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大了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80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入大班后,孩子们对于自己成为了幼儿园的大哥哥、大姐姐感到很开心,因为感受到自己长大了真的能做很多事情。经过大班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即将面临毕业,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时,我们开展了关于“成长”的一次谈话活动:长大后我想做什么。
  有的孩子说:“我长大了以后,想要盖一个特别高、特别漂亮的建筑,因为我在建筑区搭天安门搭得特别好,我将来就想搭建筑。”
  还有的孩子说:“我长大了想画画,因为我特别喜欢画画。”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这个问题。然而,一个小朋友的回答却引起了更多孩子的共鸣。
  小彦说:“我长大了,要赚大钱!”
  听到这个回答,我们心里一惊,但又追问一句:“那赚了很多钱之后要做什么呢?”
  城城马上抢着回答:“赚了很多钱,就能买大房子了。”小宝也抢答:“有了很多钱,还能买很多的东西,我将来也要赚很多钱。”
  孩子们似乎都对这个观点非常认同,各自说着自己将来赚很多钱之后要做些什么。
  作为老师,我听了孩子们稚嫩的语言,心中却有着更多的思考。其实,孩子们说长大要赚钱也没有错,他们渴望能过上更富有的生活。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让孩子们理解,成长是一个不断努力学习、坚持把事情越做越好、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更多事情、勇敢地实现自我挑战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于是,我们开始查找有没有关于成长的绘本,希望通过阅读,引导幼儿对“长大”形成新的认知体验。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本书《长大这件事》。于是,我们就和幼儿一起从读绘本开始,在生活中主动体会“我长大了”这一奇妙历程。
  绘本《长大这件事》的简要内容如下所示。
  长大,就是衣服变小了。
  长大,就是新牙长出来了。
  长大,就是脸浸在水里的时间更长了。
  长大,就是不爱哭了。
  长大,就是能爬到更高的地方。
  长大,就是敢从更高的地方跳下来。
  但跳下去会不会有危险要好好想想,这也是长大。
  长大,就是不乱啃东西了。
  长大,就是不再讨厌香波了。
  长大,就是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我5岁。我哥哥7岁,我姐姐9岁。我妈妈34岁。我爸爸40岁,我爷爷70岁。我太奶奶90岁。”
  长大,就是比自己小的人越来越多。
  长大,就是对比自己小的孩子更友善了。
  首先,我们对绘本进行了分析:从孩子的视角来描述长大过程中的明显变化,从动作、行为再到思维,证明自己长大了,进而展现生命成长的意义。整个故事节奏舒缓,娓娓道来。于是,我们结合对绘本的分析,和孩子们一同精读绘本,引导幼儿理解长大的真正含义。
  翻开图书后,孩子们被简单有趣的画面内容吸引。有些识字的小朋友自己跟着读了起来。“长大,就是衣服变小了。长大,就是新牙长出来了。长大,就是脸浸在水里的时间更长了。”看到这里,阳阳问:“为什么说长大就是脸浸在水里的时间更长了呀?”
  这是一个适合共同讨论的很好契机,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又还给了孩子们。
  结果,天天解释:“因为小时候我们很怕把脸泡在水里,而长大了我们就喜欢在水里游泳了,而且锻炼的时间更长了,所以脸浸在水里的時间更长了。”
  “那这说明我们长大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又追问道。
  心心说:“更勇敢了。”豆豆说:“更会游泳了。”格格说:“因为长大了也是慢慢变勇敢了,而且当你长大了学会了这件事,你就觉得很简单,但是你小时候没有学会,你就觉得很难。”
  原来,长大了就是本领多了、更勇敢了、更坚强了。孩子们在讨论中还真是领悟到了不少。于是,我继续往下讲:“长大,就是不爱哭了。长大,就是能爬到更高的地方。长大,就是敢从更高的地方跳下来。”
  “这个我不同意!”讲到这里的时候,仔仔突然说。
  “为什么你不同意这句话,能说说理由么?”
  “要是从高的地方掉下来了,就会摔破了,哪儿都会受伤的!”仔仔解释。
  “要是你不小心掉下去,就会呼啦呼啦地流很多血,就容易死掉。”格格说着自己的想法。
  阳阳说道:“我也不同意,我的好朋友大果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结果下巴就磕破,流血了。”
  “那么有人有不同的想法么?”我继续问。
  坤坤说:“我同意这句话,是因为他长大了很勇敢了,就能做很困难的事情了,比如从高处跳下来。”
  天天说:“比如说,上次坤坤爬那个攀登架,小时候他都不敢爬,可是她现在长大了,就能爬到第二层、第三层。”
  哦,原来长大了真的能做很多有难度、还有点危险的事情。
  不过,坤坤听了又解释道:“我玩那个攀登架的时候,下边都是有板子的,而且还有叔叔保护我们,所以很安全。”
  “所以,我们做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还是要想一想是不是足够安全,对么?”
  “对!”孩子们齐声说道。看来孩子们对这部分内容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认识。
  接下来,我继续讲下去:“长大,就是能爬到更高的地方。长大,就是敢从更高的地方跳下来。但跳下去会不会有危险要好好想想,这也是长大。”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长大了就是会考虑问题了。”仔仔说。
  “对!要是想了,就是真正的勇敢;如果没想,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坤坤说。
  “那你们同意这个说法么?”我再一次问道。
  “这个我同意!”“我也同意。”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原来他们真的意识到,长大了可不是不加思索地做有困难或危险的事情,真正的长大意味着要事先想一想、理智地处理事情。看来孩子们真的能够理解长大的真正含义。   我继续讲着故事:“长大,就是不乱啃东西了。长大,就是不再讨厌香波了。长大,就是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那你们长大了,都发现了哪些更有趣的事情呢?”我再一次问。
  东东说:“我昨天发现了一条蛇咬了一只青蛙。要是我小时候肯定吓得跑开了,不过我现在长大了,就敢走过去看看了。”
  “小班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幼儿园,看见一只毛毛虫,给我吓得都不敢动了,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见那么大的毛毛虫。但长大了以后,我就不害怕了,还敢捡起来呢。”辛夷骄傲地说道。
  仔仔说:“我有一次在云南,看见一堆蚂蚁堆了好大一座土堆,特别有意思。”
  天天说;“我在国外还抱过大蛇呢!不过那个蛇很安全,所以没事。”
  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发现的趣事。
  我简单地小结:“原来长大了,我们更勇敢了,能走得更远了,能发现我们身边有趣的事情,你们真棒!”
  故事在继续:“我5岁。我哥哥7岁,我姐姐9岁。我妈妈34岁。我爸爸40岁,我爷爷70岁。我太奶奶90岁。”“长大,就是比自己小的人越来越多。长大,就是对比自己小的孩子更友善了。”
  故事结束了,而孩子们的讨论还在继续。为了鼓励孩子们更多地思考,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本书的观点是作者认为关于长大这件事情的想法,那你们自己认为,什么是真正的长大呢?”没想到,孩子们给出了令我们惊喜并感动的答案。
  坤坤:长大就是更坚强了,在攀登架上能够爬到更高的地方,还能安全地下来。
  辛夷:就是能发现,螃蟹和水蛇有时候也很有趣。
  笑笑:就是更勇敢了,敢从1.45米的高台上跳水了。
  陽阳:我小时候一生气就会把椅子推倒,长大了就不会了。我小时候玩玩具,玩具掉了,不会马上捡起来,长大了就会马上捡起来。真正的长大就是改掉小时候的坏习惯。
  仔仔:长大了就是和大家讲话的时候更大方了。
  久久:就是妈妈在家里,我能一个人去买菜。
  三宝:就是可以一个人睡觉了。
  轩轩:就是勇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比如爬上更高的梯子。
  东东:就是我自己学会了游泳,还要教会别人。
  仔仔:就是当有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不那么爱哭。
  格格:就是能和朋友友好地在一起玩一个游戏。
  辛夷:就是能主动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
  孩子们通过集体阅读和同伴分享,通过教师提问和认真思考,逐步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于是,我们一起商量,制作一本属于我们全班的书《我们的成长故事》。
  在自己的生活、游戏中,如何做才能实现真正的长大呢?孩子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近期要怎样做才能长大的一些具体方法。
  1.能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
  2.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
  3.有礼貌地对人讲话。
  4.每天都有新想法、新发现。
  5.愿意把事情越做越好。
  6.勇敢挑战,不怕困难。
  孩子们把这些想法画下来,做成一本书,提示自己要不断努力。在制作《我们的成长故事》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进一步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
  当孩子们逐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大”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运用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讨论怎样成为想做的人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说要认很多的字。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真的对识字、写字更加感兴趣了。因此,我们在图书区提供了小纸条和文具,方便孩子们写写画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小小的纸和笔引发了很多有趣的活动。孩子们一直在努力把事情越做越好。
  文字大收集 当孩子们看到了图书区里可爱的小纸条后,就很喜欢在上边写下自己认识的字,其中有自己的名字,也有一些简单的字,比如大、小、上、下、门、一、二、三等等。随着孩子们写的字越来越多,我们就把他们认识的字张贴出来,一张、两张、三张……十张……
  有一天,豆豆看着小朋友们写的字,突然高兴地对我说:老师,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大二,就是我们班!”“对啊!豆豆你真棒!你能组成一个词了!你看看还有别的字可以组成词的么?”她又看了看,兴奋地说:这是大门、这是小孩,这是门口……豆豆的发现也引发更多的孩子用这些字玩组词游戏。
  我是小诗人 随着孩子们对文字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对文学作品也越来越感兴趣。当时正值春天,一天户外活动时,我们正在欣赏幼儿园的春景。
  久久突然说:“我知道一首诗是关于春天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提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多孩子也知道这首诗,就一起背诵了起来。
  看到孩子们对诗歌感兴趣,我们就把诗歌内容打印出来,久久自发地为诗歌配图。我们的第一首诗出现后,没想到引发了更多小朋友的兴趣。
  心心说:“我还知道一首好听的诗,叫《小小的世界》,我也要把这首诗记下来。”“我还知道《咏鹅》。”格格说道。
  于是,我们约定,可以把自己知道的优美诗歌都记录下来,一起来做小诗人。
  我的第一本书 随着孩子们读诗、写诗的兴趣萌发,他们开始不仅仅满足于抄录短小的诗歌,也开始想要制作自己的小书了。
  一天,我走进图书区,看到几个小朋友拿着小本子在不停地写,上面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我好奇地问他们在做什么。
  格格指着放在桌子中间的绘本《长大这件事》,对我说:“我们正在做自己的书呢。上边这些字都是这本书上的,我想我们需要好长时间才能完成,我们还要画上插图呢!”
  活动区回顾环节,几个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朋友们听。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兴趣,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书,同时也想自己做一本自己的书。于是,我们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制作我的第一本书”活动。
  “看,这是我做的无字书,光看图就能看懂的书,不过你得仔细看,里边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图图和大家分享他的无字书。
  “这是我做的《苏菲亚公主》故事书,我可是坚持了好长时间才完成的呢!”妞妞向大家分享她制作的书。
  “我最喜欢《西游记》里的《湿婆洞降妖》这个故事了,我做的就是这个故事。这可是我自己创造的书呢!”笑笑骄傲地向小朋友介绍。
  随着孩子们完成自己的一本本书,现在他们去图书区更喜欢看同伴制作的书,也特别喜欢把自己的书讲给别人听。
  看到他们的快乐,我想,孩子们不仅在阅读绘本《长大这件事》的过程中萌发了对阅读、书写的兴趣,而且了解到如何制作一本书,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以及坚持完成一件事的喜悦,更体验到了自己的自信与成长!
  当我们开展了《长大这件事》的活动后,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更愿意挑战新的玩法。比如,在玩小球轨道的过程中,他们每天都变换新的玩法,都有新的发现,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小球轨道之最。
  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在慢慢改变。比如,在师生共同发起的“为你点赞”活动中,他们知道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获得别人的欣赏,怎么做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也会对别人做的事情做出公正的评价,在没有教师的提醒下还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逐步内化成行为习惯。
  孩子们能够在思想上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上能够自发自愿地将事情做好。这才真正标志着,孩子们真正长大了!
  实际上,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也在其中成长——更愿意相信孩子们拥有成就自己、理解彼此的力量,更能够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更善于支持他们的想法,促进他们成长。
  感谢绘本《长大这件事》让我和孩子们不仅仅了解了一本书,而且体会了成长的真正意义。伴随阅读的过程,无论是孩子还是我,都在成长中不断感受自己的力量,不断体悟逐渐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慢慢懂得生命的意义。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上期,刘峰峰博士主要探讨了园长课程领导的意义和内涵,本期将主要分析园长课程领导的构成要素,下期将着重讨论园长课程领导的特征。  园长的课程领导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园长课程领导能力的提升需要关注哪些基本构成要素?这都是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如有研究者将课程领导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课程的准确理解力、课程的组织开发力、课程的指导执行力、课程的监控评估力、课程环境的创设力。”(力昌英,
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着生态互动关系, 构成了一个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家长、社区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社区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丰富教育资源,还能有效地弥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局限。目前许多幼儿园都认识到这一点,运用各种方式将家长、社区资源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但在引入资源时,常常会遇到问题。  一是家长、
安老师:  您好!  您精心设计和组织了“小兔子去旅行”的活动,期望能够帮助幼儿学会细致、生动地表现小兔子,然而,大多数幼儿并没有能够大胆表现小兔子的姿态和添画背景。您想知道,您设定的活动目标为什么没能实现?又该如何调整这个活动?我想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幼儿是否真正具有表现“小兔子去旅行”的需求?  如您所说,这个活动来源于教师对幼儿日常活动的观察,但遗憾的是,教师的观察似乎还未深入便得
一  安若影气喘吁吁推开父母的房门。  她是为突然住院的母亲取生活用品的,一路上胡思乱想,不知道母亲还能不能从医院里走出来。  但就在门开的一刹那,安若影飘浮散乱的心绪突然像是有了磁性,纷纷落地。春日的阳光从宽大的落地窗照进来,拂过母亲年轻时戴着学士帽、穿着旗袍的照片,又在那些樟木箱子上停留,一缕陈旧的樟木香弥散着。在这股气息里,那架黑色的钢琴也带上了古典气息,母亲随便按一下键盘,满是刻痕的往昔岁
我是一位非专业出身的幼儿教师。30岁前的我幸福地过着悠闲的家庭主妇生活。女儿快六岁时,我常想,她上学了,我该干点儿什么呢?我忽然想到,要是有个职业每天能像和闺女在一起一样——玩过家家、玩玩具、看书、画画、户外跑跑跳跳,那该多好呀!这时候,正赶上国家放开政策,非师范生也可以考教师资格。我马上决定:“对,当幼儿园老师去,每天能和孩子们一起玩,这太有意思了!”于是,我自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在2011年考
遇到类似情况,老师先不要干预,可以在一边观察孩子,看其他幼兒和林林一起游戏是否真的开心。在户外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询问小朋友们,说一说好玩的地方是什么、林林是不是真的小偷、我们应该怎么玩游戏,然后再请幼儿说一说林林的优点,让孩子们发现和他在一起玩是很开心的。这样引导孩子们走近林林,接受有点不一样的林林,创造机会建立友谊。
编者按:每年6月,各幼儿园开始筹划新学年教师重新分班。看似简单常规的分班,其实内含乾坤。管理者需要从幼儿发展、教育公平、教师专业发展几个角度综合考虑配置方案。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的分班过程和原则,同时分析了教师配置的功能,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读者有启发。  大多数幼儿园普通班级师资的基本配置都是“两教一保”,有的幼儿园则可能根据本园师资和幼儿编班的具体状况采取“三教轮岗”或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在用完后能够把玩具材料放回原处。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持。  过去,我们给玩具材料制作标识时会考虑渗透一些教育目标,如,在玩具筐上贴一定数量的圆点,在玩具柜上相应的位置贴一定数量的小青蛙,
提起混龄教育,带班老师在实际组织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可以从教师行为、幼儿行为、环境创设等多方面,去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兴趣,挖掘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适度的调整。话题中,王老师非常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给幼儿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这是应该延续的。如果我是王老师,我会在区域游戏后的小结环节,将刚才发现的问题
2005年,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出版《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该书中,洛夫描述了当代儿童“去自然化”的生活现状,分析了儿童与大自然关系断裂的原因,并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个术语,用以引起人们对由此导致的儿童发展不良状况的警觉。这些不良状况涉及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感觉机能退化、注意紊乱、身心疾病高发(如肥胖症、孤独症和自闭症)等等。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