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打督邮”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一个三国故事。在罗贯中创作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个作威作福、索要贿赂的督邮,被生性耿直、伸张正义的张飞一顿暴打,跪地求饶。每每读至此,总是大快人心。而近来翻阅陈寿所著《三国志》却发现,书中所载痛打督邮一事,竟与《三国演义》大相径庭。
史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弃官亡命。”(刘备求见督邮,但不被接见。刘备便捆绑了督邮打了二百鞭,将自己的官印绶带解除挂在督邮脖子上,放弃官位跑了)书中的先主,自然是指刘备。
当时,刘备因为讨黄巾军有功,被东汉朝廷封为中山安喜尉。事后,东汉政府着手进行人事调整,于是派督邮进驻到各州郡处理此事。官小职微的刘备恰是属于被裁汰的人员,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闻督邮在传舍,(刘)备欲求见督邮”。他的求见被督邮拒绝,史载:“督邮称疾不肯见备”。督邮的轻蔑态度引起了刘备的怨恨,于是他假借传达上级指示“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刘备说,我接到上级秘密指示来捉拿督邮),将督邮从床上拖出绑在树上,并将自己的官印绶带系到督邮的颈子上,“鞭杖百余下,欲杀之。”
最终,在督邮的苦苦哀求之下,刘备放了督邮一条生路。虽然史书中仅有寥寥几语,但足以表现出刘备的英雄气势。然而,这段明载于《三国志》中的史实,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被张冠李戴,使真相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逆转。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有文曰:
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
两相对比,可见张飞所做之事,与《三国志》所载刘备之行径毫无差别。而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慈和张飞的鲁莽、英武,硬是将刘备的种种行为全盘嫁接到了张飞身上。
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心目中,张飞最终成为惩恶扬善的大英雄,刘备却成为了仁慈到近乎懦弱的儒雅之人。殊不知,历史中真实的刘备也是乱世之中的血性汉子,也是敢作敢当的草莽英雄。实际上,追析刘备暴打督邮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乱世中求生的艰难以及试图入仕的迫切心情。
东汉末年,在涿郡求学的刘备以其魁梧的身材以及好结交游侠的个性,赢得了许多青年的追随,并得到了富商张世平、苏双等的经济支持,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方势力。但是若要使自己的势力合法性,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承认。于是,刘备苦苦的等待着时机。
很快,机会来了,史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于是刘备便“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与邹校尉一起攻打黄巾军)。在与农民军作战的过程中, “(刘)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刘备受伤后假装死去,战争结束后被人用车载回)因刘备毫无家庭背景,因此,虽九死一生立下战功,但仅被封为安喜尉(低级官吏)。这是刘备平生以来的第一个官职,可想他应该是倍感骄傲和珍惜的,因为从此后,他便算得上是踏上了仕途,未来是充满上升希望的。
但好景不长,就在刘备憧憬着美好前景时,以讲求等级秩序著称的东汉政府便发出文件,云:“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以军功晋级的人,全部免职),并派出督邮到各地处理此事。而刘备恰是属于这批人,因此被遣的命运就在眼前。
面对这种情况,刘备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赶快采取行动,希望跑跑关系拉拉近乎,于是“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其求见督邮的目的,《三国演义》是这样诠释的,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三国演义》将督邮演义成一个贪污之徒,只要给他足够的财物,就可以在此事上加以通融。而刘备则成为了一个与民秋毫无犯,清贫为官的穷小子。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
其实,刘备早在草莽时期便得到了富商们的资助、培养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哪里会在乎这点金钱上的付出。但他没有料到,这位被派到涿郡的督邮并无受贿的嗜好。因此,他的请求被督邮拒绝,督邮“称疾不肯见备”。由此可见,实际上督邮的秉公执政是值得称赞的,而刘备此行去行贿督邮的目的也是清晰明确的。在行贿无门、保官无望的情况下,刘备怨恨在心,于是,找了个“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的理由,骗过门卫,将督邮拖出“鞭杖百余下,欲杀之”以解其心头之恨。这应是刘备鞭笞督邮的真正原因。
但历史的真实在被文人不断演绎的三国故事中,很明显被有意的忽略了。那个拒贿的秉公督邮无端担上了索贿的罪名,而真正的行贿者、施暴者却被冠以清廉仁慈的头衔,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仁慈端详的完美君主。
史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弃官亡命。”(刘备求见督邮,但不被接见。刘备便捆绑了督邮打了二百鞭,将自己的官印绶带解除挂在督邮脖子上,放弃官位跑了)书中的先主,自然是指刘备。
当时,刘备因为讨黄巾军有功,被东汉朝廷封为中山安喜尉。事后,东汉政府着手进行人事调整,于是派督邮进驻到各州郡处理此事。官小职微的刘备恰是属于被裁汰的人员,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闻督邮在传舍,(刘)备欲求见督邮”。他的求见被督邮拒绝,史载:“督邮称疾不肯见备”。督邮的轻蔑态度引起了刘备的怨恨,于是他假借传达上级指示“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刘备说,我接到上级秘密指示来捉拿督邮),将督邮从床上拖出绑在树上,并将自己的官印绶带系到督邮的颈子上,“鞭杖百余下,欲杀之。”
最终,在督邮的苦苦哀求之下,刘备放了督邮一条生路。虽然史书中仅有寥寥几语,但足以表现出刘备的英雄气势。然而,这段明载于《三国志》中的史实,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被张冠李戴,使真相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逆转。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有文曰:
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
两相对比,可见张飞所做之事,与《三国志》所载刘备之行径毫无差别。而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慈和张飞的鲁莽、英武,硬是将刘备的种种行为全盘嫁接到了张飞身上。
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心目中,张飞最终成为惩恶扬善的大英雄,刘备却成为了仁慈到近乎懦弱的儒雅之人。殊不知,历史中真实的刘备也是乱世之中的血性汉子,也是敢作敢当的草莽英雄。实际上,追析刘备暴打督邮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乱世中求生的艰难以及试图入仕的迫切心情。
东汉末年,在涿郡求学的刘备以其魁梧的身材以及好结交游侠的个性,赢得了许多青年的追随,并得到了富商张世平、苏双等的经济支持,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方势力。但是若要使自己的势力合法性,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承认。于是,刘备苦苦的等待着时机。
很快,机会来了,史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于是刘备便“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与邹校尉一起攻打黄巾军)。在与农民军作战的过程中, “(刘)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刘备受伤后假装死去,战争结束后被人用车载回)因刘备毫无家庭背景,因此,虽九死一生立下战功,但仅被封为安喜尉(低级官吏)。这是刘备平生以来的第一个官职,可想他应该是倍感骄傲和珍惜的,因为从此后,他便算得上是踏上了仕途,未来是充满上升希望的。
但好景不长,就在刘备憧憬着美好前景时,以讲求等级秩序著称的东汉政府便发出文件,云:“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以军功晋级的人,全部免职),并派出督邮到各地处理此事。而刘备恰是属于这批人,因此被遣的命运就在眼前。
面对这种情况,刘备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赶快采取行动,希望跑跑关系拉拉近乎,于是“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其求见督邮的目的,《三国演义》是这样诠释的,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三国演义》将督邮演义成一个贪污之徒,只要给他足够的财物,就可以在此事上加以通融。而刘备则成为了一个与民秋毫无犯,清贫为官的穷小子。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
其实,刘备早在草莽时期便得到了富商们的资助、培养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哪里会在乎这点金钱上的付出。但他没有料到,这位被派到涿郡的督邮并无受贿的嗜好。因此,他的请求被督邮拒绝,督邮“称疾不肯见备”。由此可见,实际上督邮的秉公执政是值得称赞的,而刘备此行去行贿督邮的目的也是清晰明确的。在行贿无门、保官无望的情况下,刘备怨恨在心,于是,找了个“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的理由,骗过门卫,将督邮拖出“鞭杖百余下,欲杀之”以解其心头之恨。这应是刘备鞭笞督邮的真正原因。
但历史的真实在被文人不断演绎的三国故事中,很明显被有意的忽略了。那个拒贿的秉公督邮无端担上了索贿的罪名,而真正的行贿者、施暴者却被冠以清廉仁慈的头衔,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仁慈端详的完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