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平凡中却担负着他人无法取代的崇高使命;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辛苦中却蕴含着他人无法体会的深刻幸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并把爱化作一种工作能力,甚至变成一种艺术,却不容易做到。在教育实践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失之偏颇:有的“爱生如子”,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有的几乎从来不批评学生,爱得无原则甚至失去教师必要的威严;有的只青睐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与此相反,还有一些班主任则信奉“严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们对学生束得太紧、管得太死,看起来班级可能秩序井然,但实际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有隔膜,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对学生准确把握 “爱”与“严”的尺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如下体会:
一、对学生要做到理解、尊重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真心地爱护他、关心他时,无论是耐心帮助还是严肃批评甚至是必要斥责,学生都愿意接受。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结果。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班主任只有真正付出自己的爱,才能赢来学生的爱,进而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爱学生是必要的,但这种爱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要求,不能把学生当“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听之任之,要做到一视同仁,管理讲原则,严中有爱。
因此,班主任在爱学生的同时必须多理解、尊重学生。
二、对学生要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格”
班主任对学生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使师生间关系融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于一名教师而言,爱学生是必要的,在爱的基础上,“严”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严”即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贪玩、好动、不定性,不愿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因此,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外,还应结合本班具体情况制定班规,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但在育人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对“严”却有着曲解和误用,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虽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学生往往对班主任“敬而远之”甚至“谈师色变”,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
我认为理性的“严”应该是:
——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和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会滋生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要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面对同样的错误,比如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的学生未必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也不一定就是主观上故意不完成。班主任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能简单草率地批评了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评人,势必效果欠佳。
三、要精准把握爱与严的辩证统一关系
作为一名班主任,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发自心底的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了学生对他的爱。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同样装着你这个教师。尤其对于后进生,爱之深切挚诚,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但只会爱也是不够的,有的师生关系看起来“极其融洽”——打打闹闹、嘻嘻笑笑,这种过度的“亲密无间”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学生认为和班主任关系好,不按要求做也无妨。这样一来,良好班风无法形成,学习氛围也不会浓厚,因为班风正才能学风盛。
相反,班主任对学生一味求严,不给学生以关怀和体谅,在一般人眼中,学生会非常听话,班风良好,是个不错的班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压抑之中,必然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辍学等问题的发生。所以,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制定班规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犯错后要尊重学生人格,可以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不必马上处罚,要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能健康成长和成材。 只有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做好班务工作的关键在于创建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爱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对学生要做到既有恰当的“爱”,又要有适度的“严”,“爱”和“严”也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并把爱化作一种工作能力,甚至变成一种艺术,却不容易做到。在教育实践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失之偏颇:有的“爱生如子”,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有的几乎从来不批评学生,爱得无原则甚至失去教师必要的威严;有的只青睐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与此相反,还有一些班主任则信奉“严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们对学生束得太紧、管得太死,看起来班级可能秩序井然,但实际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有隔膜,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对学生准确把握 “爱”与“严”的尺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如下体会:
一、对学生要做到理解、尊重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真心地爱护他、关心他时,无论是耐心帮助还是严肃批评甚至是必要斥责,学生都愿意接受。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结果。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班主任只有真正付出自己的爱,才能赢来学生的爱,进而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爱学生是必要的,但这种爱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要求,不能把学生当“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听之任之,要做到一视同仁,管理讲原则,严中有爱。
因此,班主任在爱学生的同时必须多理解、尊重学生。
二、对学生要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格”
班主任对学生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使师生间关系融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于一名教师而言,爱学生是必要的,在爱的基础上,“严”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严”即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贪玩、好动、不定性,不愿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因此,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外,还应结合本班具体情况制定班规,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但在育人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对“严”却有着曲解和误用,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虽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学生往往对班主任“敬而远之”甚至“谈师色变”,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
我认为理性的“严”应该是:
——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和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会滋生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要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面对同样的错误,比如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的学生未必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也不一定就是主观上故意不完成。班主任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能简单草率地批评了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评人,势必效果欠佳。
三、要精准把握爱与严的辩证统一关系
作为一名班主任,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发自心底的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了学生对他的爱。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同样装着你这个教师。尤其对于后进生,爱之深切挚诚,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但只会爱也是不够的,有的师生关系看起来“极其融洽”——打打闹闹、嘻嘻笑笑,这种过度的“亲密无间”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学生认为和班主任关系好,不按要求做也无妨。这样一来,良好班风无法形成,学习氛围也不会浓厚,因为班风正才能学风盛。
相反,班主任对学生一味求严,不给学生以关怀和体谅,在一般人眼中,学生会非常听话,班风良好,是个不错的班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压抑之中,必然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辍学等问题的发生。所以,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制定班规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犯错后要尊重学生人格,可以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不必马上处罚,要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能健康成长和成材。 只有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做好班务工作的关键在于创建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爱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对学生要做到既有恰当的“爱”,又要有适度的“严”,“爱”和“严”也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