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生活”一词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竟达20余次,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历次教学大纲。高中的写作从命题、素材的积累到写作与讲评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当下生活,可以说,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
关键词: 生活化 作文教学 价值取向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其宗旨是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生活教育的特质之一就是生活化,而生活又是写作的基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生活化。
一、作文命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要看作文命題最好是关注高考命题的变化,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三十多年历程,三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回顾三十年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20世纪70年代,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80年代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90年代关注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1世纪更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关注人的发展,彰显时代精神,越来越关注时代、社会。
其次,30多年高考尽管是变化的,但是也有不变,不变的是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作文命题越来越生活化了。
例如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有不少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而有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流行”“哈韩现象”以及明星出现“脏字服”现象进行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也对他们身边发生的事留意了起来。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最后,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这也要求学生多关心时事,思考到底什么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时间不会使什么样的记忆风化。像2008年的奥运精神,感动中国的传统美德,创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都要引起关注。
二、素材积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中有关写作目标规定如下:“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在生活中要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陶行知说:“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要积累素材必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如2008年四川的汶川地震、南方的雪灾、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等。2009年我们要关注台湾受到的自然灾害,关注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等等。针对这些事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写写自己的体会。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如城市交通、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等,关注媒体,收集信息。收看新闻联播、环球、对话等电视节目,这些对学生益智、激情、开拓视野、丰富情感体验都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以及语文课本上和课外读物等,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
最后,创设情景,在体验中丰富写作素材。面对五彩缤纷的活动,学生总能有话可说。“高一新生军训”、“班级与班级间的篮球赛、拔河比赛”、每年一次的清明“扫墓活动”,都会点燃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记下来。
让学生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写作,真正实现写作素材的生活化,学生的习作材料也一定会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一样涌现出来。
三、作文写作指导——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一)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条理地表达。那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首先,引领学生多对校园生活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其次,引导学生寻觅、构思和表述家庭生活;最后,引导学生多对社会生活进行观赏、拓展、创作。
(二)提高学生转化生活素材的能力。
注重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日记中、摘记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调动起来。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观察下列内容并形成文字,写出感想:
父母亲在厨房中忙碌的情景,天天如此你有什么感想?
在家时父母常对你说的话,你有何心理反应?
当你离开家时,回头看看父母亲,观察他们的眼神和背影。
考试结束后,父母对你的语言以及心理是怎样的?
……
接下来,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我和你》,经过之前的素材积累,很多同学都能够把平时积累的父母的片断重现出来,并融入浓浓的亲情,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字。“修辞立其诚”,生活需用心观察、作文要调动思考。
(三)加强作文指导生活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有关体验。生活处处充满辩证法,如果学生清晰完整地记录几个有辩证色彩的实例,那么他们对辩证法就不会望而生畏了;也可以从报刊诗文中选择有辩证分析特点的文章片段供学生阅读,请学生搜集一些精彩片段互相交流,从集中阅读大量感性材料中获得经验,在分析问题时就会触类旁通;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他人的分析说理片段。将围绕同一话题、运用不同分析方法模仿的几个片段组接起来,就会成为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请学生从以前写过的议论文中找出精彩的分析说理片段,从中寻找辩证分析方法的要点”。出示学生习作,在说理严密和内容深度方面进行修改补充,让学生感受辩证分析方法的魅力。
四、作文评改——点评生活﹑重构生活
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体现作文评改的生活化。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领会应该怎样写作,从中获得启迪,得到提高。
(一)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老师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可以改变状况,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采取学生自改作文和学生互助批改法。学生自改作文法是学生个体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作文很难一次成功,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一篇作文写完后,教师针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规定学生用有关的符号和文字对自己文章作出修改,这样的修改既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由于粗心带来的一些错误,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质量。学生互助批改法是采取两人一对,三人一组的方式,建立互助批改作文的体制,由作文成绩好的担任组长,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批改作文,这样可以小组讨论,相互启发,对每个同学的锻炼和帮助都比较大。最后由教师收集全班作文,并就批改情况在全班进行讲评。
(二)学生参与讲评。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又是师生思想的直接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参与讲评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体现作文讲评的生活化。教师讲评时可以让作者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再谈谈自己当初的构思及写作的经过。然后让同学各抒己见,点评交流。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讲评热情,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人动脑筋,个个有长进,在交流中提高鉴别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了写作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了学习竞争。
(三)在生活中继续完善作文。
语文是生在社会之中的,在生活中学生可以汲取语言和思想的材料。因此,作文讲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过程结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发现素材,完善作文,同时,将自己在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作文中,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作文水平发展提高过程。
总之,现实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要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必须让他们学会联系生活,使生活化成为高中学生作文的终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马笑霞著.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关键词: 生活化 作文教学 价值取向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其宗旨是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生活教育的特质之一就是生活化,而生活又是写作的基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生活化。
一、作文命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要看作文命題最好是关注高考命题的变化,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三十多年历程,三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回顾三十年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20世纪70年代,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80年代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90年代关注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1世纪更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关注人的发展,彰显时代精神,越来越关注时代、社会。
其次,30多年高考尽管是变化的,但是也有不变,不变的是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作文命题越来越生活化了。
例如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有不少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而有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流行”“哈韩现象”以及明星出现“脏字服”现象进行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也对他们身边发生的事留意了起来。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最后,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这也要求学生多关心时事,思考到底什么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时间不会使什么样的记忆风化。像2008年的奥运精神,感动中国的传统美德,创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都要引起关注。
二、素材积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中有关写作目标规定如下:“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在生活中要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陶行知说:“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要积累素材必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如2008年四川的汶川地震、南方的雪灾、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等。2009年我们要关注台湾受到的自然灾害,关注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等等。针对这些事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写写自己的体会。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如城市交通、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等,关注媒体,收集信息。收看新闻联播、环球、对话等电视节目,这些对学生益智、激情、开拓视野、丰富情感体验都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以及语文课本上和课外读物等,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
最后,创设情景,在体验中丰富写作素材。面对五彩缤纷的活动,学生总能有话可说。“高一新生军训”、“班级与班级间的篮球赛、拔河比赛”、每年一次的清明“扫墓活动”,都会点燃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记下来。
让学生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写作,真正实现写作素材的生活化,学生的习作材料也一定会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一样涌现出来。
三、作文写作指导——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一)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条理地表达。那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首先,引领学生多对校园生活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其次,引导学生寻觅、构思和表述家庭生活;最后,引导学生多对社会生活进行观赏、拓展、创作。
(二)提高学生转化生活素材的能力。
注重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日记中、摘记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调动起来。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观察下列内容并形成文字,写出感想:
父母亲在厨房中忙碌的情景,天天如此你有什么感想?
在家时父母常对你说的话,你有何心理反应?
当你离开家时,回头看看父母亲,观察他们的眼神和背影。
考试结束后,父母对你的语言以及心理是怎样的?
……
接下来,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我和你》,经过之前的素材积累,很多同学都能够把平时积累的父母的片断重现出来,并融入浓浓的亲情,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字。“修辞立其诚”,生活需用心观察、作文要调动思考。
(三)加强作文指导生活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有关体验。生活处处充满辩证法,如果学生清晰完整地记录几个有辩证色彩的实例,那么他们对辩证法就不会望而生畏了;也可以从报刊诗文中选择有辩证分析特点的文章片段供学生阅读,请学生搜集一些精彩片段互相交流,从集中阅读大量感性材料中获得经验,在分析问题时就会触类旁通;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他人的分析说理片段。将围绕同一话题、运用不同分析方法模仿的几个片段组接起来,就会成为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请学生从以前写过的议论文中找出精彩的分析说理片段,从中寻找辩证分析方法的要点”。出示学生习作,在说理严密和内容深度方面进行修改补充,让学生感受辩证分析方法的魅力。
四、作文评改——点评生活﹑重构生活
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体现作文评改的生活化。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领会应该怎样写作,从中获得启迪,得到提高。
(一)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老师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可以改变状况,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采取学生自改作文和学生互助批改法。学生自改作文法是学生个体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作文很难一次成功,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一篇作文写完后,教师针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规定学生用有关的符号和文字对自己文章作出修改,这样的修改既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由于粗心带来的一些错误,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质量。学生互助批改法是采取两人一对,三人一组的方式,建立互助批改作文的体制,由作文成绩好的担任组长,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批改作文,这样可以小组讨论,相互启发,对每个同学的锻炼和帮助都比较大。最后由教师收集全班作文,并就批改情况在全班进行讲评。
(二)学生参与讲评。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又是师生思想的直接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参与讲评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体现作文讲评的生活化。教师讲评时可以让作者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再谈谈自己当初的构思及写作的经过。然后让同学各抒己见,点评交流。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讲评热情,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人动脑筋,个个有长进,在交流中提高鉴别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了写作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了学习竞争。
(三)在生活中继续完善作文。
语文是生在社会之中的,在生活中学生可以汲取语言和思想的材料。因此,作文讲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过程结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发现素材,完善作文,同时,将自己在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作文中,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作文水平发展提高过程。
总之,现实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要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必须让他们学会联系生活,使生活化成为高中学生作文的终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马笑霞著.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