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
关键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智慧的结晶;人格魅力
中国分类号:G451
曾几何时,高清的电视画面、包罗万象的互联网把人们的视线从书本上吸引开。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渐渐地疏远了那淡淡的书香,在今年启动了教师读书活动中,又让笔者坐在书桌前去品味书中的哲理、汲取书中的营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离不开读书的。
读书能提升教师的心灵修养,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读书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主的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以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所以书是信息的窗口;书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无知的领域不断地缩小,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多;读书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神奇、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读书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局限,了解古今中外的一切民族优秀文化,体会历史过程,感悟历史的沧桑与沉浮,理解人生的真谛;读书能让我们分清人生的真假、善恶、美丑,明辨是非,掌握人生的正确航向,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读书能让我们明确人生的信念,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的理想;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定能成功。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因此,读书不但让教师开拓了视野,还能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育界中,“教书育人”是职业的基本。要教好书,则必需要育好人。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底韵,要有较强的说服能力。但是如果我们束书不观,畅谈肯定无根,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则就无言以对,谈何说服呢?即便我教的不是文科,但语言能产生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修饰一些语句,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能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知识,并能吸引学生自觉读书,享受读书的无穷乐趣。读书少的人,色彩单调,语言积累不多,在与人的交談中就显得浅薄,虚浮无物。书的海洋无边无限,所以俗话说得好:“人生有崖,学无止境”。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努力增加自己的阅历,拓展知识面,为些我们则必需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原则。因为读书既能提升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教书育人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读书呢?读书,宜广泛,更宜专注,还少不了写读书笔记,整理读书笔记,那是幸福、骄傲的事,就像整理脑中的智慧,会使我更明晰前方的路。读书不忘摘要,这是读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许多见解与感悟也都是在这个环节形成的。作品中,无不携带着作者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要求读书者每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需起笔记之,在此同时,也掺杂自己的思想进去,这就更明显地突出了读书的作用。
有人认为,教师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不论读什么,只要读就行了。其实,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读书不能完全凭兴趣,随心所欲,而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似乎不那么“时髦”——现在经常有人提倡读书的“非功利性”,也曾见知名作家表白“愉快是阅读的基本标准”,但教师阅读的“功利性”是由教师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为人之师,本来就不是一个能随心所欲的职业,哪怕放在读书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他认为,读书“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为教师来说,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思维方法上便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又何谈专业底气?
由朱光潜先生的话可继续思考教师的阅读兴趣问题。有的教师虽然不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但读书只凭个人喜好,兴之所至,没有计划,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哪怕明知其是公认的经典作品,也敬而远之。有兴趣的阅读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教师来说,因为阅读是一种训练和准备,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
广博而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与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事实上,真正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取得成就的教师和学者,无不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正是完善的知识结构开阔了一个人的思维与视野,打破了封闭,学会了贯通,避免了单一,关照了多种生长的可能性。
结束语:虽然我们教师的舞台是狭小和平凡的,但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我们绝不能让思想和精神被限制和固定,我们要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与创新,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思考、践行,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征途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攀登、开拓进取的精神,给自己充电加油。
关键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智慧的结晶;人格魅力
中国分类号:G451
曾几何时,高清的电视画面、包罗万象的互联网把人们的视线从书本上吸引开。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渐渐地疏远了那淡淡的书香,在今年启动了教师读书活动中,又让笔者坐在书桌前去品味书中的哲理、汲取书中的营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离不开读书的。
读书能提升教师的心灵修养,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读书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主的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以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所以书是信息的窗口;书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无知的领域不断地缩小,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多;读书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神奇、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读书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局限,了解古今中外的一切民族优秀文化,体会历史过程,感悟历史的沧桑与沉浮,理解人生的真谛;读书能让我们分清人生的真假、善恶、美丑,明辨是非,掌握人生的正确航向,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读书能让我们明确人生的信念,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的理想;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定能成功。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因此,读书不但让教师开拓了视野,还能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育界中,“教书育人”是职业的基本。要教好书,则必需要育好人。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底韵,要有较强的说服能力。但是如果我们束书不观,畅谈肯定无根,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则就无言以对,谈何说服呢?即便我教的不是文科,但语言能产生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修饰一些语句,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能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知识,并能吸引学生自觉读书,享受读书的无穷乐趣。读书少的人,色彩单调,语言积累不多,在与人的交談中就显得浅薄,虚浮无物。书的海洋无边无限,所以俗话说得好:“人生有崖,学无止境”。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努力增加自己的阅历,拓展知识面,为些我们则必需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原则。因为读书既能提升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教书育人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读书呢?读书,宜广泛,更宜专注,还少不了写读书笔记,整理读书笔记,那是幸福、骄傲的事,就像整理脑中的智慧,会使我更明晰前方的路。读书不忘摘要,这是读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许多见解与感悟也都是在这个环节形成的。作品中,无不携带着作者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要求读书者每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需起笔记之,在此同时,也掺杂自己的思想进去,这就更明显地突出了读书的作用。
有人认为,教师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不论读什么,只要读就行了。其实,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读书不能完全凭兴趣,随心所欲,而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似乎不那么“时髦”——现在经常有人提倡读书的“非功利性”,也曾见知名作家表白“愉快是阅读的基本标准”,但教师阅读的“功利性”是由教师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为人之师,本来就不是一个能随心所欲的职业,哪怕放在读书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他认为,读书“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为教师来说,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思维方法上便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又何谈专业底气?
由朱光潜先生的话可继续思考教师的阅读兴趣问题。有的教师虽然不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但读书只凭个人喜好,兴之所至,没有计划,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哪怕明知其是公认的经典作品,也敬而远之。有兴趣的阅读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教师来说,因为阅读是一种训练和准备,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
广博而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与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事实上,真正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取得成就的教师和学者,无不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正是完善的知识结构开阔了一个人的思维与视野,打破了封闭,学会了贯通,避免了单一,关照了多种生长的可能性。
结束语:虽然我们教师的舞台是狭小和平凡的,但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我们绝不能让思想和精神被限制和固定,我们要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与创新,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思考、践行,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征途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攀登、开拓进取的精神,给自己充电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