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纷纷争当返乡“新知青”——通过“非转农”,将自己的户籍身份变为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农村户口一时竟成了“香饽饽”。
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对于大学生就业,“下基层、下农村”一直是各级政府强调和鼓励的重点。比如,一些地方为此推出的“大学生村官”行动。考虑到这种背景,现在有大学生不仅主动返乡当“新知青”,而且彻底地将户口“非转农”,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当然非常明显,这正如有关人士指出的,“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差别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了”,“不仅解决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不过,虽然如此,对于“新知青”现象,在我看来,其积极正面内涵固然需要充分认识,但其潜含、折射的问题、矛盾,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从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浙江台州的这些大学生所以甘愿“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除了农村本身的吸引力增加(如农村土地在不断升值)之外,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城市本身生活得越来越艰难不易、昂贵沉重一除了工资、社会保障低,几乎其他所有的生活成本都居高不下——吃穿、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正像一位返乡大学生所说的:“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
如此看来,大学生“非转农”,其实并不多么费解,不过是现实环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已。当然,更应该看到的是,此一选择并非一个最优和次优之间的选择,而是一个最糟和次糟间的选择。换言之,大学生之所以愿意返乡做“新知青”,不是因为农村的魅力吸引力太大,而是城市的吸引力太小——_生活成本畸高、貧困风险巨大等。因此,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一种积极主动,不如说是被迫无奈。
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虽然一方面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从1978年的215亿降为2004年的2610万人;但与此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却有发展的趋势,如2004年,城镇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至8%,高于同期农村水平。而与农村贫困一般凭收入水平就可以确定不同的是,城市贫困更突出地体现为一个生活成本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2000-2001年调研发现,如果采用人均收入作为贫困指标,则全国城市贫困人口为1470万人;但如换成人均支出指标,则贫困人口总数立即增至3710万人。
很明显,在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基本趋势并且迅速推进的今天,这种因生活成本高昂带来的城市贫困现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隐忧。不仅是城市自身内在和谐的隐忧,亦是整个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隐忧——因为,我们无疑不能指望通过大量城里人下乡而不是乡下人进城,或者说靠“非转农”而不是“农转非”。来实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所以,对于浙江出现的“新知青”现象,笔者以为,更可取的态度,不是欢呼农村魅力的有限增加,而是正视城市压力的现实沉重。并采取切实措施来缓解、降低这种压力——如提高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加大城市公共品的全方位的投入,促使诸如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压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城市生活成本真正降下来,让我们的城市不仅“宜居”而且“易居”、“乐居”。
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对于大学生就业,“下基层、下农村”一直是各级政府强调和鼓励的重点。比如,一些地方为此推出的“大学生村官”行动。考虑到这种背景,现在有大学生不仅主动返乡当“新知青”,而且彻底地将户口“非转农”,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当然非常明显,这正如有关人士指出的,“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差别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了”,“不仅解决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不过,虽然如此,对于“新知青”现象,在我看来,其积极正面内涵固然需要充分认识,但其潜含、折射的问题、矛盾,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从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浙江台州的这些大学生所以甘愿“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除了农村本身的吸引力增加(如农村土地在不断升值)之外,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城市本身生活得越来越艰难不易、昂贵沉重一除了工资、社会保障低,几乎其他所有的生活成本都居高不下——吃穿、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正像一位返乡大学生所说的:“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
如此看来,大学生“非转农”,其实并不多么费解,不过是现实环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已。当然,更应该看到的是,此一选择并非一个最优和次优之间的选择,而是一个最糟和次糟间的选择。换言之,大学生之所以愿意返乡做“新知青”,不是因为农村的魅力吸引力太大,而是城市的吸引力太小——_生活成本畸高、貧困风险巨大等。因此,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一种积极主动,不如说是被迫无奈。
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虽然一方面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从1978年的215亿降为2004年的2610万人;但与此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却有发展的趋势,如2004年,城镇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至8%,高于同期农村水平。而与农村贫困一般凭收入水平就可以确定不同的是,城市贫困更突出地体现为一个生活成本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2000-2001年调研发现,如果采用人均收入作为贫困指标,则全国城市贫困人口为1470万人;但如换成人均支出指标,则贫困人口总数立即增至3710万人。
很明显,在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基本趋势并且迅速推进的今天,这种因生活成本高昂带来的城市贫困现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隐忧。不仅是城市自身内在和谐的隐忧,亦是整个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隐忧——因为,我们无疑不能指望通过大量城里人下乡而不是乡下人进城,或者说靠“非转农”而不是“农转非”。来实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所以,对于浙江出现的“新知青”现象,笔者以为,更可取的态度,不是欢呼农村魅力的有限增加,而是正视城市压力的现实沉重。并采取切实措施来缓解、降低这种压力——如提高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加大城市公共品的全方位的投入,促使诸如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压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城市生活成本真正降下来,让我们的城市不仅“宜居”而且“易居”、“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