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杨式太极拳修习程序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根植在同一生存空间的武术,虽有很多流派,但取长补短的互融有了武术共同动作的特点,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随步到,上下照应,意领身随,一气呵成。细读近百年来拳坛留芳者,大都走过了这样一个相似的历程:从尚招,重力的刚猛拳法,改革归一到“重意不尚招、内外合一、刚柔并济”的拳法修习。可以说拳法的这种改革带来了实战结果——质的飞跃。但由于“名利”认知价值的趋使等历史原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习之者众,成之者寡,就是最好说明。本文就较具代表性的杨式太极拳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对其修习程序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为修炼者提供习练“主攻”方向。牵强处恳请指正。
  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技能形成的本质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本体感受性是由数个本体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导道、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中的动觉细胞共同来完成。本体感受器产生本体感觉冲动。本体感受器是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其中缠绕在肌纤维外的感觉神经末梢叫肌梭,埋在肌腱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叫做腱梭。当肌肉缩短或被拉长时都会对肌梭或腱梭产生压力刺激,使它们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及传导道,经低级中枢,传入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中的动觉细胞,动觉细胞是本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通过动觉细胞的分析综合活动,就能感知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本体感觉还经常同其它感觉,如视觉、位觉、触觉及内感受器等相互作用,实现空中的方位感觉。
  人类的运动条件反射是从婴儿开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的刺激,找出与非条件反射的结合点,并同非条件反射经常性的结合,就形成了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而“找出与非条件反射的结合点”是婴儿被动,大人耐心手把手地“帮助”的结果,这些被动的肌肉(拉长、缩短)活动对形成运动条件反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被动的肌肉活动”可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传入冲动,此传入冲动本身对此前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第一个刺激起强化作用,同时引起后一个反射活动……这样新动作建立在旧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当参加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不是一两个,而是多个,既有运动中枢,又有视、听、皮肤感觉和内脏活动中枢参与,那么这种反射就是复杂的。又由于反射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因此是彼此连锁。应注意的是:起连锁关键作用的是肌肉的传入冲动(本体感受性冲动),若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运动技能就不能掌握。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严格时间并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统统性,叫运动动力定型。建立起运动动力定型后,能达到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进行,并符合动作所要求的规格。
  “骨肉若一,一气贯通”的内、外三合是内家拳练以至用的重要目的之一。从上述有关运动技能形成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本体感受性冲动”的获得是运动技能形成的“瓶颈”所在。怎样建立正确的“本体感受性冲动”是实现“骨肉若一、一气贯通”的内家拳练以至用的运动技能的关键。本文仅以杨式太极拳修炼程序为例进行探索。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站桩开合功、起式、猫行步等每式单练盘架子推手、单操亚散手散手。
  站桩:杨式太极拳的站桩以无极式等为入门桩法。无极桩练“松静”,内养为其桩效。因劳作习惯使人们的“身弓(脊柱)”变形,用力时局部为多,久之,则身弓变为S形,使力击打时有力无劲。为获得技击所需且合生理卫生的“身弓”、拳打脚踢时的劲力“均整”,必须对不合理的习惯进行全面否定,无极桩等是实施的第一步。练无极式桩等要求关节似曲非直、静心体会放松状态下的身体情况,实质是从“本体感受器”入手, 对其产生的“感受性冲动”进行改造或重建,是“复归于婴,还天籁”的过程。将本体感受器材放在身体和意识都处于“松静”的状态下——除基本的维持正确身姿的弱刺激外,不受其它外部或内部造成身心紧张的刺激,身体处于近似“空”的体感中,本体感受性冲动“近似于零”。“舒适”与“得保持身姿最小之力”是“松静”的标志。“松静”且能“舒适”的久站无极桩,则本体感受性的改造初成(要求修习者每次站桩不少于20分钟)。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都是交叉渐进式的,前一程序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并得到巩固后,再逐渐加入后一程序的修炼内容(减少动作学习的泛化过程,加快动作学习的分化过程)。因此,在继续维持修炼桩功的“质、量”外,要加入新的后一程序的修炼内容:开合功等。
  开合功。起式、猫行步:起式是原地位置不动的动功,此程序主要修炼在小动或微动情况下,本体感受器对身体如何保持“松静、舒适”的感受性的确认,初步建立在运动条件下。本体感受器怎样做到减少外部或内部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影响,如何继续维持身体近似“空”的体感,初步学会在“空”的体感中加入新内容的“用空”,是进一步改造和重建新本体感受性冲动的开始,也是上肢去僵入柔的过渡过程。通过开合功起式的修炼,上肢可学会“松静”,在动的情况下强化本体感受器对“松静”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松静”感受性冲动。这种“松静的感受性冲动”是意识对神经激发的前提条件,因为身体无论处在相对静止或运动下,如何保持用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的“纯度”,提高产生正确冲动的效率,都需要整个身体“松静”的支持。否则因内外相对因素与意识混合而干扰意识对神经的正确激发及效率,因此,“松静”在修习中的始终保持是内家拳修炼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果说开合功起式是对上肢在动或微动下的“松静感受性”的培养,那么同理,猫行步则是对下肢及腰胯“松静感受性”的培养,也是下肢及腰胯去僵入柔的初步过渡性过程。这一步法也有上肢不动及下肢、上肢配合的开合伏按全身性的猫行步等。由于拳架中的行走转化多以猫行步变化而来(散手也不例外),因此,前辈们十分重视此内容的修炼。
  每式单练:据前辈们说,最初的太极拳叫老三刀,只有十三式。而十三式是十三种劲力,后来才衍变为现在的太极拳。太极拳尚劲不尚招,其修炼的内容当以劲力为主,修习程序中每式单练,即是各种劲力训练上身的法门。由于练劲力及换劲,很多动作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合规矩,因此上身较慢(动作的泛化和分化过程较长),所以,先辈们在教授时甚至几月才教授一式,今人修炼也不可贪多。


  每式单练是产生劲力技能的本体感受性的重要阶段。劲力的产生是“起于足根、传于腰胯、形于手指”的,就劲力内部形成而言:“以骨骼为刚架,骨骼与关节一起传导肌肉产生的动力,肌肉为动力源泉。中枢神经为指挥,肌肉收缩产生动力及协调肌肉收缩、关节传导、骨骼刚件撞击先后次序,并将肌肉、关节、骨骼穿联形成“节节贯通,完整一气”的具有流动性的劲力统筹官能。而“坐镇”于各部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则起着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劲力产生过程中的肌肉动力及肌肉群运动顺序的信息。并监督肌肉收缩或伸长是否达标的信息,同时还为保持肩架结构的完整性向中枢神经组织发出是否到位信息等。劲力由试而知,每式单练是“试”劲力的具体实作过程。知劲力才能用劲力,才能变劲力,组合不同的劲,才能劲变人不知。试劲的过程就是劲力上身的过程,也是劲力在身上产生、定型的过程。劲力在身上的定型就是“连锁的、复杂的本体感受性”劲力产生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杨式太极拳初修单练时,由于运行方式与习惯不合,加之动作的学习,“松静”不易做到,只要勤修前面两程序,将其中‘“松静”的体感在每式单练时自然体会出来,并在老师指导下,将劲力运行线路在身体上表达好,动作慢慢就会合规矩(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等)……动作能做得既合规矩又感觉舒适,就表明产生劲力的本体感受性初具规模,内动产生,初步知力。
  杨式太极拳外形动作运行较缓慢,这样运行作用有二:一是在缓慢中“用空”。既在“空”的体感中加入新的动作内容,又在运行中柔化肌肉,增大对本体感受器的绝对刺激量,慢慢定位各本体的正确感受性及其先后次序等。二是“意识对神经的激发,以及神经对气血的支配,通过长期反复地意识对神经的激发,内动就会产生,通过内动带动外动,外动在被带动中与内动的磨合,以及外动反馈被带动的信息都能对本体感受器产生有效用的刺激,内动带动外动的过程是内动运行的过程,因此也是产生劲力的正确本体感受性的过程。应注意的是,内动得来往往是在“被动”中,在若即若离中(与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相似,见前),因此,稍有执着,则不见“内动”踪迹,只有当身体保持“松静”,并寻求“舒适”自然时,即内外相对因素最小时,内动才会产生,身体才会渐渐感觉到,并且内动也会因此而壮大,此即所谓摸劲——感觉到(摸到)劲这种东西了。出现摸劲的感觉就是知劲的开始。如何保持身体的稳静是杨式太极拳内动的产生关键。
  盘架子:将每式单练穿联起来即将各种劲法穿联起来修炼就是盘架子。盘架子虽说有高、中、低、左右互换及回复到桩功中“意炼”的修习法,但其修习目的不外柔化以换劲和完成本体感受器的变劲,运化劲力正确感受性的建立。太极拳在技击运用中要求意在人先,劲变人前;劲力运行无凸凹、断续处,力断意接等。盘架子的修炼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柔化可解决“意接”及“劲力运行无凸凹处”,而每式单练的穿联则模拟不同情况下身体如何解决劲力的内生、劲力间的内换、内转,即怎样完善本体感受器的“应变”能力和劲力感受性在运化中的定型问题。盘架子仍然要求维持身体的“稳静”,特别强调减少内、外因素对“稳静”的干扰。因为只有在“稳静”的状态下,才能得内动产生之力,并在得内动产生之力后柔化运行,换劲才成为可能。在换劲中找出化生不同劲力的不同本体感受性及其之间的联络途径,才能渐渐定型之。盘架子的最初阶段尤重“默识揣摩”——用身体去感悟——内动的生化。当内动产生,内劲形成由无到有,由有到强时,意识才能由最初的“仅仅完成动作之意”渐转为意识诱导为主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实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有了物质保障。内劲的强弱是意识激发动神经产生效应作用程度的标志。“有感而应,一触即发”,有赖于此程度的大小。前辈的每日十数遍地盘架子正是为了强化“激发”、增大“程度”。
  推手、单操:上述修炼过程是修己身知己的过程。虽然其间也加入些“练时无人似有人”的攻防意识,实际真正用起来,由于敌之高矮肥瘦及功夫的好坏皆不是“意”得出来的。解决此不足,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推手。在“温柔”中舍己从人探敌劲向,造人背或顺之势,寻得发劲击打之机,是知彼、控彼的修习过程。
  外界环境的改变,外力的作用,都会使身体的“稳静”,劲力产生的本体感受性等出现紊乱,实践证明,推手的修炼可以过渡性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修习推手的作用在于慢动中让身体适应变化,渐渐恢复身体的“稳静”,练成不受外界干扰的“平常心”。前几程序修出的关于劲力的本体感受性等也能在推手运用中得到确认、修改和巩固,劲力也能在实用中运行通畅,同时增添了身体对机势的识别与运用等。即强化训练了在“知彼”情况下对相关内容的感受,是本体感受器建立“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也是切实修出“一触即发”的感觉,彻底完成劲力产生到发放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劲力的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


  推手有重推、轻推;有定步、动步、大乱环等形式。经与外力的对抗,可增加自身的内力。通过与外界变力的应对,可增加劲力运化的灵活性。但应注意的是,不可推成“营养娱乐”手,需得制敌“刻刻留意在心间”。
  推手推出的本体感受性的应对能力,即是攻防劲力变换的能力,是有自身特色并得心应手的东西。将这些东西抽出专练,或将不顺不如意之处抽出强化单练即是杨式太极拳的单操修炼内容(另外单操还有专练劲力瞬间发放的内容)。
  亚散手:推手是“圈内人士”友好竞争,属“内部矛盾”,因此形式虽也有激烈处,但多少还是应对来往有序,基本不伤和气。而实践则不同,“圈外人”不说,就是“机势”的获得也与推手有些不同,加之近似的“敌我矛盾”,往来无序种种相干因素,都会使接手时先慢后快的推手中推出的自身长处施用不利,出现“接手、找手”等毛病。为了向变化万知的实战过渡,将推手中修炼出的劲法等运动技能充分体现出来,真正修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劲道,进行亚散手过渡性修炼很有必要。亚散手程序的修习作用与推手修炼类似的增强本体感受器的应变能力,保证劲力在应用中感受性的波动在以往修出的正常范围内外,亚散手主要还是修炼实战中身体的“识机”、“用机”(有关内容请参阅《精武》1993年第10期《太极拳散手训练之我见》)。
  散手:与各拳派实战修炼。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打不出来的,所以抛开荣辱观,勤修“以有人似无人”,让所修劲力在运用中自如,将为技击服务的本体感受性等通过实战修成“不期然而然”的自动化过程。
  内家拳拳派开宗者大都身负数派精华,经过自身的修习,取长补短,经过运用、比较、结合自身特点和自身感悟的东西,是有“中国特色”的。尽管在具体问题的处理、选择重点上,他们所用方法和处理角度不一样,但在修习的内在规律上应该是有共性的,特别是在产生劲力的本体感受性的建立上,其修习程序很相似,您不妨去比较一下。当然杨式太极拳的修习内容还远不止上述内容,很多东西还暂时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修习中的很多东西还需进一步探讨。因此,要修成劲道亦绝非所谈一般轻巧,可以说上述每一程序不用苦功多练、多思、多感受,并在明师指导下,是难以成就的。寻一条路,找一个支点将武术辉煌重现是你我的共同心愿。□
其他文献
自1998年涉足股市,从一个散户,到中户,再到大户,再到机构,可以说,在这市场里,逐步地升级,逐步地前行,经历过很多,形形色色,喜怒哀乐,犹如一池水,从平静到波澜,再到波涛,再慢慢趋于平静,这过程,就是成长吧……  时至今日,投资已经是我的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投资中生活,在生活中投资,虽然有起有落,但总的来说,乐趣无穷,因为热爱,因为坚持,所以一直在路上,也才能在市场上活到今天。  格局决定身
期刊
写字刀削斧劈,刻字飞石四溅。得意处,哇哇大叫,钟国康,这个曾闭关12年,敢和古今名家的书法一见高低的艺术“疯子”,从不遮掩对他人的批评,亦不担心他人的非议。  “古人写的招牌,我写一遍,古人撰的联,我写一遍。临帖是学习,不是PK,我把古人的东西写一次怎么叫PK呢。”钟国康,这个不惮于被称为“最丑的”书法篆刻家,日前出版了一本一本对经典牌匾进行点评的专著,在外人看来,自大得有点堂皇,骄傲地有点不懂味
期刊
少林连环抓实用法是少林爪功的散手技法,其技击动作以抓、撩、掏、推、挑、扑、盖、劈、托、搂、摘等为主;迅速连环,实用招法古朴精练,技击性强,能制敌于瞬间。实战中设空诱敌,于有备闪避中控制敌击空手臂,以封、拨、架、按等相应抓法准确抓住敌腕肘要位,再用大力指法扣抓、掐捏、抓提、推按敌上下肢关节或要害空当,迫使敌在反关节、反向力作用下失衡倒地,直至丧失攻防能力而屈服。本文精选部分技法谨供爱好者参考。
期刊
在姚宇林看来,古灯不同于珠玉字画,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灯,从古至今,是作为工具来用的,它不会随着年代更迭而消失,譬如我们今天同样有灯,只是材质等发生了变化。每一盏灯,就是一段历史;每一盏灯,就是一段故事。”  年逾耳顺的姚宇林,半辈子都在寻灯。  新淘的宝贝,是一盏九樽双龙绕剑灯,长方形红木座上,竖起一把雕纹精美的木剑,双龙盘旋其间,九枚灯盏依龙形而设,龙、剑上描金依稀可见。“十年前,我曾有盏类
期刊
从莫斯科到米兰,以“金奖百年,香飘世界”为主题的纪念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海外庆典活动在欧洲掀起一股红色旋风,在当地主流社区引起高度关注。  一百年后,茅台酒的浓香弥漫在意大利蔚蓝的天空。一百年前,正是凭借这股香气,茅台酒赢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亮相。当地时间10月16日下午6时,以“金奖百年,香飘世界”为主题的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海外庆典
期刊
最后一次修改是回到新疆吉木萨尔的花儿沟去完成的,说起来真有些矫情,在哪儿不能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呢?偏偏要去天山北坡的山谷里?  一月前刚到那条山谷时,赶上了下雪,一夜之间全都是白的了。雪停后,新疆的太阳出来了,那些本来还是绿色的树叶猛然间就变成了金黄色。整个山谷都成了金黄色的,那条大河仍然有水在流淌,天山融化的雪水很清澈,它不光映照着金黄色的树叶和银色的雪山,它也映照着我的脸,时隔三年终于完成了《喀
期刊
当新书《不在他方》与公众见面之后,创作歌手陈绮贞多了一重新的身份:作者。她被追问得最多的问题,不再是创作歌曲时的灵感和心境,而是自己前往世界各地的旅行。  当人们翻开书,试图从陈绮贞的描述中想象那潮湿的雨季,封闭国度里迷茫的眼睛时,她却早已背上行囊,和她的文字、她的音乐,以及美丽的故事,去到更远的地方,感悟生命新的洗礼。  不要旅行,要壮游  与其说陈绮贞喜欢外出旅行,倒不如说她更热爱去远方探险。
期刊
当今武坛,似乎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各种名拳均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的“拳”、新的“道”,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古时候,武术在民间可用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在边疆可用于沙场征战,御敌卫国。那年代没有枪炮、坦克、导弹、飞机,战场上只能短兵相接,肉体相搏,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的祖先由此而创造出许许多多丰富多采的搏击精髓也是很自然的事。  时至今日,由于历史变迁
期刊
提起电影《少林寺》,稍上点年纪的人无不感慨万千,回想起八十年代初,《少林寺》在世界各地上映之时,盛况空前,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泰国的曼谷,澳大利亚的悉尼,菲律宾的马尼拉,均打破了华语片的卖座纪录。据说,纽约金都戏院的大门玻璃被狂热的观众挤破了。该院的经理称像这样“爆棚”盛况真是少有。《少林寺》在香港上映期间,成为香港当时卖座最高的功夫片和第五部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影片。而此前,只有李小龙、成龙的影片有
期刊
当今世界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也即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断适应时代需要开发着新兴的产业。当好莱坞大片《豪门恩怨》之类的肥皂剧,迪斯尼乐园,流行音乐,全球传播业,《时代》杂志和《读者文摘》……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席卷整个世界时,乃至抵达非洲最贫困的角落,再加上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牛仔裤,美国文化走进了世界每一个家庭。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文化要进入市场,进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