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预期过高、缺乏正确就业观等,导致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难问题。由此,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服务力量,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服务体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的各种障碍,采取一切措施,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要求。
本次调查对象是浙江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本调查采取问卷、统计分析以及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抽样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196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同时,通过召开23次座谈会,来全面调查大学生就业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可以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详实的对策依据。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导致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同期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幅度有限,就业竞争日益加剧。
表1:2003~2012年全国高考招生人数一览表
表2:2003~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览表
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调查中发现,学校有些专业的市场需求较少,有些专业的就业面相对狭窄,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如艺术设计专业,学校主要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方向,而社会需要的多为动漫设计和服装设计。通过调查,毕业生普遍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57.75%的人觉得自己当前专业的就业形势一般,15.49%的人觉得很好,同样也有24.65%的人觉得自己当前的就业形势很差,另外也有3.11%的人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了解。
图1:您认为当前您所在专业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处在“精英教育”的旧模式中,对就业单位等期望值仍然很高,对就业的现实情况还没有客观的认识。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的是考虑薪酬和工作地点等要素,而对职业和专业是否对口考虑较少。在招聘时,有的岗位门庭若市,而有的岗位却门可罗雀,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次对应届毕业生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将近60%的被调查者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但还是有23.24%的被调查者持“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此外也有少数人选择暂不就业。
图2:您的就业观念是什么
在座谈中有些学生提出,宁愿花5年的时间去冲刺自己的理想岗位,也不愿去一般单位工作;也有些学生宁愿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屈就”到基层就业。此外,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保险等特殊专业毕业生工作流动性大,不愿固定在某个岗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就业时,部分学生受家长干扰比较大。
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原因存在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选择对象面前,往往选择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毕业生。而部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部分学生平时不注意小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习、面试时,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佳,失去了就业机会;也有的存在着一些违纪的不良记录;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达标准,不能顺利完成学业;部分学生对求职的技巧掌握不够,在求职时不够自信,过分紧张,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座谈中,有学生就反映求职受挫对其心理影响很大,一时很难调适。
对于家庭困难的同学,就业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69%的同学认为困难学生在就业中的障碍来源于家庭背景,即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家庭所能提供的支持不够。而对于经费不足导致求职面试机会少,缺乏求职技能培训和缺乏实践机会等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9%、7%和9%。另有6%左右的同学认为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带给困难学生更多的障碍。对于这些原因,作为学校等有关单位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对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
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真正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学生不多。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基于各种原因,不同人都选择不同的方式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如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先找好工作,等有实力了再去创业,此项达到了69.72%。还有的人认为是当前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创业,先得找份工作,选此项的人有8.45%。但仍有2.11%的人一心想着创业。当然了,还有5.63%想创业的人是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14.08%的人没有创业的意愿,只想安安稳稳地找份工作。
性别歧视在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存在。通过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某些就业领域受到性别上的不公正待遇。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要比男生好,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比例并不比男生低,但就业签约困难程度明显高于男生。作为一所财经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许多专业特别受到女生喜爱,许多优秀的女生都十分向往报考。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更需关注。
积极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对高校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的高低,是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学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相联系的工作体制。 要加强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就业满意度列入学校对部门和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就业研判制度。通过召开专门会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市场就业信息情况,明确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要主动适应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要主动、超前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人才需求预测,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的动态调研,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需求和用人岗位对专业的新要求,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学科动态调整,以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来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拓宽专业适应性,突出专业特色,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指导和全面规划,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整个阶段。要有针对性和分类进行指导,以便达到“全程化、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全程化就是从大学生入学考试到毕业离开高校为止,都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大学生能具备择业的素质和技能。系统性是指,不仅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而且需要从就业技巧、基本素质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的层次、专业、年级开展不同的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适应度,进而提升该项工作开展的效果。
一年级要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培养,要全方面地认识所学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心理辅导和专业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进而可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要围绕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进行选修课的学习,要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学习视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驾驭本专业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应侧重职业定向指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为这个阶段大学生处于重要的分水岭。对部分想继续深造,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进行考研知识的培训,同时在专业上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专业。对毕业后就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要帮其定位工作兴趣,即毕业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并让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准确定位,提高其学习的针对性。
四年级应侧重就业技能指导。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既然要进行实习和准备就业,学习专业知识已经不是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防止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来挫伤大学生就业预期。要鼓励大学生从实际出发,面向基层地区经受锻炼、就业创业。同时,要加强跟踪调查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社会延伸,通过反馈的信息来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状况,以便及时修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方向。
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对就业指导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要把就业指导当作一门学科来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从学生工作线干部、共青团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中挑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同时向社会招聘优秀的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成功就业的知名校友等组成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化建设。要研究设计系统完整、实用性强、全方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在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时,要做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增加模拟面试、就业指导讲座和礼仪讲座等课时,增强就业指导实效。
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通过网络化指导机构的建立,以讲座和咨询会的形式来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服务力量。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发挥高校组织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双向联席会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高校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为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应聘会、礼仪会等形式来让大学生提前得到训练。要改进学校综合导师制建设,强调综合导师就业指导职能,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落实就业岗位。将学生就业情况纳入综合导师重要考核指标,促使导师服务就业。
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就业。校友对高校具有一定的感情,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较好的校友成为大学重要的社会资源。要通过校友的成功经验来教育和启迪在校大学生,同时,通过校友的就业经历来激励大学生。要通过校友联席会制度,加强与高校的直接联系和交流,为母校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信息或就业机会。利用校友资源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把校友会建设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辅助内容。
要充分利用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通过家庭实践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择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家庭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可以从学生家庭这条途径去挖掘就业需求信息。
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把就业市场作为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一是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发抢占就业市场。通过开展信息咨询、讲座等各种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了解外部市场和需求。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搭建起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二是要完善以学校为中心的就业中介市场建设,要将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和渠道问题。三要开拓外部市场,要和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大力开拓校外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和企业的交流。
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拓展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高校大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以便培养其综合能力,为更好的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部分专业还可以尝试合作办学的模式,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从而实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与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双促进。
要建立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渠道。比如为女大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举办困难生专场招聘会或“一对一”推荐岗位。
要大力开展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高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中,要从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以支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指导和便利。要通过开设一些创业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责编/王坤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服务体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的各种障碍,采取一切措施,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要求。
本次调查对象是浙江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本调查采取问卷、统计分析以及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抽样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196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同时,通过召开23次座谈会,来全面调查大学生就业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可以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详实的对策依据。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导致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同期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幅度有限,就业竞争日益加剧。
表1:2003~2012年全国高考招生人数一览表
表2:2003~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览表
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调查中发现,学校有些专业的市场需求较少,有些专业的就业面相对狭窄,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如艺术设计专业,学校主要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方向,而社会需要的多为动漫设计和服装设计。通过调查,毕业生普遍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57.75%的人觉得自己当前专业的就业形势一般,15.49%的人觉得很好,同样也有24.65%的人觉得自己当前的就业形势很差,另外也有3.11%的人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了解。
图1:您认为当前您所在专业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处在“精英教育”的旧模式中,对就业单位等期望值仍然很高,对就业的现实情况还没有客观的认识。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的是考虑薪酬和工作地点等要素,而对职业和专业是否对口考虑较少。在招聘时,有的岗位门庭若市,而有的岗位却门可罗雀,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次对应届毕业生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将近60%的被调查者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但还是有23.24%的被调查者持“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此外也有少数人选择暂不就业。
图2:您的就业观念是什么
在座谈中有些学生提出,宁愿花5年的时间去冲刺自己的理想岗位,也不愿去一般单位工作;也有些学生宁愿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屈就”到基层就业。此外,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保险等特殊专业毕业生工作流动性大,不愿固定在某个岗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就业时,部分学生受家长干扰比较大。
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原因存在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选择对象面前,往往选择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毕业生。而部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部分学生平时不注意小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习、面试时,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佳,失去了就业机会;也有的存在着一些违纪的不良记录;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达标准,不能顺利完成学业;部分学生对求职的技巧掌握不够,在求职时不够自信,过分紧张,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座谈中,有学生就反映求职受挫对其心理影响很大,一时很难调适。
对于家庭困难的同学,就业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69%的同学认为困难学生在就业中的障碍来源于家庭背景,即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家庭所能提供的支持不够。而对于经费不足导致求职面试机会少,缺乏求职技能培训和缺乏实践机会等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9%、7%和9%。另有6%左右的同学认为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带给困难学生更多的障碍。对于这些原因,作为学校等有关单位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对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
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真正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学生不多。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基于各种原因,不同人都选择不同的方式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如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先找好工作,等有实力了再去创业,此项达到了69.72%。还有的人认为是当前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创业,先得找份工作,选此项的人有8.45%。但仍有2.11%的人一心想着创业。当然了,还有5.63%想创业的人是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14.08%的人没有创业的意愿,只想安安稳稳地找份工作。
性别歧视在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存在。通过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某些就业领域受到性别上的不公正待遇。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要比男生好,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比例并不比男生低,但就业签约困难程度明显高于男生。作为一所财经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许多专业特别受到女生喜爱,许多优秀的女生都十分向往报考。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更需关注。
积极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对高校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的高低,是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学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相联系的工作体制。 要加强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就业满意度列入学校对部门和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就业研判制度。通过召开专门会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市场就业信息情况,明确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要主动适应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要主动、超前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人才需求预测,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的动态调研,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需求和用人岗位对专业的新要求,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学科动态调整,以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来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拓宽专业适应性,突出专业特色,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指导和全面规划,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整个阶段。要有针对性和分类进行指导,以便达到“全程化、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全程化就是从大学生入学考试到毕业离开高校为止,都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大学生能具备择业的素质和技能。系统性是指,不仅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而且需要从就业技巧、基本素质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的层次、专业、年级开展不同的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适应度,进而提升该项工作开展的效果。
一年级要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培养,要全方面地认识所学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心理辅导和专业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进而可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要围绕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进行选修课的学习,要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学习视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驾驭本专业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应侧重职业定向指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为这个阶段大学生处于重要的分水岭。对部分想继续深造,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进行考研知识的培训,同时在专业上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专业。对毕业后就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要帮其定位工作兴趣,即毕业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并让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准确定位,提高其学习的针对性。
四年级应侧重就业技能指导。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既然要进行实习和准备就业,学习专业知识已经不是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防止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来挫伤大学生就业预期。要鼓励大学生从实际出发,面向基层地区经受锻炼、就业创业。同时,要加强跟踪调查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社会延伸,通过反馈的信息来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状况,以便及时修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方向。
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对就业指导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要把就业指导当作一门学科来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从学生工作线干部、共青团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中挑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同时向社会招聘优秀的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成功就业的知名校友等组成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化建设。要研究设计系统完整、实用性强、全方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在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时,要做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增加模拟面试、就业指导讲座和礼仪讲座等课时,增强就业指导实效。
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通过网络化指导机构的建立,以讲座和咨询会的形式来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服务力量。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发挥高校组织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双向联席会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高校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为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应聘会、礼仪会等形式来让大学生提前得到训练。要改进学校综合导师制建设,强调综合导师就业指导职能,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落实就业岗位。将学生就业情况纳入综合导师重要考核指标,促使导师服务就业。
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就业。校友对高校具有一定的感情,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较好的校友成为大学重要的社会资源。要通过校友的成功经验来教育和启迪在校大学生,同时,通过校友的就业经历来激励大学生。要通过校友联席会制度,加强与高校的直接联系和交流,为母校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信息或就业机会。利用校友资源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把校友会建设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辅助内容。
要充分利用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通过家庭实践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择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家庭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可以从学生家庭这条途径去挖掘就业需求信息。
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把就业市场作为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一是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发抢占就业市场。通过开展信息咨询、讲座等各种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了解外部市场和需求。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搭建起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二是要完善以学校为中心的就业中介市场建设,要将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和渠道问题。三要开拓外部市场,要和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大力开拓校外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和企业的交流。
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拓展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高校大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以便培养其综合能力,为更好的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部分专业还可以尝试合作办学的模式,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从而实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与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双促进。
要建立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渠道。比如为女大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举办困难生专场招聘会或“一对一”推荐岗位。
要大力开展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高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中,要从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以支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指导和便利。要通过开设一些创业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