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答中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更高的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并充分结合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开了讨论,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方法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而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也不能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一能力也是现阶段学生普遍缺失的一项能力,是现阶段教学中亟待攻克的一项难题.教师应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利用有效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意识,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最终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设立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内容都应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应用所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应用和练习中.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解题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具成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并采用层次化的指导手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收获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另外,有效的教学引导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认知水平的情况下完成对教学难度和进度的调整,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高质量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主要以基础的计算为主,内容相对简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為目的,为学生学习初、高中数学甚至于高等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课本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的课堂内容,将教材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简单介绍后就带入实际计算问题,通过公式应用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计算方法,最后带入实际问题中,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加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教师也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判断其是否理解、掌握了知识点,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这种缺乏创新的单一教学模式也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训练题目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
(二)学习方法枯燥乏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往往更倾向于用具象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偏于理论化,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且数学属于逻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教师若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训练,只会深化学生与数学这门学科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数学,其中的许多计算方法和应用模型都是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为原型的.但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将“教育”作为课堂的目的,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导致许多学生会计算却不能将计算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甚至有些学生做题时计算能力很强,但在自己购物时却不会算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练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四)师生关系仍有待改善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讲台上的教师的情感更多的是仰望和敬畏,加之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为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若不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就会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听课或做作业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也不敢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或讨论,大大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需求,利用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分析、思考、假设、验证、推理等能力.让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能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考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实践应用.相关研究学者表明,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在学生充分思考后,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学习问题:“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什么样的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联想以往所学的图形知识,解决关于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实现解题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利用问题转化手段,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正确树立,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容易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失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信心,进而导致数学学习主动性的降低.数学知识自身存在的复杂性,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等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利用问题转化的教学手段,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从而更加快速地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以分数运算知识为例,有一重点题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过一段时间后小明看过的页数和没看页数的比为1∶4,一段时间后,小明又看了35页,二者之间的关系变为3∶7,请问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这道例题所展示的数字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解题思路.为简化这类问题,教师可利用转化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将看过的页数和没看页数的比为1∶4轉化为看过的页数是总页数的11 4=15,将一段时间后变为3∶7转化为看过的页数是总页数的33 7=310,看过页数的变化为310-15=110,所以书的总页数为35÷110=350(页).利用这种转化的方式降低解题的难度,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减少解题错误的发生.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质量
传统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一般是教师作为课堂教授的主体,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的客体.尽管此类现象在课程改革以后得到相应的改善,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为进一步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本质,首先,应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变,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地位,让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诉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创建教学场景,加强学生的融入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对当前课程教育达成一种认可的态度,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便于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数学课程作为一种思维式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明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可适当提出引导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知识点,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参与到课程评价中,令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可引进思维导图,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更好地辩证自身所学的知识.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邀请教育学专家到本校开讲座,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并在课后做好总结工作,将讲课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出来,在讨论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分享.学校要对教师授课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并引导其他教师学习其教学方法;对于其中的缺点或不足要及时提出,并探究有效的解决方案,引起全体教师的注意,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进步.
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并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兆多.浅谈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7-158.
[2]崔静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35):35.
[3]伍渊泼.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32):33-34.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方法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而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也不能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一能力也是现阶段学生普遍缺失的一项能力,是现阶段教学中亟待攻克的一项难题.教师应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利用有效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意识,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最终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设立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内容都应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应用所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应用和练习中.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解题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具成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并采用层次化的指导手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收获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另外,有效的教学引导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认知水平的情况下完成对教学难度和进度的调整,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高质量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主要以基础的计算为主,内容相对简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為目的,为学生学习初、高中数学甚至于高等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课本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的课堂内容,将教材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简单介绍后就带入实际计算问题,通过公式应用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计算方法,最后带入实际问题中,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加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教师也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判断其是否理解、掌握了知识点,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这种缺乏创新的单一教学模式也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训练题目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
(二)学习方法枯燥乏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往往更倾向于用具象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偏于理论化,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且数学属于逻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教师若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训练,只会深化学生与数学这门学科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数学,其中的许多计算方法和应用模型都是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为原型的.但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将“教育”作为课堂的目的,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导致许多学生会计算却不能将计算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甚至有些学生做题时计算能力很强,但在自己购物时却不会算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练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四)师生关系仍有待改善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讲台上的教师的情感更多的是仰望和敬畏,加之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为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若不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就会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听课或做作业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也不敢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或讨论,大大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需求,利用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分析、思考、假设、验证、推理等能力.让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能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考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实践应用.相关研究学者表明,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在学生充分思考后,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学习问题:“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什么样的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联想以往所学的图形知识,解决关于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实现解题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利用问题转化手段,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正确树立,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容易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失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信心,进而导致数学学习主动性的降低.数学知识自身存在的复杂性,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等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利用问题转化的教学手段,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从而更加快速地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以分数运算知识为例,有一重点题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过一段时间后小明看过的页数和没看页数的比为1∶4,一段时间后,小明又看了35页,二者之间的关系变为3∶7,请问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这道例题所展示的数字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解题思路.为简化这类问题,教师可利用转化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将看过的页数和没看页数的比为1∶4轉化为看过的页数是总页数的11 4=15,将一段时间后变为3∶7转化为看过的页数是总页数的33 7=310,看过页数的变化为310-15=110,所以书的总页数为35÷110=350(页).利用这种转化的方式降低解题的难度,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减少解题错误的发生.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质量
传统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一般是教师作为课堂教授的主体,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的客体.尽管此类现象在课程改革以后得到相应的改善,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为进一步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本质,首先,应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变,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地位,让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诉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创建教学场景,加强学生的融入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对当前课程教育达成一种认可的态度,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便于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数学课程作为一种思维式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明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可适当提出引导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知识点,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参与到课程评价中,令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可引进思维导图,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更好地辩证自身所学的知识.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邀请教育学专家到本校开讲座,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并在课后做好总结工作,将讲课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出来,在讨论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分享.学校要对教师授课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并引导其他教师学习其教学方法;对于其中的缺点或不足要及时提出,并探究有效的解决方案,引起全体教师的注意,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进步.
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并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兆多.浅谈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7-158.
[2]崔静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35):35.
[3]伍渊泼.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