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何文浩,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本以为一介文弱书生,没想到却是高高大大、烟不离手的壮汉。电话几次打到他家,都找不到他。他爱人说:“没回来,还在学校。”
“高考都结束了,学生都放假了,还去学校?”记者问。
“他就爱在那儿呆着,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寒暑假中要找他,也得去学校。真可谓“三百六十日,夜夜当秉烛”。
有关何文浩的传奇有三:课外不留作业;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都是重点大学;育人有方,顽石一块的学生经他调理能成玉。7年来,他为国家重点院校输送理工科人才300多名,其中有37人在全国物理大赛中获奖。1996年,所教班里1/3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历年被保送的学生在该校物理考试中非一即二。学生们习惯称特级教师何文浩为“何特”。
不留作业教学法
1968 年,22 岁的何文浩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真可算“天之骄子”。那时,一个县出一两名大学生就是稀奇事。
毕业分配时,全国正号召大学生“三面向”——面向边区、面向山区、面向农村。何文浩的30 多名同窗有不少被分到新疆、甘肃。
1970 年,他被分配到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三中,一所镇中学。离开武汉,他没太多感觉,反而有点兴奋,“宜昌几好玩”。现在回想,他感慨自己幸运。的确,与那些离开故乡远赴山区、一辈子没能回来的同学比,他是幸运的。
在兴山,作为大学生“新兵”,他受到特殊待遇——有专人抽查备课情况。于是,煤油灯下备课变成常事。除了教物理,他客串教起数学和化学。结果,班上数学、化学成绩比物理还好。扎实的备课功底和一个人带不同年级多个班的本事就从那时练就。
当了11 年一线教师,小有名气的他被县一中要走。入一中仅一年,何文浩被提拔为副校长,专管教学。10年校长,他没有离开讲台一步。只是因为教学和管理工作两头压,养成一个习惯:备课不写教案,上课不带教材。这日后变成同行和媒体惊异的特殊技能。在当时,其实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他一度有机会当县文化局长,不过,感到不自在的他第二天就开溜,还是回到了挥洒自如的课堂。
1988 年,何文浩40 出头,已经评上物理特级教师,当时全省特级教师仅20 余人。
何文浩读书时,最怕最厌做作业,理由是课堂上的东西都会了,课下做作业便是重复劳动。少年梦想的幸福生活之一:回家没作业负担,尽情地玩。但这样的幸福生活始终没实现。他在重复劳动中憧憬梦想。轮到他当老师了,他体验了做学生时不曾体验的辛苦——批改作业。何文浩工作量最多时教4个班,160本作业摞起来,山样高。望着小山似的作业本,何文浩走向梦想,他从尝试少留作业到不留作业。不留作业教学法有如一比跷跷板,他在承载学生临风飞扬的愉悦中,给自己施压。
农村中学没有统一教材,他自己编写,自己刻钢板,自己印刷,每晚在油灯下刻苦。没有教具自己做,如起电机、避雷针等。记者看到一寸多厚的合订本试卷,里面有如《综合模拟试题》、《高考评估题》等,密密麻麻50多万字。何文浩一笑:“年轻时苦哇,现在舒服喽!”苦到什么程度?他脱口即出:“记题型,那记得多喽!全在脑子里装着。”后来有了教材,何文浩背书,高中三册书他熟知第几章有几节内容,具体内容在第几页。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第二册课本第50页,同一内容在必修教材的第251页”。根据记忆中的题型,何文浩每天出一份试卷让学生当堂做当堂批改,他说:“这等于做作业。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没必要搬回家做重复劳动。农村孩子家务负担重,回家后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我要他们课堂上搞懂知识,搞不懂回家赶作业是骗我。我不要他们作假。”他笑说自己有远见:“上世纪80年代我就实施减负了。”减负的结果是增效,何文浩经20年实践得出这一结论。
何文浩“终生追求上一堂好课”。有教师专门给何文浩作了统计:45分钟里,他分析了9道物理实例题。“这样的容量我们平时需要3节课才能搞定。这么大的容量和讲解速度,一般的学生恐怕很难适应。”
何文浩回答,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适应,但需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刚开始学生肯定不适应,如从高一起就开始训练,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学生肯定能适应这样的课堂节奏。
逆向型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是顺时针灌输型,先讲定理、公式,后讲试题。何文浩的方法正相反。如讲机械能守恒,弹簧拉长恢复原状后,弹性势能哪去了?物体举高后落地,重力势能哪去了?何文浩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念,他从不要求学生背概念。学生根据已知公式自己推算新的定理公式,推出来了,便是掌握了,推不出来,他进一步引导,直至学生自己领悟。他说:“学生自己推导的公式,忘不了。”讲振动讲摩擦亦如是。何文浩讲新知识控制在20分钟,计算好每5分钟要达到什么目的。后25分钟做例题,例题即作业,做题检验会与不会。每堂课约做10道题。何文浩板书快且好,3分钟内,满黑板图与字,被他点名的学生鱼贯上前接受“何特”检验。
俗话:教无定法。何文浩在吃透了教材后,他不按教材顺序讲。他说每章每节互相渗透,他只讲他提炼的精华。现有40年教龄的何文浩对教师授课这一传统说法持异议,“引导比授课更科学”。他总结,好的物理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家思维的路上去。我教学生的知识会随时间遗忘,但方法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师的活儿就是围着学生转
何文浩授课不带课本,没有教案,一根粉笔上讲台。因为熟稔于胸,他已省了这样的程序——“把书上的试题抄到教案上,再抄到黑板上”。教一个年级如是,同时教三个年级亦如是。检查教师教案是各学校常规,武汉外国语学校对何文浩例外。晏校长知道他没有教案,教案全在他脑子里。曾做过兴山学校副校长的何文浩也检查过教师的教案。学俄语的他不懂英语,但他看英语教师的教案写得多且整齐,便认为该教师认真备课。他认为教师备课的最终目的不是接受校长检查,而是接受学生检查。何文浩特别强调:“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你要给他一杯水,得备着一桶水。”一个例子,让何文浩如履薄冰。某学生上课不进教室,总在外面玩,有教师训话,学生指指里面:“他讲的我都会,我不会的他不讲,我会的他不见得会。”“说到底,业务熟,学生才服你,他才能把课学好”。
一次示范课,何文浩尝试了微机教学,此后,他拒绝使用。他把这无声的动画称为搞花板眼(追时髦)。“上课嘛,是教师跟学生的交流,不是机器跟学生交流。微机教学,适合讲大课。”对满天下不与教学沾边的教师论文,何文浩不屑:“教师的活儿就是围着学生转。”
何文浩授课不拘形式,没有起立、举手的规矩。他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讲课幽默诙谐。一次示范课,一女生在画一条线,犹豫中,何文浩一声“你大胆地往前走”。哄笑中,女生轻松完成。何文浩说自己没有师道尊严,但由于业务精熟,课堂容量大,学生不得片刻松懈。谁稍开小差,他即刻提问。根据年轻人特点,何文浩批评学生常使用激将法。他有一本事,写字左右开弓,一次高考动员会上,他反复叮咛,字要写好,否则丢分……话题一转,“你们写的字什么时候赶上我左手的字,就及格了”,于是学生跟他比赛。
问他的学生:“怕不怕他?”学生答:“上课怕,下课不怕。”课下,他跟学生吃、住、玩在一起。学校距市区17公里,何文浩周六回家,周日返校,他不放心学生。当学生没饭卡、电话卡时,首选借主“何特”。何文浩在毫不知情下常看见这样的通知:“今晚‘何特’请客”。
去年高考过后,学生拿五花八门的试题找他做:“平时你老考我们,今天,我们要考考你。”何文浩一手夹烟,一手握笔,认真做题。他说:“万一学生难倒了我,我不丑,我高兴。”现在华中理工大学读大三的朱佳俊在谈到何老师的物理教学时说:“高三时,几乎没有难倒我们的题,如果难倒了,肯定题出错了,我们就有这个自信。”何文浩用激励法,使朱佳俊们的自信得到最大施展。他授权高三学生教低年级课。课后,学生的反映是“他讲的接近我们想的”。讲课的学生兴奋地发现“自己有讲课的才能”。何文浩说:“这就是我理解的素质教育,这种方法我还会继续用。”
带领“淘汰生”绝地反击
1992年何文浩调入武汉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武汉外校)。此前他早就听过武汉外校的大名,他知道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挑选出来的“尖子”。来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却是难题。
当时,武汉外校有6 个班,全是文科。每个班都有奇高的升学率,因为四五十人的班级,真正需要参加高考的只有几个,绝大部分都是保送生。理科在外校是荒地,一无教师,二无学生。何文浩要从头挑起“理科”。然而,分给他的都是文科班的“淘汰生”。这些孩子典型特征是:调皮、外语成绩差。
理科班没有保送指标。淘汰生要在高考出头,只有一条路——跟着何文浩好好学。
第一届理科班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届。让这些落后的学生用两年时间赶上三年的课程,教学难度不小,况且外校学生还很“刁”。在外校,老师课上不好,随时面临转岗。不是学校“炒”,而是学生和家长会把教师“闹下讲台。”
外校学生素质比宜昌兴山的孩子高,但他们难管。何文浩称,“镇”得住学生。不过,“镇”靠的不是装凶斗狠,相反,他在课堂时有冷幽默佐味。好事的学生在百度贴吧将何文浩课堂名言集结成语录:
某日,何老师点人上黑板做题,那人未解出来,何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一条直线:“一个圆,做匀速直线运动(滚)!”
当他提简单问题别人回答不出来:“你这个比土豆还甜的东西(苕)!”
在讲课时:“你们学个什么文科?学物理,最有味!”
某日发脾气:“不要让低级趣味冲淡了我们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伟大事业!”
某个晚自习,讲牛顿第二定律,问:“世界上有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你们知道是谁?”(某人回答是阿基米德,)他不屑一顾的样子:“阿基米德也就比我强一点!”
事实证明,他不仅“镇”住了,还给外校理科班来了个“开门红。”1991 级外校第一届理科班高考,100%升学,考得最不理想的学生也上了二本。
1995 年起,理科班名声越来越大,开始有人想尽办法往理科班挤,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也眼热,想进来。
18 年来,他记不清在外校送走了多少毕业生。他的学生里留在美国的超过100 人。何文浩的妻子有一年到美国探亲,每到一个城市都有他的外校弟子接待,像传递火炬一样把他的妻子送至目的地。
从1970 年踏足讲台算起,他的教龄整40 年。从1977 年恢复高考算起,32 年高考他只缺席过一年。2009年新高三,他又接了两个班。
2010年何文浩65 岁了,要退休了。不少学校已经抛来橄榄枝,但厦门集美中学年薪60 万也没有打动他。何文浩决定了,要回老家洪湖钓鱼,过安逸的退休生活,讲台上的辉煌过去了。
责任编辑萧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高考都结束了,学生都放假了,还去学校?”记者问。
“他就爱在那儿呆着,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寒暑假中要找他,也得去学校。真可谓“三百六十日,夜夜当秉烛”。
有关何文浩的传奇有三:课外不留作业;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都是重点大学;育人有方,顽石一块的学生经他调理能成玉。7年来,他为国家重点院校输送理工科人才300多名,其中有37人在全国物理大赛中获奖。1996年,所教班里1/3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历年被保送的学生在该校物理考试中非一即二。学生们习惯称特级教师何文浩为“何特”。
不留作业教学法
1968 年,22 岁的何文浩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真可算“天之骄子”。那时,一个县出一两名大学生就是稀奇事。
毕业分配时,全国正号召大学生“三面向”——面向边区、面向山区、面向农村。何文浩的30 多名同窗有不少被分到新疆、甘肃。
1970 年,他被分配到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三中,一所镇中学。离开武汉,他没太多感觉,反而有点兴奋,“宜昌几好玩”。现在回想,他感慨自己幸运。的确,与那些离开故乡远赴山区、一辈子没能回来的同学比,他是幸运的。
在兴山,作为大学生“新兵”,他受到特殊待遇——有专人抽查备课情况。于是,煤油灯下备课变成常事。除了教物理,他客串教起数学和化学。结果,班上数学、化学成绩比物理还好。扎实的备课功底和一个人带不同年级多个班的本事就从那时练就。
当了11 年一线教师,小有名气的他被县一中要走。入一中仅一年,何文浩被提拔为副校长,专管教学。10年校长,他没有离开讲台一步。只是因为教学和管理工作两头压,养成一个习惯:备课不写教案,上课不带教材。这日后变成同行和媒体惊异的特殊技能。在当时,其实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他一度有机会当县文化局长,不过,感到不自在的他第二天就开溜,还是回到了挥洒自如的课堂。
1988 年,何文浩40 出头,已经评上物理特级教师,当时全省特级教师仅20 余人。
何文浩读书时,最怕最厌做作业,理由是课堂上的东西都会了,课下做作业便是重复劳动。少年梦想的幸福生活之一:回家没作业负担,尽情地玩。但这样的幸福生活始终没实现。他在重复劳动中憧憬梦想。轮到他当老师了,他体验了做学生时不曾体验的辛苦——批改作业。何文浩工作量最多时教4个班,160本作业摞起来,山样高。望着小山似的作业本,何文浩走向梦想,他从尝试少留作业到不留作业。不留作业教学法有如一比跷跷板,他在承载学生临风飞扬的愉悦中,给自己施压。
农村中学没有统一教材,他自己编写,自己刻钢板,自己印刷,每晚在油灯下刻苦。没有教具自己做,如起电机、避雷针等。记者看到一寸多厚的合订本试卷,里面有如《综合模拟试题》、《高考评估题》等,密密麻麻50多万字。何文浩一笑:“年轻时苦哇,现在舒服喽!”苦到什么程度?他脱口即出:“记题型,那记得多喽!全在脑子里装着。”后来有了教材,何文浩背书,高中三册书他熟知第几章有几节内容,具体内容在第几页。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第二册课本第50页,同一内容在必修教材的第251页”。根据记忆中的题型,何文浩每天出一份试卷让学生当堂做当堂批改,他说:“这等于做作业。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没必要搬回家做重复劳动。农村孩子家务负担重,回家后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我要他们课堂上搞懂知识,搞不懂回家赶作业是骗我。我不要他们作假。”他笑说自己有远见:“上世纪80年代我就实施减负了。”减负的结果是增效,何文浩经20年实践得出这一结论。
何文浩“终生追求上一堂好课”。有教师专门给何文浩作了统计:45分钟里,他分析了9道物理实例题。“这样的容量我们平时需要3节课才能搞定。这么大的容量和讲解速度,一般的学生恐怕很难适应。”
何文浩回答,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适应,但需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刚开始学生肯定不适应,如从高一起就开始训练,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学生肯定能适应这样的课堂节奏。
逆向型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是顺时针灌输型,先讲定理、公式,后讲试题。何文浩的方法正相反。如讲机械能守恒,弹簧拉长恢复原状后,弹性势能哪去了?物体举高后落地,重力势能哪去了?何文浩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念,他从不要求学生背概念。学生根据已知公式自己推算新的定理公式,推出来了,便是掌握了,推不出来,他进一步引导,直至学生自己领悟。他说:“学生自己推导的公式,忘不了。”讲振动讲摩擦亦如是。何文浩讲新知识控制在20分钟,计算好每5分钟要达到什么目的。后25分钟做例题,例题即作业,做题检验会与不会。每堂课约做10道题。何文浩板书快且好,3分钟内,满黑板图与字,被他点名的学生鱼贯上前接受“何特”检验。
俗话:教无定法。何文浩在吃透了教材后,他不按教材顺序讲。他说每章每节互相渗透,他只讲他提炼的精华。现有40年教龄的何文浩对教师授课这一传统说法持异议,“引导比授课更科学”。他总结,好的物理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家思维的路上去。我教学生的知识会随时间遗忘,但方法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师的活儿就是围着学生转
何文浩授课不带课本,没有教案,一根粉笔上讲台。因为熟稔于胸,他已省了这样的程序——“把书上的试题抄到教案上,再抄到黑板上”。教一个年级如是,同时教三个年级亦如是。检查教师教案是各学校常规,武汉外国语学校对何文浩例外。晏校长知道他没有教案,教案全在他脑子里。曾做过兴山学校副校长的何文浩也检查过教师的教案。学俄语的他不懂英语,但他看英语教师的教案写得多且整齐,便认为该教师认真备课。他认为教师备课的最终目的不是接受校长检查,而是接受学生检查。何文浩特别强调:“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你要给他一杯水,得备着一桶水。”一个例子,让何文浩如履薄冰。某学生上课不进教室,总在外面玩,有教师训话,学生指指里面:“他讲的我都会,我不会的他不讲,我会的他不见得会。”“说到底,业务熟,学生才服你,他才能把课学好”。
一次示范课,何文浩尝试了微机教学,此后,他拒绝使用。他把这无声的动画称为搞花板眼(追时髦)。“上课嘛,是教师跟学生的交流,不是机器跟学生交流。微机教学,适合讲大课。”对满天下不与教学沾边的教师论文,何文浩不屑:“教师的活儿就是围着学生转。”
何文浩授课不拘形式,没有起立、举手的规矩。他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讲课幽默诙谐。一次示范课,一女生在画一条线,犹豫中,何文浩一声“你大胆地往前走”。哄笑中,女生轻松完成。何文浩说自己没有师道尊严,但由于业务精熟,课堂容量大,学生不得片刻松懈。谁稍开小差,他即刻提问。根据年轻人特点,何文浩批评学生常使用激将法。他有一本事,写字左右开弓,一次高考动员会上,他反复叮咛,字要写好,否则丢分……话题一转,“你们写的字什么时候赶上我左手的字,就及格了”,于是学生跟他比赛。
问他的学生:“怕不怕他?”学生答:“上课怕,下课不怕。”课下,他跟学生吃、住、玩在一起。学校距市区17公里,何文浩周六回家,周日返校,他不放心学生。当学生没饭卡、电话卡时,首选借主“何特”。何文浩在毫不知情下常看见这样的通知:“今晚‘何特’请客”。
去年高考过后,学生拿五花八门的试题找他做:“平时你老考我们,今天,我们要考考你。”何文浩一手夹烟,一手握笔,认真做题。他说:“万一学生难倒了我,我不丑,我高兴。”现在华中理工大学读大三的朱佳俊在谈到何老师的物理教学时说:“高三时,几乎没有难倒我们的题,如果难倒了,肯定题出错了,我们就有这个自信。”何文浩用激励法,使朱佳俊们的自信得到最大施展。他授权高三学生教低年级课。课后,学生的反映是“他讲的接近我们想的”。讲课的学生兴奋地发现“自己有讲课的才能”。何文浩说:“这就是我理解的素质教育,这种方法我还会继续用。”
带领“淘汰生”绝地反击
1992年何文浩调入武汉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武汉外校)。此前他早就听过武汉外校的大名,他知道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挑选出来的“尖子”。来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却是难题。
当时,武汉外校有6 个班,全是文科。每个班都有奇高的升学率,因为四五十人的班级,真正需要参加高考的只有几个,绝大部分都是保送生。理科在外校是荒地,一无教师,二无学生。何文浩要从头挑起“理科”。然而,分给他的都是文科班的“淘汰生”。这些孩子典型特征是:调皮、外语成绩差。
理科班没有保送指标。淘汰生要在高考出头,只有一条路——跟着何文浩好好学。
第一届理科班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届。让这些落后的学生用两年时间赶上三年的课程,教学难度不小,况且外校学生还很“刁”。在外校,老师课上不好,随时面临转岗。不是学校“炒”,而是学生和家长会把教师“闹下讲台。”
外校学生素质比宜昌兴山的孩子高,但他们难管。何文浩称,“镇”得住学生。不过,“镇”靠的不是装凶斗狠,相反,他在课堂时有冷幽默佐味。好事的学生在百度贴吧将何文浩课堂名言集结成语录:
某日,何老师点人上黑板做题,那人未解出来,何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一条直线:“一个圆,做匀速直线运动(滚)!”
当他提简单问题别人回答不出来:“你这个比土豆还甜的东西(苕)!”
在讲课时:“你们学个什么文科?学物理,最有味!”
某日发脾气:“不要让低级趣味冲淡了我们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伟大事业!”
某个晚自习,讲牛顿第二定律,问:“世界上有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你们知道是谁?”(某人回答是阿基米德,)他不屑一顾的样子:“阿基米德也就比我强一点!”
事实证明,他不仅“镇”住了,还给外校理科班来了个“开门红。”1991 级外校第一届理科班高考,100%升学,考得最不理想的学生也上了二本。
1995 年起,理科班名声越来越大,开始有人想尽办法往理科班挤,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也眼热,想进来。
18 年来,他记不清在外校送走了多少毕业生。他的学生里留在美国的超过100 人。何文浩的妻子有一年到美国探亲,每到一个城市都有他的外校弟子接待,像传递火炬一样把他的妻子送至目的地。
从1970 年踏足讲台算起,他的教龄整40 年。从1977 年恢复高考算起,32 年高考他只缺席过一年。2009年新高三,他又接了两个班。
2010年何文浩65 岁了,要退休了。不少学校已经抛来橄榄枝,但厦门集美中学年薪60 万也没有打动他。何文浩决定了,要回老家洪湖钓鱼,过安逸的退休生活,讲台上的辉煌过去了。
责任编辑萧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