讲解基础设计时,可以结合实际工程资料,讲解基础设计的流程、计算方法、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图绘制和识读等,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情景式教学
  通过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到施工现场参观或播放工程录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动态的和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和技术规范,拓展学生的工程视野。如规范要求三角形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很多学生对此却不明白,但只要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参观讲解,学生就会清楚明白
  了(图2)。
  (四)个性化教学
  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后作业分类(分为必交、不必交和练习作业三类)、实验教学分类(分为必做、观摩和研究实验三类)、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等形式,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3]。
  (五) 开放性教学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本科生教学的特点,实行教师精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解惑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分析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开放性教学。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制作了相对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直观性强,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建立课程网站,实现了教学资源电子化,通过前沿专题、职能训练、互动交流等栏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全新的学习条件(图3)。
  (二)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
  由于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公式等主要来源于实践和试验,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完备的土力学实验条件,通过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工程问题的理解,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尝试改进实验仪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多个实习基地现场观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课程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课程的精髓,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三种能力培养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如下工作:一是基于能力和过程原则的考核方式改革;二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改革;三是虚拟实验室建设与系统研发;四是基于MOOC视野的课程建设等。参考文献:
  [1] 徐岩,赵俭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土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51-54.
  [2] 陈剑波,陈扬. 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0(183):68-70.
  [3] 张艳美,杨文东.大土木背景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63-65.
其他文献
摘要:顺应工程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企业的需要,文章提出了“大样图”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大样图”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型比赛等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着力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大样图;教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TU96+1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加入高等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进入国际化实质阶段。重庆大学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项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既是对土建类本科生大学四年核心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人才竞争和团队精神实战能力的考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依据《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包含“举证—验证”评价流程、“过程—成果
期刊
摘要:水力学是土建、水利类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科教育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本科生后期学习涉及水力学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文章针对提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例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板书教学与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其将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相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期刊
摘要:为达到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的目标,对桥梁工程系列课程提出“容错、启发、贯通”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及规范中的错误,实现专业知识的容错;其次,启发学生建立工程热点问题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联系,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最后,通过设计跨课程复合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知识。  关键词:桥梁工程;土木工程师;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多方位的教学环节、全过程的考核方法,在教师自己做到“讲得好”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让学生“学得好”,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结构力学;能力培养;考核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10404  结构力学课程是研究杆系结构
期刊
摘要:本科生实验室导师制作为一种将导师制与实验室开放制度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2014级开始,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培养模式之中,实验室导师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框架下的一个子项目。文章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实验室导师制为例,介绍了导师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探讨了实验室导师制的意义,阐明了实验室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并对实验室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验项目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本校教师优质的科研资源,通过转化、利用、补充等手段逐渐更新实验项目,并通过管理制度保障该转化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使实验项目既具有普遍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以达到提高培养学生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研资源;实验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
期刊
摘要:通过万方数据库对安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索,从学位论文的数量、选题情况、研究领域等方面作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火灾科学是安全工程专业最为热点的研究领域且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随后着重介绍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措施,通过提前启动、校企联合、结合科研、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选题改革等手段全面提升毕业
期刊
摘要:铁路线路毕业设计是铁道工程专业采用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对线路设计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铁路线路毕业设计,分析了线路毕业设计的特点,研究并探讨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以期为国内类似专业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铁路线路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77;U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
期刊
摘要: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依赖书本、注重理论、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文章针对南京工业大学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从凝练重点、突出难点,课内的实践情景式教学,课外的实践教学,加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在创新型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等五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